孵化的成功與翻蛋的4個重要方面密不可分:種蛋儲存期的翻蛋、孵化期間關鍵階段的翻蛋、孵化期間的翻蛋頻率和翻蛋角度。這第4個方面和此系列介紹的最后一篇文章將關注孵化期間翻蛋的角度和頻率對預防雞胚胎位不正的效果。
近年來,有跡象表明入孵種蛋胎位不正(如雞胚的頭位于銳端)的數量有所增加。導致這一情況出現的原因尚不清楚,但現代肉雞品系較快的代謝速度以及較高的產肉能力引發了一個問題:普遍公認的孵化方法是否仍然是最佳的?常見的頭位于種蛋銳端的胎位不正被認為源于種蛋的放置方向(例如:孵化時小頭朝上)、“空氣饑餓”、孵化第一周翻蛋不足、種雞群的年齡較大和翻蛋角度不正確。
理論上,為了取得最佳的孵化率,種蛋需要以垂直角度為標準進行前后45°的翻轉,但是商業化孵化器常出現翻蛋角度小于45°的情況。為了確定正確的翻蛋角度,將傳統的45°翻蛋與40°和35°的翻蛋進行比較,同時每天翻蛋次數為24次(圖1)。結果發表:35°組與40°和45°組相比,II型胚胎胎位不正的雞胚比例顯著提高,由高齡肉種雞群所產種蛋的受精蛋孵化率在數值上明顯下降(圖1)。用增加翻蛋頻率來補償翻蛋角度的不足是合理的,這樣翻蛋時總的運動距離是相似的。另一項試驗發現,用35°的角度進行翻蛋,當翻蛋頻率從每天24次(24×)增加到96次(96×)時,II型胚胎胎位不正的發生顯著減少且受精蛋孵化率得到改善(圖2)。這證明了影響胚胎胎位不正的關鍵因素是每天翻蛋的距離而不是特定的翻蛋角度。
本試驗中,當翻蛋角度變小,高齡種雞群所產的種蛋II型胚胎胎位不正的情況增多,但隨著翻蛋頻率的增加這一情況得到校正。我們的研究數據表明,減小翻蛋角度與增加翻蛋頻率的相互結合,而非傳統的每小時翻蛋45°,能滿足雞胚早期定位的要求。另外,該數據證明,商業化生產上利用減小孵化期間的翻蛋角度來增加蛋盤之間的距離從而改善空氣流動是可行的。這對用商業化機器孵化較大的種蛋尤其重要,或者如果翻蛋頻率能同時增加,也能為提高孵化器的容量來降低每羽雞的孵化成本創造了機會。
最后,商業化孵化器經常會出現翻蛋角度小于40°的情況。本實驗的數據顯示如此小的偏差可能會降低孵化率(圖1和圖2)。翻蛋角度或翻蛋頻率的一個簡單調整便能減少II型胚胎胎位不正的產生并可提高孵化率。
原題名:Prevent malposition by focusing on turning angle and frequency(英文)
原作者:Okan Elibol和John Br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