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逢文化展,無意中看到一幅字,兩行正楷:“以出世之心做人,以入世之心做事”。于書畫,我是個門外漢,難談其中一二,然其立意倒是引我駐足。
凡為學(xué),須博學(xué)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要理清“出世”,首先要明晰其概念,一是何為“世”?二是于“世”而言何為“出”與“入”?
佛家講“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三千世界之于人如恒河砂礫;道家則講“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又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我們說“出世”,然外乎此世我又居何處?何處可居?以我之愚見,世界非純?nèi)华?dú)立于我,我居于此世,此世亦見于我心。出此世而知萬物實(shí)乃荒謬,而我已在世又有何世可入?六祖慧能駁神秀道“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看似超然于世外之道,但五祖擦揭道:“佛性常清凈,何處有塵埃!”。心本不生不滅,遇境似有境滅還無。萬相在世,慧能卻說“無一物”,雖見其慧根過人,然其仍未洞悉佛性。所謂“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洞悉世界,并不是去否認(rèn)萬物的存在,而獨(dú)留一“心”,若無世,則心何所居?若無心,則世何以見?諸相即使虛妄但也已然在世,出世之道在于不為諸相所困。固應(yīng)以諸相見非相而知無相,而若以無相知非相,則謬矣。
人言“入世”之道無外乎孔孟之道,所謂“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xué),為萬世開太平”。于儒家而言入世無外乎家國天下。先修身,后齊家,再治國,而后平天下。齊家治國,非志于學(xué)者不能為;挽狂瀾于既倒,扶大廈于將傾,非重義輕生死者不能任。仁義禮智信,忠孝廉恥勇貫穿儒學(xué)“入世”之始末。而今人每談“入世”之道多誤以為其乃鉆營之道,蠅營狗茍,不屑談之,此乃大謬。
再來細(xì)究“以出世之心做人,以入世之心做事”。“出世之心”即為不為諸相困擾,洞悉真理之心。而“入世之心”無外乎修齊治平之道。我以出世之心做事,又有何妨?我以入世之心做人,又有何懼?對“世”之理解實(shí)乃認(rèn)知之根本,做人做事之道皆應(yīng)生于此,而凡對此望文生義且以其為鉆營之道而招搖過市者,徒增笑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