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茶道亦稱“茶の湯”,是中國飲茶習俗在日本獨特發展的結晶。茶道最初始于禪宗寺院所規定的茶禮,是涵養精神、探究禮法之道。在其發展過程中,茶道吸收了禪宗古風質樸,追求自然的精神,將人為的部分去除,回歸到簡單質樸的自然情趣,它追求的是一種具體、現實的生活藝術。“和靜清寂”是表達日本茶道理念的禪語。千利休將“和敬”置于茶道的四諦之首,禪宗所倡導的平和敬愛在茶道中的地位可見一斑。
【關鍵詞】:茶道;禪宗;文化
茶道亦稱“茶の湯”,是中國飲茶習俗在日本獨特發展的結晶。茶道最初始于禪宗寺院所規定的茶禮,是涵養精神、探究禮法之道。早在鐮倉時代日本就出現了關于茶道的記載,禪僧榮西在其所著的《喫茶養生記》中寫下了“茶は養生の仙薬なり。延齢の妙術なり。(茶是養生的仙藥,延年益壽的妙術)”的名句。立足于禪宗思想禮儀的茶道歷來被認為是日本最具代表性的綜合藝術之一。在其成立與發展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日本民族獨特的風味。在日本,茶道文化是以飲茶為基礎的綜合文化體系,是最典型的生活文化、生活藝術,其中包括了宗教、哲學、建筑、文學、美術、服飾、飲食文化等多方面內容,而禪宗始終是其核心內容之一。也可以說,茶道是立足于禪宗思想的一種禮儀形式。飲茶以清心為上,這與禪宗的“直指人心”一脈相承。
一、日本茶道的歷史
在奈良時代至平安時代初期由遣唐僧將中國唐代的飲茶文化傳入了日本。日本正史中,最早出現關于茶的史料記載是《日本后記》,書中提到了日本僧人永忠給嵯峨天皇獻茶一事。當時在崇尚漢詩文化的知識階層,確實存在飲茶的風尚。但是,不久隨著國風文化的復蘇,飲茶的習慣逐漸式微,直到鐮倉時代初期僧人榮西再度從中國帶回茶種。榮西于仁安三年、文治三年兩次來到中國,將宋代新的飲茶文化與禪宗一起傳入日本。榮西將所帶回的茶種贈予京都高山寺的明惠上人。后者于栂尾開設茶園種植茶葉,史稱“本茶”,其他地方所產的茶葉被稱為“非茶”。之后,日本的飲茶習慣逐漸擴展到了禪宗寺院及武士階層,至鐮倉時代后期,進入日本尋常百姓家。
至15世紀后半葉,在村田珠光的倡導下開創了新一代茶風。村田珠光早年在稱名寺出家,后移居京都師從一休宗純參禪。珠光的茶道思想集中體現在其論著“心之文”中。珠光把當時流行的連歌的美意識“冷枯”與禪宗思想的“無一物”統一實現于茶道中,在茶道中引入粗糙、簡樸的日本制茶具,取代以舶來品為主的奢華、完備的茶具,追求一種缺陷美。與完美無缺的滿月相比,云層中若隱若現的殘月所體現的美,正是珠光所追求的茶道精神。滕軍(1992)在《日本茶道文化概論》一書中,對珠光作出了高度評價:在從書院茶發展至日本茶道的轉折點上,村田珠光發揮了偉大的作用。他使茶與禪相結合在一起,開辟了‘禪茶一位’的茶道思想境界;他使簡素的民具與精美的唐物相融合在一起,提出了‘和漢兼帶’的茶道實踐準則。
在茶道發展過程中,武野紹鷗是一位承上啟下的人物。至16世紀,侘茶受到了町人的喜愛,武野紹鷗是其中的杰出代表。紹鷗是經營皮革業的富裕商人,曾從師于著名的歌者三條西美隆學習歌道。據說,紹鷗在聽《詠歌大概》(藤原家定著)的緒論部分講解時,對茶道產生頓悟,后將和歌引入茶道,指出茶道的精髓既是“侘び”。 紹鷗接受村田珠光的主張,確立了現今茶道的基本形式,主張在豪華與素樸的對立中發現美。享祿五年, 他皈依佛門,法號紹鷗,從師于和泉南宗寺的大林宗套參禪。武野紹鷗不僅開茶人參禪之風氣,而且踐行了茶禪一味的學說。
千利休是紹鷗的弟子,千家流茶道的開山鼻祖,是茶道集大成者,被稱為天下第一的茶道宗師。最能體現利休茶道觀的是對茶室的改造。利休將已經定型化的四畳半茶室縮減為二畳的小間茶室。茶室的縮小并不是對茶道中寄合性的否定,而是對此的一種極致追求,達到“主客直心”的交流目的。另外,千利休還發揮了善于發現身邊之美的特殊才能,并將日常生活之美引入茶道中。千利休曾指出茶道不過是燒水、點茶而已,啟發人們從日常生活中發現美,感悟人生。利休對日本社會的貢獻不僅限于茶、禪等精神層面,對于園藝、書畫、陶器、服飾、禮儀等都有很高的造詣,可以說對茶道本質所具有的日常性與非日常性(虛構性)的極致追求,造就了一代宗師千利休。利休死后,以利休為始祖的茶道流派歷經子孫及地址弟子的傳承發展,自三世宗旦之后,分裂為三大流派:表千家、里千家和武者小路千家,至今仍在日本茶道界起著主導作用。
二、茶道與禪宗的關系
茶道圣典《南方錄》指出:草庵茶道之第一要事為領悟佛法,修行得道。草庵茶的根本精神表現了清凈無垢的佛陀世界。由此可見,茶道與禪宗是互為表里的關系。以下從三個方面進一步闡釋茶道與禪宗密不可分的關系。
(一)追求自然
日本茶道與禪宗都崇尚自然,而非奢華。眾所周知,日本文化是以原始神道為基礎的。原始神道是立足于平凡的生活、素樸真實的自然,追求高遠的精神境界。禪宗與茶道恰好與這一文化基石相吻合。禪僧們隱居山林,過著悠然見南山的閑逸生活,對大自然懷有一種特殊的體驗與情感。茶道吸收了禪宗古風質樸,追求自然的精神,將一切人為的部分去除,回歸到簡單質樸的自然情趣,它追求的是一種具體、現實的生活藝術。使點茶與禪宗的“梵我一如”的思想融為一體。人們在古樸的茶室中,用簡素的茶具品茶,在這一過程中體會到了大自然的恩惠。現如今,在日本高樓林立的各大都市中,茶室依舊保持著古樸自然的風格,卻與現代建筑毫無違和感。
(二)和敬清寂
“和靜清寂”是表達日本茶道理念的禪語。據江戶中期日本茶書記載,最早提出“和靜清寂”的是村田珠光,但由于缺乏證據,可能只是一個傳說。反而可能是佛學中“和敬”、“清寂”一詞的轉用。之后作為千利休所倡導的“四規七則”中的“四規”傳承下來,沿用至今。“和敬”是茶會上主客的心得,達到主客和睦、主客一體,相互關心、尊敬的境界是茶會的主要目的之一。千利休將“和敬”置于茶道的四諦之首,禪宗所倡導的平和敬愛在茶道中的地位可見一斑。“清”是指純潔的心靈,一種與茶道之心相通的凈化意識,“寂”則揭示了“閑寂枯淡”的茶道美意識,同時“枯淡閑寂”也是禪宗對大自然的一種理解與闡釋。
(三)茶禪一味
茶道,尤其是侘茶,特別重視“茶禪一味”,也就是說茶與禪是一體的。茶道大家珠光、紹鷗、千休等人原本就是禪宗的僧人,所以說茶道本身就是從禪宗發展演變而來的。茶道與禪宗的追求是一致的,禪追求的是“清凈無垢的世界”,這與自古以來聽命于天地自然的日本人的本性有息息相通的一面。而茶道成立的過程也是逐漸本土化的過程,在此過程中,與從中國傳來的禪宗合為一體。“茶禪一味”作為茶道的基本理念,一直持續至今。
三、結語
茶道是日本吸收外來文化并本土化的結晶。它最初始于禪宗寺院所規定的茶禮,是涵養精神、探究禮法之道。在茶道確立的過程中,村田珠光、武野紹鷗、千利休三位僧人起到了關鍵作用。茶道思想的核心是禪宗,包括沏茶、敬茶、品茶在內的一切茶道活動都可看作是一種宗教修行,茶禪是一體的。
參考文獻:
[1]滕軍.日本茶道文化概論[M].北京:東方出版社,1992.
[2]鈴木大拙.禪と日本文化[M].東京:巖波新書,1989.
[3]柳宗悅.柳宗悅茶道論集[M].東京:巖波文庫,1987.
[4]岡倉天心.茶の本[M].東京:講談社學術文庫,2007.
[5]千宗室.茶道の源流 [M].東京:淡交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