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減少溫和型豬瘟混合感染給養豬業帶來的巨大經濟損失,本文從溫和型豬瘟混合感染的基本特點出發,對疾病的預防措施和治療措施展開研究,以期為養豬生產提供一定的指導。
關鍵詞:溫和型豬瘟;混合感染;預防;治療
豬瘟,俗稱“爛腸瘟”、豬霍亂,是威脅養豬業的主要疾病之一。隨著近些年豬瘟疫苗的使用及管理的加強,典型豬瘟的出現概率減少,往往以溫和型豬瘟與其他傳染性疾病的混合感染形式出現為主,給養殖業帶來較大損失。
1 基本特點
豬瘟是由黃病毒科瘟病毒屬的豬瘟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烈性傳染病。當病毒毒力較弱或免疫接種不恰當時,可誘發溫和型豬瘟。通常來說,感染單一的溫和型豬瘟時,死亡率不高,一旦該病與豬圓環病毒病、豬繁殖與呼吸障礙綜合征等病毒性疾病混合感染及繼發條件性致病菌感染時,死亡率可高達30%~50%,且極易反復發生。
病豬體溫高達41 ℃,且成稽留熱,豬群扎堆,伏臥嗜睡;初期眼角有較多黏液,后期轉為膿性分泌物;肛門、腹部皮下出現高粱粒大小的紫點,部分患豬出現嚴重的脫水癥狀。與豬圓環病毒、豬繁殖與呼吸障礙綜合征病毒等混合感染又繼發致病菌感染后,呈現上述各種病原微生物感染后的特征癥狀,病程3 d~7 d后引起大面積死亡。
2 預防措施
2.1 做好疫苗接種
本病的預防以疫苗接種為主,因此需要制定科學的免疫制度,適時接種;嚴格做好疫苗的保管工作,杜絕使用保管不善或超過使用期的疫苗;疫苗注射前做好抗體滴度檢測,合理選擇注射時機。在給仔豬進行疫苗接種時,應做好仔豬母源抗體的監測,防止出現免疫空白期。
2.2 加強生物安全管理
對豬場制定并嚴格實施生物安全措施:(1)定期對豬場內和周邊環境消毒,確保衛生。(2)嚴格控制外來人員和車輛進入場內。(3)在引種時必須隔離觀察一段時間,在確定沒有危害后才能入場。(4)重病種豬應立即撲殺深埋,病死豬就地進行無害化處理的“四不一處理”,即一律不宰殺、不食用、不出售、不轉運,對其他發病豬采取隔離治療,嚴防豬場內病原的傳播。(5)患豬移出圈舍后,利用福爾馬林、高錳酸鉀密閉熏蒸,地面用2%~3%的火堿水清洗,從而對污染的用具和環境進行徹底消毒。
2.3 加強飼養管理
注重豬群營養,合理均衡飼料的營養,使豬生活在舒適清潔的環境中,保持豬群較高的抗病力。同時,定期使用藥物進行預防,以有泄有補的成品中藥為主。
3 治療措施
3.1 緊急疫苗接種
發病初期,對2周齡以上的仔豬和架子豬進行緊急免疫接種,肥育豬按10頭份,仔豬按15頭份,種豬按20頭份的劑量肌肉注射。治療時應首先對無癥狀的豬注射,再對有癥狀的豬緊急免疫。
3.2 藥物治療
對疑似病豬群,連續3 d~5 d采用三林合劑或瘟毒克拌料飼喂,同時輔助使用中藥清瘟敗毒靈散拌料5 d以上。
對患病豬個體來說,可使用如下治療方式:
(1)中藥治療。取玄參14 g、連翹13 g、桔梗16 g、枳殼14 g、荊芥7 g、車前子16 g、麥冬 16 g、生地7 g、生石膏30 g、薄荷7 g、銀花25 g、蒲公英20 g、甘草10 g,研磨成細末,百米粥為引沖灌,1劑/d,分2次服用。
(2)對疑似溫和型豬瘟和有豬繁殖與呼吸障礙綜合征等混合感染的患豬,及時分點注射萬牲康和極熱110,每次分別注射0.2 mL/kg,一天兩次,連用3 d~5 d。對疑似傳染性胸膜肺炎或氣喘病的病豬,注射克喘先鋒或呼吸康,每次0.2 mL/kg,每天兩次,連用3 d~5 d。對有弓形體病、豬鏈球菌病和傳染性萎縮性鼻炎的病豬,使用長效磺天霸注射,每次0.5 mL/kg,隔48 h注射1次,連用3次,
3.3 輔助治療手段
(1)在患豬的飼料中加入2 000 IU/kg的維生素A,幫助患豬修復黏膜。(2)當豬群感染后,可用一些免疫增強劑和營養物質增強機體免疫力,常用的有電解多維、活力鍵等,連續服用5 d~ 7 d。(3)對于繼發性感染致病微生物的患豬,可使用該致病菌敏感的抗生素。常規劑量控制在3 d左右,之后將劑量調至一半,再使用3 d即可。(4)患豬感染后,通常其腸道受到嚴重損傷,對其后期的生長發育產生巨大影響。因此,需要對豬群的腸道進行相應調理,排出豬群體內的毒素,提高飲食量,促進患豬的體質恢復,加快患豬的病情康復。(5)對于便秘豬群,需要采用清瀉類的藥物對癥治療,調理時間一般維持在5 d~15 d左右。(6)豬群病情得到了一定的穩定后還需要使用黃芪多糖對其病情進行鞏固,避免混合型感染綜合征的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