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國文化大革命的十年當中,樣板戲在中國文藝園地百花凋零之中一花獨放。如今,中國大陸老百姓在文化藝術方面有了同當年不可比擬的多種選擇,但是,當年的樣板戲卻多次掀起重演熱潮。雖然樣板戲在政治上已經被否定了,但是它在藝術上仍然是京劇現代戲非常成功的改革例子。
【關鍵詞】:傳統;藝術;樣板戲
一、樣板戲與傳統戲曲的異同之處
1.1打破傳統,借鑒國外藝術表現形式
中國傳統戲曲屬于虛擬藝術。樣板戲打破了這種傳統的程式,借鑒了話劇的舞臺美術形式,用西洋繪畫的寫實布景、道具、服裝,改變了傳統京劇重寫義、象征的假定性特征。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例如《智取威虎山》中楊子榮的“馬舞”,演員不騎馬,也不用傳統戲曲中的馬鞭,全依靠身段、手勢、步態、舞蹈來表現人物騎馬飛奔,縱馬上山。再從表情、眼神、動作中凸顯人物的沉著冷靜的心態。這樣一動一靜,將楊子榮臨危不亂,心中有數,膽識過人的性格生動形象的刻畫出來了。再如《沙家浜》中“奔襲”一場,郭建光率領戰士在舞臺上以“圓場”為基礎,穿梭跑動,以表現急行軍;用側身前進,表現行動隱蔽;曲線跑位,以表現部隊穿行于田間曲徑上。整個的舞臺表現使郭建光等人的矯健大膽心細得以呈現。
1.2音樂創新
傳統戲曲主要以“三大件”為主對音樂進行配器。即高胡、二胡、月琴。樣板戲的配器,則保留傳統“三大件”,并且容納了中國其他樂器以及西洋樂器。形成中西樂器混合編制樂隊。不但保留了傳統戲曲的味道,同時豐富了音樂的表現力。在音樂創新方面,更具感染力。
例如《智取威虎山》中“打虎上山”的音樂就為我們塑造了一個茫茫林海,冰天雪地,山風呼嘯,戰馬奔騰的場景。再配以楊子榮高亢激昂的唱段,呈現出令人昂奮遼闊之感。這些在傳統戲曲里是體會不到的。
1.3人物念白
傳統戲曲的念白分為程式化、類型化、技巧化。這些念白形式與當代語言習慣相差甚遠,觀眾已經難以接受。并且已經不適合表現當代生動的人物形象,同時限制了演員的發揮空間。樣板戲打破了傳統念白的方式,實現了個性化、通俗化、生活化。
例如《紅燈記》中“赴宴斗鳩山”李玉和與鳩山的對話。又如《紅燈記》“痛說革命家史”中李奶奶那段獨白是被許多人評為經典之作。長達80多句的獨白在電影、話劇中都是一大難題,而演員將說書、敘事、抒情結合在一起,真正做到了聲情并茂,跌宕起伏。
二、樣板戲文藝形態啟示
綜上所述,樣板戲開了一個戲曲表現程式改革的先河。對傳統程式在現代生活中的表現,對現代人物利用程式進行的藝術創造,以及對音樂、舞臺美術等方面的改革,應該說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戲曲改革、戲曲現代化的最高成就。作為一種時代民族特征鮮明的戲劇形式,樣板戲在文藝形態學的意義上,也留給人們許多值得深思的東西。
樣板戲是一種特殊的文藝觀念和文藝政策的產物,表面上看,它是文藝為政治服務、用行政手段組織文藝創作的結果。文藝為政治服務,并非就必然地不能產生精品。題旨的政治化是歐洲現代戲劇的一個重要趨勢。高爾基、馬雅可夫斯基、羅曼·羅蘭等,都創作了政治傾向鮮明的戲劇杰作,創作成就已為歷史所肯定的法國古典主義戲劇和蘇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戲劇,都是和用行政手段組織文藝創作分不開的。在政治傾向必然會降低作品質量的自欺欺人之談頗有市場的今天,指出這樣的常識似乎并不顯得多余。
西方近現代戲劇的發展,同樣有一個舞臺形象上帝王將相退隱,平民百姓登臺的趨勢。“高、大、全”工農兵形象的出現,也是這種舞臺藝術“民主化”趨勢的一種體現形式。所不同的是,西方近現代戲劇中隨“民主化”趨勢登臺的平民百姓,大都是以個性主義和存在主義為基礎的“個人”和“生存個體”,而“樣板戲”中“高、大、全”的工農兵形象,則是以歷史唯物主義為基礎的、作為歷史創造主體的“人民”及其一員。這樣,樣板戲中的“斗爭生活”及工農兵形象,就具有了歷史的具體性及獨特的民族性。一方面,折射著中華民族受到西方思想影響后“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的歷史抉擇;另一方面,又體現了“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的現實革命實踐。就是那些西洋音樂形式及樂器、復雜寫實的舞美設計、話劇式念白、歌劇式聲腔、現代舞蹈動作等等,甚至《鋼琴伴唱紅燈記》和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也不僅僅只是顯現了大膽的藝術創新精神。用京劇表現現代革命題材,融入西洋音樂形式及樂器伴奏,和用西洋舞蹈體現中國婦女解放故事、穿著軍裝短褲跳芭蕾一樣,既沖擊了東方西方以帝王將相才子佳人為主體的舞臺傳統,也顯現了中西文化交流中借鑒互補的探索和努力。由此,樣板戲也就具有豐富的內涵,在思想意識和表現形式上都體現著鮮明的時代性、民族性乃至階級性,成為特征鮮明獨特的戲劇形態。
特征鮮明的文藝形態,在文藝發展史中的地位及價值是不容低估的。面對一種文藝形態,考察其獨創性及鮮明性,才是評判其成功與否的重要標準。古希臘戲劇、莎士比亞戲劇、古典主義戲劇、象征主義戲劇、荒誕派戲劇等等,都是戲劇史上獨特鮮明的戲劇形態。以今人的眼光看其思想意識,自然發現許多偏頗和謬誤;比較他們的表現形式,也難說誰才是“正道”誰就是“旁門”,但他們正是憑借著這些思想意識和表現形式上的差異,才顯出了各自不同的魅力并由此具有其獨特的地位和價值。
以今人的眼光看,希臘藝術的思想意識不科學也不正確,其表現形式粗糙甚至原始,然而馬克思卻給予很高的評價,認為其具有永恒的魅力和后人難以企及的藝術高度。根本原因,就在于其在內容和形式兩方面都特征鮮明獨特地顯現了其時人們的生存狀態。樣板戲是否具有永恒的魅力及后人難以企及的藝術高度,歷史的檢驗還有待時日。但樣板戲作為特定歷史條件下文藝觀念和文藝政策的產物,其在思想意識和表現形式上鮮明的時代性、民族性和階級性,正體現著歷史的具體性,作為一種戲劇形態,其特征也是獨特鮮明的。
縱觀京劇不斷創新發展的歷史,考慮傳統京劇難以獲得年輕觀眾,新編京劇沒能給人留下印象的現狀,樣板戲當年廣泛至今依然持續的影響,是不能視而不見的。作為一種獨特鮮明的京劇形態,其歷史意義和價值都不能低估。是否創造出充分體現當下性的特征鮮明獨特的文藝形態,是衡量我們這個時代的文藝是否具有獨創性的一個重要標志,也是衡量我們這個時代的文藝成就的一個重要標志。為此,平心而論“樣板戲”,就有了更深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