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BBC紀錄片來到中國
2006年,BBC地球影業(yè)推出了名為《地球脈動》的電視系列片。隨后,全世界的觀眾都看到了從南極到北極,從赤道到寒帶,從非洲草原到熱帶雨林,再從荒涼峰頂?shù)缴铄浯蠛5臒o數(shù)生物的絕美身姿,這部作品在豆瓣網(wǎng)上得分9.7。
一年后,該電視系列片的電影版誕生,取名《地球》,最先在法國上映,隨后在全球收獲好評無數(shù)。
2016年,《地球脈動2》作為《地球脈動》的續(xù)集播出,口碑更加爆棚,兩萬多豆瓣網(wǎng)友打出9.9的高分,并被奉為“逆天神作”。
同樣是一年后,《地球脈動2》的電影版本《地球:神奇的一天》也在2017年8月11日公映。但與“前任”不同的是,這部電影中有了中國人的身影一一當BBC準備制作《地球脈動2》的電影版時,恰逢中英兩國簽署了合拍協(xié)議,協(xié)議規(guī)定合拍片將在中國享受國產(chǎn)片的待遇,不僅不受中國對進口影片的配額限制,且享受與國產(chǎn)片同樣43%的票房分賬比例(一般進口分賬大片的分賬比例大約為25%),并有資格獲得雙方政府的資金扶持和稅收減免。
考慮到英國電影院觀影人次連續(xù)三年下滑,BBC地球影業(yè)選擇了同SMG尚世影業(yè)合作,《地球:神奇的一天》也成了中英合拍的第一部電影。
從英國到中國
“那你得,嗯……找一棵樹,然后呢在樹干上好好地蹭蹭癢。”成龍一邊為電影配音,一邊模仿影片中棕熊的動作晃了晃身體。有時候,他甚至會脫稿,即興發(fā)揮一些解說詞。當范立欣向他描述兩個長頸鹿互撞的場景時,成龍把頭撞向一邊,說:“我知道那個Dung。”范立欣至今記得成龍為“蜉蝣”的段落配音時的場景。
范立欣是《地球:神奇的一天》三位導演中唯一的中國導演,他此前的作品大多立足于中國社會,講述中國特色的現(xiàn)實主義故事一一成名作《歸途列車》曾獲得艾美獎最佳紀錄片獎,講述了中國人獨有的春運故事;《沿江而上》則講述了三峽工程對中國百姓的影響。《地球:神奇的一天》是他導演的第一部自然紀錄片。
“其實我是后期介入的,做中國版的制作。”范立欣說,“我原來做的事情是把中國的東西傳出去,現(xiàn)在則是把‘地球’這個全人類的話題變得在中國接地氣。”希望自己能在“地球”這個全人類的話題里更好地融入中國的宇宙觀,從而讓中國人更貼近地去理解整個影片,并產(chǎn)生強烈的情感共鳴。
因此,片方特意請來了在海內(nèi)外都頗有名氣的成龍擔任配音。“我們是在BBC總部做的混音。混完這一場之后,那個英國的混音師告訴我,雖然他聽不懂中文,但是能夠感到Jackie(成龍)的聲音和面面產(chǎn)生了一種不可思議的意境。”
范立欣說,“蜉蝣”也是影片中極具東方智慧的一段。正所謂“浮生一日,蜉蝣一世”,蜉蝣在河底沉睡三年,一朝孵化,在迅速完成求偶、交配和產(chǎn)卵后,就會迎來生命的終點。“其實這段說的就是生命與時間的相對關(guān)系,非常精妙地契合了東方人對于生命和宇宙的理解。”
同樣能體現(xiàn)中國特色的還有影片的結(jié)尾。夜深了,絢麗的北極光橫亙在極地的夜空中,人類的城市里閃耀著萬家燈火。鏡頭從自然界的光漸漸過渡到人類的燈光,頗有中國傳統(tǒng)哲學里“天人合一”的意味。為本片撰寫解說詞的作家嚴歌苓也在這段提到了“天人合一”。范立欣說:“東西方文化的本質(zhì)差異是什么?西方是在矛盾碰撞當中發(fā)現(xiàn)事物的本質(zhì),而東方的哲學是在一個圓融和合的狀態(tài)下去理解事情的本質(zhì)——順天意、盡人事。”
從電視到電影
除了更好地融入中國文化,讓影片貼近中國觀眾,《地球:神奇的一天》還需要做得一件事是,讓它變成一部真的電影。
電影中有這樣一幕:太陽剛剛升起。剛出生的海鬣蜥把頭從沙子里探出來,好奇地打量著周遭的一切。無數(shù)條游蛇正埋伏在它附近虎視眈眈。發(fā)現(xiàn)游蛇正在捕獵后,海鬣蜥開啟了一場驚心動魄的逃命之旅。飛奔、裝死、被抓、逃脫……幾經(jīng)波折,海鬣蜥終于逃出群蛇的魔爪,回歸大部隊。
這是電視紀錄片的一幕,短短兩分鐘的視頻被中國網(wǎng)友評價為“堪比好萊塢大片”。作為電影,《地球:神奇的一天》將這一幕變成了整部影片的開始。顯然,這非常符合電影緊湊、明快的要求。
電視紀錄片每期講述一個主題,而電影則要在100分鐘內(nèi)盡可能地將這些主題融匯、精煉。于是,影片用“一天”的概念將這些動物與植物巧妙的串聯(lián)到了一起一一太陽初升,熊貓悠閑地吃著竹子;海鬣蜥剛一出生,首先得來一場生死狂奔;兩只正在爭奪地盤的長頸鹿進行了一場非同尋常的激烈大戰(zhàn);夜幕降臨,貓頭鷹怒目圓瞪即將開始一天的捕獵……
有觀眾看完后不禁感嘆:“這24小時中,每一只動物、每一種植物有它既規(guī)律義不同的生活和故事,這很像是自然版的《浮生一日》。”
與此同時,配樂也成了這部影片的一大亮點。這部紀錄片的配樂多達三十多支,從樂單你就可以看出,幾乎每一種動物,每一個不同的環(huán)境,都有一個相應的配樂。比如蜂鳥,因為它與其他鳥類相比身材很嬌小,所以制作了快節(jié)奏、靈活而輕快的音樂,而三趾樹懶的音樂則很有趣,用巴松管表現(xiàn)出了慵懶的狀態(tài)。
而影片最終表達的主題則是通過展示自然的震撼傳遞一種敬畏。“我們這星球上有著每天冒著生命危險乘風破浪去捕幾條魚回來哺育的企鵝父親;有著等待太陽化冰,徜徉游弋的獨角鯨;有花開一夕的植物;有為了吃幾顆花籽冒險爬高的巢鼠。他們艱難殘酷義認真幸運地活著,不驚不詫地平淡著,但是這每一分每一秒都是生命和意義吧。”影評人桃桃林林如此說道。
“中國挑戰(zhàn)”
作為紀錄片導演,范立欣很欣慰有這樣的拍攝經(jīng)歷,但同時毫不掩飾自己的遺憾,某種程度上,這些遺憾也是這樣一部自然主題的紀錄片將要面對的“中國挑戰(zhàn)”。
作為一部自然紀錄片,拍攝無疑是最重要的部分,攝影師不僅得有先進的器材和技術(shù),還必須熟知動物的習性。拍攝素材的好壞,基本決定了一部自然紀錄片的質(zhì)量。范立欣表示,整部電影的拍攝團隊里并沒有中國人的身影,剪輯也全部都由英方完成。配樂雖然主要由中方制作,但英方的制作團隊也在錄制時特意從英國趕到北京,全程“監(jiān)工”。
此外,他還需要為這部電影的票房擔憂。盡管該片的前身《地球脈動2》在豆瓣上被兩萬多人.打出9.9的高分,但范立欣并不認為“文藝青年:’會為這部電影買賬。“‘文青’的問題是他們不進電影院,不是真正的電影票房貢獻者。”范立欣說。
范立欣的表達并非個人揣測。2004年,法國紀錄片《遷徙的鳥》在國內(nèi)上映,但公映的第一天,范立欣卻發(fā)現(xiàn)偌大的電影院只有四個人。在豆瓣上被九萬多人打出9分的《海洋》在日本上映時,首日票房甚至超過了《阿凡達》,但在中國的總票房卻只有2000多萬,這還是同類電影中較高的。
“文青們一談起這種片子就唾沫星子直飛,但是真的讓你花錢到電影院去看,你愿意去嗎?這是紀錄電影現(xiàn)在面臨的一個挑戰(zhàn)。”當然,范立欣也承認,這兩年國內(nèi)觀眾的觀影習慣也在漸漸改變,不然《我們誕生在中國》不會有那么高的票房。
漸漸被改變的還有范立欣本人。目前,他正與中國著名野生動物攝影師奚志農(nóng)談合作,希望能拍一部反映藏羚羊遷徙的紀錄電影,“中國的自然電影行業(yè)才剛剛起步,我們真的應該考慮一下,什么時候中國人能自己去拍中國的自然電影。”
選自《看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