【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進步,發展公共文化服務對于保障公民共享文化發展成果具有重要意義。作為公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是發展公共文化服務不可缺少的一環。日本作為亞洲較早進入發達國家行列的國家,在文化遺產方面出臺了許多政策加以保護發展,積累了豐富的關于文化遺產保護方面的經驗,這對于促進我國優化非物質遺產保護政策,進一步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日本;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政策;啟示
引言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我國于2004年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隨著我國公共文化的不斷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概念延伸到廣闊的社會范圍,對它的保護也逐漸引起重視。
一、日本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模式
日本是亞洲經濟發達的國家之一,其對于傳統亦十分尊重,在經歷二戰后更是加強了對文化遺產的多方面保護,日本在長時期的保護過程中開展了許多有益的探索,不失為一個學習的典范。
(一)政策法規體系
早在明治四年(即1871年),日本就已經開始有意識地對歷史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先后頒布了三部保護文化遺產的法律:《古器舊物保存法》、《古跡名勝、天然紀念物保存法》、《國寶保存法》。這三部法律既使當時的傳統文化免于滅頂之災,也為后世法律的制定提供了典范。1950年通過了《文化財保護法》,首次提出了“無形文化財”這一概念,全面推進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開展。通過明確的法律規定,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有法可依。
(二)公眾參與方式
日本規定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機構除了履行其本職的資料保管及研究以外,還必須定期向社會公眾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教育和傳播工作,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宣傳;文部省也出臺過相關政策,要求在讀小學生必須觀看一次能劇,使得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從小就扎根在心里;此外,政府規定官員在接見外賓時,必須安排表演非物質文化遺產節目以進行宣傳推廣。
(三)傳承與教育體制
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性的特點使得其保護與傳承離不開對傳承者的培養。日本對無形文化財的傳承者的培養主要由公立傳習所負責,這些傳習所由中央和地方財政撥款、依各地文化特色而建立,這種方式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地域性、傳統性特征相符合。日本曾經使民族音樂進入教育體系,并證明利用新的教育體系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的可行性是肯定的。
二、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存在的問題
(一)法律法規體系尚不健全
我國早在2011年6月便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以下簡稱《非遺法》),距今正式實施已將近6年,文化部于2016年組織開展貫徹落實情況評估,結果評估報告顯示,各地落實情況喜憂參半,截至2016年8月,全國有24個?。▍^、市)頒布非遺的地方性法規共72部,其中云南省共制定20部地方性法規,立法數量居全國之首,但是京、津、瓊、川等7省(區、市)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地方性法規尚未出臺,從全國范圍來看,法律法規體系尚不完善,立法工作依然亟待推進。
(二)地方政府和民眾的重視程度不夠
不少地方政府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發展認識不到位,保護工作缺乏科學規劃。除了當地政府的重視不夠,民眾的態度也成為一個重要原因,有些人甚至不能正確理解傳統文化,特別是90年代以后的部分民眾甚至認為其是落后的東西,對傳統文化嗤之以鼻,民眾對“非遺”的認識出現斷層,這種狀況非常不利
(三)財政投入不足且來源單一
《非遺法》評估報告顯示,從2011年至2015年底,全國有10?。ㄊ校├塾嬐度?000萬元以上,其中四川省以23652萬元位居全國第一,盡管五年來各省財政投入逐年增加,但是依舊難以滿足實際工作開展的需要,普遍存在保護經費不足這一問題。此外,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經費來源單一,主要來自政府投入和地方財政投入。由于不同地區經濟發展不同,保護經費投入也不同,尤其是一些經濟相對落后的地區,保護經費更是捉襟見肘。
三、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政策的優化
(一)法律制度完善推進保護政策制定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法律制定,將相關保護原則、內容、方法等以法律這一權威形式固定下來,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有普適性的指導原則和標準化的程序,有利于具體保護工作的順利開展。
相關保護政策從靜態上來看是要在縱向上處理好層級關系以及在橫向完善政策涵蓋范圍。縱向上要處理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從宏觀到微觀方面的整體一致性,加強中央與地方政策的聯動性,完善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政策。橫向上主要包括完善非遺項目開發的相關政策、人才培養政策、相關保障政策等,從政策體系的完善來提升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支持力度。
(二)豐富公眾參與方式
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要極大地調動民眾積極性,需要完善公民參與機制,豐富公眾參與方式。體現在政策的制定要廣泛的社會參與,聽取民眾的意見,采取合理的建議;增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活動,讓更多民眾了解、并積極參與進來,共同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作與傳承;此外要增加公眾在監督中的參與度,使民眾有合適的意見反饋渠道,注意相關工作信息的公開與透明,消除監督障礙。
(三)傳承活動與教育體制相結合
我國目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高齡傳承人占比較高,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與熏陶可以在基礎教育過程中設置相關文體課程,讓學生從小對當地傳統文化有正確的認識;高等教育中的公共藝術課也應該與地區文化特點結合起來,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引導學生的認知、理解與傳承,逐步形成一代人的保護自覺;此外,還可以效仿日本專門設置傳習所的方式,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培養獨立于學校教育,更專業地培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
結語
《文化部“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改革計劃》將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水平作為主要任務之一,我國目前已經形成“國家 + 省 + 市 + 縣”共4級保護體系,對非遺項目進行更有針對性的保護和管理,但其中依然存在有疏漏之處,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政策的改進提供了建議,我們需要對現行保護體系不斷完善,以滿足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需求,為我國科學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政策支持。
參考文獻:
[1]劉永崗.公共管理視角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D].云南大學,2014.
[2]李致偉.通過日本百年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歷程探討日本經驗[D].中國藝術研究院,2014.
[3]錢永平.日本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綜述[J]. 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05):89-94.
[4]高丙中.作為公共文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J]. 文藝研究,2008,(02):7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