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致懷孕母豬流產的病因多種多樣,其中主要傳染病有偽狂犬病、布氏桿菌病、腸病毒病、鉤端螺旋體病、細小病毒病、豬繁殖與呼吸障礙綜合征、豬瘟和弓形蟲感染,此外中毒和管理因素也會造成母豬流產。本文主要探討引發母豬流產的原因和一般應對措施。
發病范圍:全球。
發病對象:頭胎母豬、經產母豬。
病因:管理不當,高熱,生殖道和全身性感染、中毒。
影響:流產是指在妊娠110 d之前排出成形的胎兒,此后產出的死亡胎兒被歸納為死胎。必須見到流產排出的組織以做記錄,因為流產可能會被忽視,除非懷孕進程得到了嚴密監控。母豬在流產發生前可能有明顯的患病癥狀亦或保持正常。
1 病因
胎兒因激素的原因可能會出現早期死亡,因為維持早期妊娠至少需要四個活胎兒。著床后,感染是造成流產的主要原因,其可通過發熱間接或由于胎兒感染直接造成。發熱是豬丹毒和其他熱性病導致母豬流產的原因。胎兒感染可能會出現在許多病毒性和細菌性疾病中。在一些病例中,感染會造成胎兒的死亡和死胎的再吸收,妊娠的中后期,胎兒可能會成為木乃伊胎,后期可能會產生死胎。流產的排出物可能含有所有發育正常的胎兒、再吸收的胎兒和木乃伊胎。能造成流產的主要傳染病有偽狂犬病、布氏桿菌病、腸病毒感染、鉤端螺旋體病、細小病毒病、豬繁殖與呼吸障礙綜合征、豬瘟和弓形蟲感染。攝入鐮刀菌毒素玉米赤霉烯酮也可以造成流產。此外管理因素,如高濃度一氧化碳和在妊娠期過早使用前列腺素,都可能造成流產。
2 傳播方式
流產的傳染性病因可通過與原發傳染病有關的途徑進行傳播。非傳染性流產也有發生。
3 臨床癥狀
母豬可能會被發現流產,流產的排出物可以在豬圈的地上找到。在某些病例中,母豬可能不表現出患病(如腸病毒和細小病毒感染,以及某些鉤端螺旋體病)。但是,在其他一些疾病(如豬丹毒)中,有明顯跡象表明母豬患病,食欲不振或有其他發病癥狀。在豬丹毒病例中,母豬通常出現高熱和特征性的皮膚損傷。通過檢查直腸溫度可以確定母豬是否有發熱的癥狀。在流產中或流產后,母豬的外陰可能會有血污,尾部和會陰部(后腿及臀部)可能粘有黏性分泌物。由于母豬通常會吃掉流產的排出物,散養母豬的流產很難發現。如果流產未能發覺,之前已知妊娠的母豬只有在其分娩失敗、出現返情或在妊娠檢查時才可能發現妊娠中斷。流產是作為豬群例行檢查而進行記錄的,流產在豬群中應當不常見(不足1%),但是如果達到2.5%,應當確定其原因。管理因素導致的母豬流產可能很明顯(煤氣爐調整不當,前列腺素使用不當)。在玉米赤霉烯酮中毒病例中,仔豬外陰腫脹和未孕后備母豬乳腺腫脹可能很明顯。特定疾病的存在與否可能只能通過實驗室對流產的胎兒、陰道分泌物或者感染母豬的血樣進行診斷來判斷。
4 剖檢病變
流產的排出物可能是肉眼可見的胚胎(孕囊長為10 cm~20 cm,胚胎本身在中間的深色區域,血管由此延伸)或完全成形的豬胎兒。這些胎兒雙眼閉合且無被毛。它們可能是部分腐爛、木乃伊化或者皮膚上有出血的完全新鮮的胎兒。胎兒死亡的胎齡可以通過測量胎兒的頂臀長度確定。胎盤可能缺失,不過它們有時包裹著流產胎兒流出。流產胎兒胸腔的流出液可通過培養或聚合酶鏈式反應(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來鑒別感染性病原,且針對它們的抗體可能在妊娠后70 d出現。母豬很少會進行尸體剖檢,但是卵巢上可見退化的黃體,且子宮可能會腫大,不過它會迅速恢復正常。原發性傳染性疾病造成的損傷可能會見到,但是可能需要對外陰分泌物或者子宮內容物進行實驗室檢驗。
5 治療和預防
防止更多流產發生的措施有多種,具體要取決于病因。比如,玉米赤霉烯酮中毒可以通過飼喂清潔日糧迅速消除,一氧化碳中毒可以通過調整煤氣爐消除,弓形體可以通過防止貓糞便污染豬飼料來預防。豬丹毒可以通過青霉素,鉤端螺旋體可以通過四環素類抗生素輕易治療。在這些傳染病消除后,母豬會建立起牢固的免疫系統。子宮的非特異性感染可以根除,但是此類母豬最好淘汰,因為持續感染可能會降低它們的繁殖力。
為了防治流產,母豬可以接種抗豬丹毒和細小病毒的疫苗。在一些國家,母豬還可以注射預防鉤端螺旋體、豬偽狂犬病、豬瘟和豬繁殖與呼吸障礙綜合征的疫苗。疫苗至少需要14 d才能產生抵抗病原體的免疫力,且可能無法預防通過性傳播的感染。腸道病毒感染還沒有疫苗可預防。布氏桿菌病需要上報,可通過其他途徑控制。流產的排出物應該作為傳染源處理,并應正確銷毀,恰適消毒。
流產的母豬應該在10 d內返情,之后可以配種;如果體況損失嚴重則例外,此時應考慮增加飼喂量并延遲配種。那些未返情或者無法堅持到下次配種的母豬應淘汰。
6 特別注意
一些流產的傳染性病因(豬瘟、非洲豬瘟、布氏桿菌病)須上報衛生當局,一些疾病(如布氏桿菌和鉤端螺旋體)可以感染處理流產排出物的人,工作人員應確保執行嚴格的衛生制度。
原題名:Abortion (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