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筆者根據民勤縣域內養豬場(戶)仔豬腹瀉的流行病學、臨床癥狀和剖檢變化進行初步診斷,并采集相關病料進行實驗室技術檢測,研究分析引起該縣仔豬腹瀉病因,以便有針對性地開展治療。
關鍵詞:仔豬;腹瀉;病因
中圖分類號:S851 文獻標志碼:C 文章編號:1001-0769(2017)10-0048-02
仔豬腹瀉在民勤縣流行廣,發病率、死亡率和病死率高,危害十分嚴重。為了查清引起民勤縣仔豬腹瀉的病因,我們在流行病學、臨床癥狀和剖檢變化的基礎上采集病料412份,就有關病因病原進行了實驗室檢測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1.1 病料采集
從全縣27個養豬場(戶)采集病料412份,其中病死豬腸系膜淋巴結、脾、肝、腎351份,腹瀉仔豬直腸內容物61份。
1.1.2 實驗動物
實驗用小白鼠購自甘肅省畜牧工程技術學院。
1.1.3 試劑
普通營養瓊脂平皿、鮮血瓊脂平皿、生化培養基、營養肉湯及各種染色染料均由本實驗室提供,麥康凱瓊脂購自青島高科園海博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編號HB6238),SS瓊脂購自上海滬震實業有限公司(編號Hz4089),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和輪狀病毒熒光抗體購自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批號160221)。
1.2 方法
1.2.1 初步診斷
根據流行病學、臨床癥狀和剖檢變化進行初步診斷,對疑似營養缺乏引起腹瀉的病例進行常規檢驗及藥物治療性診斷。
1.2.2 熒光抗體檢查
取空腸樣本制成冰凍切片,進行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和輪狀病毒熒光抗體染色鏡檢。
1.2.3 細菌分離培養及染色鏡檢
將病料分別接種鮮血瓊脂平皿和普通營養瓊脂平皿,分別進行二氧化碳和需氧培養。根據需要進行麥康凱或SS瓊脂平皿培養,對病料、培養物和小白鼠接種后的分離菌分別進行生化試驗鑒定、革蘭氏染色、美蘭染色和瑞特氏染色鏡檢。
1.2.4 寄生蟲蟲體和蟲卵檢查
對消化道和采集的直腸內容物采用剖檢、漂浮和沉淀法進行蟲體蟲卵檢查。
1.3 判定
根據病原的形態大小、熒光抗體檢查、培養特性、生化試驗鑒定等測定結果進行確診。
2 結果
2.1 流行病學調查結果
對全縣57個養豬場(戶)6 860頭豬進行流行病學調查,經現場檢查和問詢,采集病料412份。經藥物治療后診斷,缺鐵性貧血引起的仔豬腹瀉36份,維生素缺乏引起的仔豬腹瀉2份,消化不良性腹瀉86份。
2.2 熒光抗體檢測結果
對351份樣本進行熒光抗體染色鏡檢,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陽性26份,未發現輪狀病毒感染。
2.3 細菌分離培養及染色鏡檢結果
對412份樣本進行生化試驗鑒定及染色鏡檢,檢出由致病性大腸埃希氏菌引起的仔豬黃白痢239份,其中黃痢73份,白痢166份;由沙門氏菌引起的仔豬副傷寒13份;由C型魏氏梭菌引起的仔豬紅痢7份。
2.4 寄生蟲蟲體和蟲卵檢查結果
通過對61份腹瀉仔豬直腸內容物檢查,由胃腸道線蟲引起的仔豬腹瀉3份。
3 小結與討論
研究結果表明,引起我縣仔豬腹瀉的主要病因有傳染性因子和非傳染性子兩種,傳染性因子占69.9%,非傳染性因素占30.1%。在傳染性性因子中致病性大腸埃希氏菌引起的仔豬黃白痢占58.0%,其中黃痢17.7%,白痢40.3%;由沙門氏菌引起的仔豬副傷寒占3.2%;由C型魏氏梭菌引起的仔豬紅痢占1.7%;由傳染性胃腸炎病毒引起的仔豬傳染性胃腸炎占6.3%(其中未檢測到輪狀病毒);由胃腸道線蟲引起的仔豬腹瀉占0.72%;缺鐵性貧血引起的仔豬腹瀉占8.7%;維生素缺乏引起的仔豬腹瀉占0.49%;消化不良性腹瀉占20.9%。
引起仔豬腹瀉的病因很多,因此防治時必須采取綜合防治措施。
大腸埃希氏菌血清型繁多,致病機理尚不完全清楚,這對防治該病造成一定困難。今后應該進一步加強我縣大腸埃希氏菌的研究,篩選出致病力強,免疫性好的菌株,研制出相應的菌苗,切實防治該病在我縣的發生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