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豬斷奶后生長滯后時間可長達7 d~10 d。然而,部分管理良好的豬場可將之控制到1 d~2 d。了解仔豬在這一期間其胃腸道發生了什么是控制這些問題的第一步。
現代醫學之父希波柯拉底(Hippocrates)早在公元前460-370年間就曾說過“所有的疾病都始于腸道”。迄今為止這一觀點仍然是正確的。腸道肩負著機體80%的免疫功能。腸道中的免疫球蛋白A(Immune Globulin A,IgA)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它由消化道內襯的腸黏膜屏障產生和分泌。
一旦該屏障被破壞,就會影響這一重要抗體的產生能力。
抵御所有侵入體內的有害物質的能力一旦消失,動物便會暴露于多種感染之下。腸道負責防御毒素和細菌,包括有害寄生蟲、細菌、病毒、酵母和真菌。腸道還負責消化和吸收機體所需的營養物質,為機體提供能量、生長和修復所需的基礎材料。發炎的腸道會影響機體吸收營養物質的能力,從而導致動物生長性能嚴重降低,增加養殖成本。
1 斷奶應激的影響
仔豬斷奶是其生命中最劇烈的應激期之一,這會導致其腸道功能、免疫水平和行為發生改變。斷奶應激因子,如突然與母豬分離、運輸或抓捕、飼料改變、與其他窩的仔豬混群以及接觸病原體,都會誘發疾病的發生。仔豬必須迅速適應這種應激才能獲得較好的生產性能,取得較好的日增重。
法國國家農業研究所(French Nation Institute for Agricultural Research,INRA)Jean Le Dividich于2001年進行的研究顯示,仔豬斷奶后第1周攝入的代謝能(Metabolisable Energy,ME)約為斷奶前從奶中攝入量的60%~70%,完全恢復到斷奶前ME的攝入水平大約需要兩周的時間。1999年,美國伊利諾斯大學一支以Barbara McCracken為首的研究小組研究后指出:仔豬斷奶后較低的采食量會引發腸道炎癥,并會嚴重影響腸絨毛的高度和隱窩的深度,從而導致增重的減緩。
通常情況下,不管在什么年齡段斷奶,仔豬在斷奶后第1天體重將會減輕100 g~250 g,但可在斷奶后4 d恢復體重。1992年,美國堪薩斯州立大學一支以Mike Tokach博士為首的研究小組報道,仔豬斷奶后第1周的增重情況會影響其達110 kg出欄體重所需的天數。據觀察,斷奶后第1周,每天增重超過227 g的仔豬達到出欄所需的天數,比每天增重150 g或少于150 g的仔豬所需的天數減少6 d~10 d。因此,重要的是通過控制腸道炎癥讓仔豬斷奶后盡快進食和生長。
1999年,英國的養豬專家Mike Varley博士對5 000頭仔豬調查斷奶后平均日增重與達到出欄體重所需天數之間的關系,結果發現如果仔豬沒有一個良好的開端,就永遠不會恢復丟失的性能。盡管仔豬在斷奶階段所采食的飼料只占其整個飼養期所采食飼料的一小部分(2.5%),但是這一階段的采食量卻會顯著影響仔豬到達出欄體重的日增重,造成的成本差異可高達30美元。
2 縮短斷奶后的生長滯后期
因此,養豬生產者應制定一系列策略,最大限度地縮短斷奶后的生長滯后期。斷奶后生長滯后期平均為7 d~10 d,但在世界上管理最好的農場中,有些農場可將之壓縮到一至兩天。如果縮短斷奶后的生長滯后期,仔豬從斷奶達到屠宰體重可節省高達7%的飼料。
斷奶后,仔豬的胃還未適應固態飼料,并且相對較小。仔豬在饑餓一段時間后可能會過度采食,飼料未經消化就會從十二指腸通過。未消化的飼料會成為仔豬斷奶期間感染的病原菌生長所需的基質,同時伴隨腸絨毛萎縮,影響飼料的吸收,導致糞便含水量增加。更嚴重的是,斷奶仔豬的免疫系統還未發育成熟。盡管2周齡的仔豬能夠產生主動免疫反應,但是直到8周齡時其免疫系統才能開發出全部潛能。斷奶會對腸道屏障系統功能產生有害的影響。腸腔中的上皮是動物機體自身免受各種有害微生物、霉菌毒素、細菌內毒素和各種飼源性抗原侵害的第一道防線。這種屏障被破壞,會導致腸道滲透性增加,毒素、細菌或飼源性抗原得以穿透上皮,從而引發炎癥、消化吸收不良、腹瀉,并導致日增重減小。
3 腸道炎癥會降低仔豬的生長性能
促炎性細胞因子發生變化是仔豬斷奶過程中發生的免疫反應之一。促炎性細胞因子會影響腸黏膜完整性和腸上皮的功能,因為它與營養物質的滲透和運輸有關。
2004年,以Sandrine Pie為首的INRA的研究小組評估了斷奶過程中促炎性細胞因子的基因表達,他們發現這一基因表達水平上調。促炎性細胞因子基因表達的上調會造成機體功能的紊亂,導致能夠調節免疫功能和生長過程的生長因子減少。
1997年,艾奧瓦州的研究人員Noel Williams及其團隊研究發現,當免疫系統被激活后,動物的生長、采食量、飼料轉化效率和肌肉沉積率都會下降。所以,減少會降低炎癥免疫反應的斷奶應激,對提高仔豬從斷奶到出欄體重的生長性能非常重要。因此,人們需要投資生產更高品質的仔豬飼料,以降低仔豬腸道發生炎癥的風險,營養物質才可用于仔豬生長。
4 添加外源性丁酸
為對抗或降低斷奶和促炎因子活化產生的不良影響,短鏈脂肪酸,如丁酸,可以在這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丁酸在改善動物腸道健康和控制腸道炎癥方面有著重要作用。丁酸的有益作用與其能夠促進腸道上皮細胞增殖和減緩腸道上皮細胞的凋亡有密切關系。
丁酸已被用于飼料工業幾十年,目的是改善動物腸道健康并提高其生產性能。丁酸自從20世紀80年代第一次進行營養試驗以來,已經有多個新改進型被引入飼料工業,用來改善該產品的處理及其性能。如今,三丁酸甘油脂(ProPhorce SR)是最佳的選擇,它能夠向腸道提供高水平的丁酸,沒有常規丁酸鹽所具有的不良處理特性。作為一種能夠提高腸道健康水平的工具,它們或許可以幫助飼料生產商減少與仔豬炎癥相關的問題。最終,這將會提高仔豬的生產性能和豬農利潤。
5 在確保仔豬順利斷奶上投資
斷奶過程可通過多種方法得到改進。斷奶是豬飼養過程中最為關鍵的時期,同樣值得高度重視,并盡可能地進行優化。具有成熟免疫系統的仔豬生長迅速,并且所需要的獸醫費用有限。這種效應將會持續比保育階段的時期還要長的時間。如果斷奶仔豬的健康和生產性能皆保持在一個最優的水平上,最終每頭屠宰豬的成本會更低。
原題名:All disease begins in the gut(英文)
原作者:Devendra Verma(Perstorp飼料與食品公司業務發展部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