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媽媽都曾經是少女,每一個少女都曾有一個和自己有關的夢想。繽紛的或樸素的,美好的或糾結的,縹緲的或沉重的。那是我們在出發時對未來的期待,是我們在憧憬中對自己的期許。
只是有時,我們的路會越走越遠,直到某天突然想起時,才發覺曾經的夢想不知遺落在了哪里。
后來,少女成為了媽媽。面對一個全新的生命,我們會感慨造物的神奇,會從孩子一天天的成長中感受生命的力量。那種力量有時會觸動我們,既然每一個生命都是唯一的,不可替代、無法重來,那么我們是不是也應該為自己做些什么?
所以,有一些媽媽行動了。她們有的重新找回了自己的愛好,有的發現了自己從不知道的才華,有的找到了新的人生方向,有的就這樣與世界和解。
孩子對于她們來說,不只是新增加的家庭成員,不只是血脈的傳承,不只是金錢與精力的雙重付出,也是她們重新看世界的動力,更是她們重新看自己的契機。
因為孩子,我們學會了一日三餐,營養搭配;因為孩子,我們學會了攝影畫畫,剪紙手工;因為孩子,我們學會了為一朵花開微笑,為一聲鳥鳴駐足;因為孩子,我們學會了感受世界的變化。因為孩子,我們看到了自己的力量,這其實正是我們從孩子那里真正學會的,重新看到自己。
蘑菇:成年人的涂鴉世界
蘑菇曾經的生活狀態是:每天忙到凌晨一兩點回家,周末上項目管理課,回家還要做項目設計工作,凌晨三四點睡覺,早上八九點再起床工作。
生孩子讓她離開了原有的軌跡:“我做了很多對外的事情,久了,心里就空了。孩子的到來就像一個契機,我在照顧她的同時打破了以往忙碌的節奏,因此開始反觀自己的生活。”在這種狀態下,她開始重拾畫筆,并感受到了久違的平靜。
她說當你可以不按部就班生活的時候,你會發現蘋果可以是紫色的,方形的,凹凸不平的。你看到的世界變了,你也就變了。她期待能和孩子分享繪畫帶給自己眼界的改變和思維的沖擊。于是她開始研究兒童教育及相關的心理學知識。
涂鴉是在兒童成長的敏感期中一種重要的表達方式,也是幫他們完成自我構建的過程。她喜歡為孩子挑繪本、讀繪本,就在這個過程中,她有了拿起筆紙自己進行兒童繪本創作的念頭。蘑菇很享受專注地創作帶來的自由暢快的感覺,她會盡可能地把她閱讀過的故事、詩詞用繪畫表達出來。
在紙上畫不過癮,她還和朋友一起畫墻。她說:“畫墻也是孩子的天性,一個小畫板其實也不足以滿足孩子的需求。我們在紙上畫總會很小心。涂鴉也不只是為了一幅作品,放下心里的包袱反而自在。我在畫墻時,從打線稿到直接畫,這個轉變需要自己能放得開。”
蘑菇也想讓大家和她一樣,打破禁錮的思維,不要追求所謂的評判標準,讓繪畫回到更原生態的狀態里,不破不立。破除父母保守的意識,才能給孩子一個自由創作的未來。對她來說,和孩子一起涂鴉的過程,是彼此天性的釋放,也是難得的親子時光。正是因為孩子,她才重新找回了自己心中的熱愛。

馬以:孩子讓我與世界和解
在做媽媽之前,馬以是一個標準的文藝女青年,喜歡電子樂、植物、戶外運動。某一天,原本的工作快要讓她崩潰的時候,她決定辭職,背上背包開始旅行。從2009年到2011年,她一個人在路上,走走停停,看風景,認識陌生人,很少和北京的朋友聯系,逐漸從讓人窒息的城市生活中解脫出來,和自己相處。
她曾花三四個月的時間在韓國和一個開百年料理店的老太太學做韓國家常菜,之后在大理開了一家小飯店,樓上樓下加起來四十平米。光顧店里的韓國人會在吃完飯后給她鞠躬,說“多謝款待,沒想到在外地還能吃到這么好吃的家鄉料理”。就在她沉浸在那種滿足感和成就感的時候,一個朋友找到了她,勸她回北京。經過了幾年晃蕩的生活,馬以似乎也準備好了重新融入喧囂的都市生活。
回到北京后,她認識了現在的丈夫,決定當媽媽,因為她20歲時的心愿就是到了30歲一定要當媽媽。單親家庭成長起來的馬以從小就很少見到自己的母親,“可能我內心有那種訴求,因為從小求而不得的狀態,所以會想,我會成為怎樣的媽媽”。
孩子出生沒多久,馬以的父親被確診膀胱癌,她選擇帶著孩子回到新疆,一邊帶孩子,一邊照顧父親。雖然從小和父親一起生活,但她和父親相處的時間并不多,他們都不太會向對方表達感情,馬以說自己有二十多年都沒有家里的鑰匙,因為她覺得“那不是一個隨時能回去的地方”。
有了孩子之后,她開始體會到“養兒方知父母恩”,開始意識到父親曾經為自己的成長付出了多少、放棄了什么,才讓自己變成現在這個樣子。于是,她重新回溫和思考與父親的關系,并開設公眾號把自己的感受寫下來。她知道父親能看到,也因此感受到了她與父親關系的變化。“我們之間的溝通更深入、更直白、更順暢”,她會將心里的怨恨和抱歉說出來,父親也將他遇到的問題、懊惱,坦率地告訴她。

“我覺得我當媽媽之后,最美好的事情就是扛了這件事。”她原諒了自己和父親的關系,因此擁有了更平和穩定的心態,在她看來這是對孩子很重要的事情。“因為從小沒有母親,我特別想當一個好媽媽,在我看來這比當好員工難得多。因為得和孩子朝夕相處,得把家庭調節好,自己要時時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我從小自由自在慣了,過這樣的生活有點困難。”
孩子的到來讓曾經不羈的馬以變得更有耐心,更有責任感。她形容自己原來是“少年哪吒”——憤青,對很多事情都是憤怒的狀態,“瞧不起人類、自我厭惡”。但孩子讓她理解了生命為何要投入到世界中來,學到了無條件的愛,再將愛輻射出去,變得隨和起來。學會理解有隔閡的父母,學會聽朋友訴說,讓自己和周圍人都放松、柔軟下來,“有了孩子我就和世界和解了。”
YUAN:一顆小心靈給我的職業靈感
YUAN的樣子時髦精致,有時會讓人忘記她已經是個母親了。在孕期,她就一直期盼著肚中的神奇肉球是個女孩,夢想著母女兩人能一起閃亮地走在路上被人羨慕的樣子。
從恩寶出生開始,YUAN就懷著滿腔熱情做起了女兒的造型師。在她心中,“沒有丑的小朋友,只有不會打扮的小朋友”。她信奉的時尚準則是“簡約、清清爽爽就是最時髦的”。
YUAN曾在國外買過一件幼兒芭蕾舞服,但樣式實在讓人不滿意,她干脆自己動手,和設計師朋友一起修改版型。一邊改,一邊讓身邊的“小模特兒”恩寶試穿,根據上身效果再次修改。一次次嘗試實驗之后,這件已然全新的芭蕾舞服穿在恩寶身上果然妥帖許多。
YUAN每天都給恩寶搭配不同的造型,并用照片記錄放在網上。她對生活的熱情,對女兒的愛,讓這對母女組合逐漸在“媽媽圈”中聲名大噪。有不少媽媽折服于她的審美,逐漸有人建議她把這些好看的衣服批量生產,因為“有很多人想買”。

這句話點燃了YUAN心中的火苗,童裝品牌bébé béni就這樣水到渠成地誕生了。她開始認真地經營這份小事業,與設計師反復開會溝通,只為設計出一款在舒適與時髦間能找到平衡點的童裝;在炎熱的夏季,從北京一路尋到廣州,走訪無數家布料市場,在上百種顏色中挑選最適合的;為店鋪精心拍攝宣傳片——拍過的人才懂得,在鏡頭中控制一個孩子有多難。
bébé béni第一批童裝售出后,YUAN開始緊張地收集顧客的反饋信息,馬不停蹄地研發下一批產品。她現在更忙了,不僅要忙著自己和恩寶的美麗,也要把其他顧客的美麗任務當作己任。
開店并不是YUAN的終極目標,她更想借此推崇一種親子間親密又相互尊重的生活方式。總有人不太在意嬰幼兒對美的需求,“一個軟綿綿的肉球能知道什么”,她想扭轉這樣的觀念,一顆小小的心靈也想穿舒適又好看的衣服,也想過歡快優雅的生活。
這份新的事業激發了她對生活嶄新的熱情。當恩寶第一次穿上媽媽親手設計的衣服時,她的欣喜溢于言表;當顧客因認同她的設計風格,而把bébé béni的衣服穿在自己孩子的身上,那對她來說則是另外一種滿足。YUAN說,這一切都因恩寶而存在。
趙媚:給新媽媽科學的陪伴
36歲的趙媚是一位國際泌乳顧問,生育之前的趙媚在外企上班,和所有的白領女性一樣,過著典型的“朝九晚五”的日子。但這按部就班的工作因為孩子的降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做媽媽的經歷讓趙媚收獲了特別的幸福感,但經驗的缺乏也讓她在哺乳期得上了乳腺炎,為了能正常哺乳,她心急地想了很多辦法,也找過催乳師,但她發現市面上大多數催乳師都是江湖手藝,并沒有接受過系統培訓。“很多時候她們提供的所謂專業建議只能暫時解決問題,比如:有些母親乳腺阻塞,催乳師也只是做一些簡單的疏通,暫時解除痛苦,卻并沒有告訴患者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問題發生,怎樣預防,如果再發生這樣的情況,應該怎么做。而這些,對于哺乳期的母親來說,恰恰是最重要的。”
據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世界衛生組織與全球母乳喂養團體發布的一項《全球母乳喂養數據》報告顯示,僅有23個國家的純母乳喂養率高于60%。最新的《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現狀調查》也顯示,中國六個月以下兒童的純母乳喂養率約為21%。許多媽媽對母乳喂養的知識和細節都所知不多,而同時,母乳喂養對新手媽媽來說,也是一件需要克服身心多重困難的事。

正因為自己遭受了精神與身體的雙重痛苦,趙媚在產假結束后決定放棄自己熟悉的職業環境,轉行成為泌乳顧問。“剛開始身邊的人都不理解我的選擇,為什么要做這個聽起來并不光鮮的職業?但我知道這份事業有多值得我投入。”
她發現,在目前的社會環境下,公立醫院在引導新手媽媽正確實現母乳喂養上仍缺乏足夠的宣教和指導,而母乳喂養的個體差異又很大,除了基本的母乳輔具的準備、母親乳房的日常護理、哺乳姿勢等,這些直接的技術服務都是“催乳師”無法做到的。
雖然是一份白領看不上的職業,但趙媚做起來極其認真。想為那些面臨著與她相同問題的媽媽們做點什么,首先就是讓自己專業起來。國際泌乳顧問并不等同于通常意義上的“催乳師”,而是一個經由多年課程培訓及考試,獲全球40多個國家認證的專業資質。考取這個資質,對于沒有醫學背景的趙媚來說并不容易,同時自己前期還要有資金上的投入。陪孩子之余抽時間進行密集的學習、考試;2016年10月-2017年5月,她還參與了北大人民醫院產科哺乳指導志愿者臨床服務,成為國內首批500小時臨床母乳喂養志愿者,之后又繼續學習了嬰幼兒心理發展等課程,并成立了自己的母乳喂養工作室。
對于趙媚而言,成為母親不僅僅意味著一個新生命的降臨,更為她帶來了一個新的開始,讓她找尋到了人生最大的價值。她形容這一切付出就像“談了一場全情投入、轟轟烈烈的愛情。”她很欣慰地看著自己,從一位手忙腳亂的新手媽媽,經由熱愛及努力,成長為用專業知識和技能,為更多新手媽媽帶去健康快樂哺育過程的泌乳顧問。
孩子陪伴成長聽媽媽們怎么說
感謝那些在養育孩子的同時依然不放棄自我的媽媽們。無論是職場媽媽還是全職媽媽,她們盡全力養育孩子,也盡全力做好自己,讓我們看到了更多閃光的靈魂。
其實很多時候,雖然是媽媽們在陪伴孩子,在感受他們的成長,但同時,孩子們也陪伴了媽媽的成長,見證了媽媽們成為更好的自己。對于這些媽媽們來說,孩子為她們的人生道路錦上添花。
@蛋蛋
我覺得我能代表一類新晉媽媽:不斷追求自我價值實現,不寄托于下一代,給她們更多的空間和自由,希望她們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實現自己的夢想。有了寶寶后,我的心態更平和了,年少的不羈和鋒芒減少了,更包容、開放。對女兒的耐心包容也會潛移默化到工作中,可以接受并理解多元化、不同的人和事,因而有更好更高效率的產出,領導和同事都喜歡我。
@Maggie
作為設計師,其實每次設計出新衫,我的孩子都給予我最大意見。因為她們才是穿衣服的人,可以說出衣服舒服與否以及是否喜歡。她們有時候會告訴我這條裙子如果有口袋就好了,這件衫可以長些等。當她們愈來愈大,我希望她們可以了解我的工作。有時候我甚至會讓她們參與創作,例如我的大女兒就試過設計衣服上的圖案,當她見到自己所畫的圖案能夠印在衣服上,她會好開心。
@杜鵑
我自己在全職媽媽期間也非常注重自我成長,每天無論帶孩子多忙、多累,我都一定給自己留出一些時間,用來讀書、寫作、結交朋友、夫妻交流、做手工或其他愛好。正是那些用來自我成長的時光,使得我的育兒生活不但不枯燥乏味,反而充滿趣味,因為自我成長的美好感覺足以抵消每天處理孩子吃喝拉撒的煩悶無趣,而且會讓每一天的生活都充滿陽光和動力,也因此會更優質地養育孩子。
@畫眉
偶然加入一個30天繪畫打卡群,就當送自己的新年禮物。于是,就有了這些隨手涂鴉。它們繪成于哄娃間隙、重感冒中、趕接娃前夕、寫稿之余……各種瑣事里。即使在旅途中也沒間斷。越來越放松,越來越不介意Po出“感覺不怎么好”、以及“根本沒畫完”的畫。謝謝每一份緣。謝謝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