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云紋是中華民族自古傳承而來的一種裝飾紋樣,經過不斷的打磨和淬煉,成為我國傳統服飾中重要的裝飾圖案之一,是不可或缺的中國元素。通過對傳統服飾中云紋圖案的演化過程的資料收集、整理和分析,論述了云紋在傳統服飾中的應用,為云紋在現代設計實踐中的應用研究提供有益的參考。
【關鍵詞】:云紋;傳統服飾;樣式分析
云紋千百年來一直傳承于中華民族的藝術寶庫之中,無論時代如何變遷,不變的是人們的喜愛和推崇。在我國傳統服飾中,云紋作為吉祥的符號,在以飄逸靈動的藝術形式為人們帶來美的視覺享受的同時,也承載著濃厚的文化氣韻,表達了華夏民族對吉祥、美好的向往和追求。
一、云紋的起源
“殷商甲骨文有記載表明,當時不僅有祭云的專典,而且采用極高規格的祭仗,這顯示了先民對天云生成機理的樸素認識和力圖影響自然的主動要求。”[1]說明我國古代先民很早就認識到氣候與收成之間有密切聯系。他們通過長期的實踐,了解到云和雨的關系,以及對人類的生存具有的意義和影響,用祭祀的方式來表現人們的祈愿、敬畏和崇拜。于是在人們的認識中,云從具象轉為抽象,形成一種超越自然現象的概念。
隨著云紋運用范圍的不斷擴大,云紋也被賦予了吉祥的含義,這就是所謂的“祥云”。“云紋:古代吉祥圖案,象征高升和如意,應用較廣。”[2]中國工藝美術大辭典對云紋的定義表明云紋不再是云的客觀寫照,還包含了人的觀念和態度。“祥云:云在我國古代被賦予很多神秘色彩。五色云稱為祥云,可表示五倍的幸福。古時什物多飾以卷曲的云頭,取托瑞于天之意。”[3]如意云紋就是吉祥云紋的典型代表。
二、云紋圖案的演變
經過不斷地發展演變,各個歷史時期的云紋樣式也融入了時代因素,展現了變幻多姿的風貌。按照云紋不同時期的特點,可分為三個階段。在早期,彩陶上的原始旋紋被一部分學者認為是早期的云紋樣式。這一問題尚無定論,徐雯認為:“問題本身原本就包含著錯綜復雜的因素,而只有綜合多方位切入的解釋,才有可能作出一種相對接近問題本體的解釋。”[4]雖然無法斷定,但僅僅從形態來看,楚漢云氣紋、先秦卷云紋與新石器時代的彩陶旋紋有著比較明顯的承繼關系。
漢代是云紋發展的鼎盛時期,是云紋運用面最廣也是形態最生動豐富的時期之一。漢代出現了極具時代感的云氣紋,其流動感和勃勃生機在魏晉南北朝的流云紋上繼續保持。
隋唐和宋代是云紋發展的成熟時期,代表為朵云樣式,經過復雜化造就了明代的團云紋。云紋圖案的演化趨勢具體表現為:在原有的基礎之上,結構更加復雜、造型更加豐富、形象更加細膩。總的來說,就是不斷向精致化發展。
三、云紋在傳統服飾中的應用研究
在我國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歷代傳統服飾中的云紋在各個不同時期和不同層次上呈現出千差萬別、豐富多彩的不同形態。在中國紡織紋樣發展史上,論起紋樣演繹發展的歷史跨度、運用廣度,除龍、鳳紋外沒有其它紋樣可以與云紋相比,云紋也是我國古代紋樣中最具有民族象征意義的紋樣之一。
云紋圖案在民用服裝面料上的裝飾應用,在不同時期有著不同的特點。商周時期最具代表性的典型裝飾紋樣就是云雷紋。“云雷紋是以連續的回旋形線條構成的幾何云紋或雷紋的總稱,曲線造型的稱為云紋,直線回轉造型的稱為雷紋。”[5]在云紋的發展歷程中,云雷紋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意義。云雷紋與原始旋紋都以相似的回旋格式為基本的構成形式,顯示了云雷紋與原始旋紋的內在聯系。商周云雷紋的層次分明、疏密有致、虛實相間,以簡單的造型、繁復而有序的排列烘托出厚重的主體形象,營造出渾厚的裝飾氣氛。
秦漢服飾面料上的云紋形態主要是卷云紋和云氣紋。作為云紋的基本類型,卷云紋和云氣紋整個地覆蓋了從春秋戰國到秦漢的裝飾空間。“作為云雷紋取向曲線的形態演繹,卷云紋相對典型的漢代云氣紋,具有明顯的中轉過渡風貌。”[6]作為過渡時期主打紋樣的卷云紋在云雷紋的基礎上,通過簡化構形元素、打散結構模式形成了勾卷形和綜合、延長、內斂、和發散四種格式,從而確立了存在形式,并形成了云紋形態演繹普遍采用的定型化元素。
漢代服飾面料上的云紋形態以云氣紋為主,在卷云紋的基礎上,云氣紋以幻想和浪漫主義手法不拘一格地進行變形,形成了舒展流暢、動感十足的風格,夸張而富有意趣。“構形元素除了依然作為主體的勾卷形外,云氣紋中還出現了‘云尾’這一新成分。”[7]云尾在紋樣構成中加強了力量感、運動感和速度感,渲染出漢代云紋特有的一種氣勢。云氣紋的特點在于其用流動的弧線任意延伸,轉折處強調動態線,豐富了藝術形象,更加趨于大氣、明快、簡練、多變。
魏晉南北朝是一個硝煙四起、政局混亂的時代,人們的追求更多的轉向宗教信仰,而由于藝術追求反映時代精神,所以這時的紋樣清秀典雅,沒有雄渾的氣勢。漢代流動起伏的云氣紋此時漸漸失去了自由的氣勢,成為規則而上下起伏的波紋,于是出現了流云文。魏晉流云紋的整體特點是簡潔、質樸、率性、自然,運用簡單率直的線條與清秀的造型展現灑脫和自信。
隋唐服飾的圖案設計趨向于表現自由、飽滿的藝術風格。隋朝存在時間不長,只有短短37年,但是在服飾的表現上卻趨于華貴,圖案紋樣的運用還是以云紋為主。隋朝的華貴之風一直延續到唐朝,而唐代,作為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在藝術上表現為風格樣式的富麗堂皇、雍容華貴、雄渾博大、圓潤飽滿。隋唐時期最具特色的代表紋樣就是朵云紋和如意云紋。“朵云紋以極為簡潔的形式,將圓渾與尖削、豐腴與清雋、穏靜與變動、敦厚與飄逸以及體感與面感等對立的性態、形狀或品格交融一體,將自然與人文、感性與理性、形象與觀念、寫生與營構、物象與意象等相異的性質、范疇或方式交融一體。”[8]朵云紋在裝飾應用中具有廣泛的適應性和高度的靈活性,既可以作為相對獨立的裝飾主紋,又可以用作點綴,是最接近自然形態特征的一種云紋類型。
宋元時期,傳統服飾圖案中的云紋在唐代日趨寫實的基礎上出現了種類不同的裝飾風格。宋代云紋裝飾逐漸向小巧精致發展,不斷走向靜態、內向、符號化。這種具有象征性的特點是把現象轉化成一種觀念,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藝術精微化的一面。元代的云紋裝飾受豪放的游牧民族文化影響,云紋形態趨向飽滿,仍以朵云紋和如意云紋為主。元代朵云紋在宋代的基礎上更加復雜化,格式上比較散漫、寫意,以安詳、沉靜為主,又洋溢著勃勃生氣,類似漢代云氣紋的生動氣象,但形態更加簡潔飄逸。
明代的云紋裝飾在前代的基礎上,發展出多種樣式共同繁榮的趨勢,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各式各樣的團云紋。“作為產生并盛行于明代的一種云紋類型,團云紋通常由若干個朵云形連意合而構成。因形態多呈團塊狀,故得其名。”[9]明代的團云紋,在形式結構上呈現明顯的平面組合性,構成對稱性和秩序感的平面化、圖案化結構,不夠真實,也沒有了心境上的豁達,只能以小巧、精微、程式化吸引眼球。
清代云紋裝飾更為豐富多彩,這一時期發展起來的疊云紋最具時代特色。疊云紋是一種呈面狀展開,頗為鋪張、繁復的云紋類型,造型特點可概括為細、厚、豐。所謂“細”是指疊云紋大量采用均勻細密的曲線來強化形態的分量感和復雜性。所謂“厚”是指這類云紋往往從內到外逐層推移擴張,造成層層疊疊的厚度效果。所謂“豐”是指整體形式中通常包含了多個復合而成的構成單位,組合方式自由多樣,不拘一格。
四、傳統服飾中的典型云紋
朵云紋簡單來說就是呈現朵狀的云紋圖案。朵云紋初步形成于魏晉時期,還帶著明顯的勾云紋痕跡,定型與盛行于隋唐時期,在元、明、清紡織品紋樣中都有不同的“朵云紋”,每個時期都有特定的繪制方法。從云紋裝飾形態上看,典型的唐代朵云紋有單勾卷和雙勾卷兩種最基本的樣式。“朵云紋在這一時代定型,此后不斷變化的云紋,大都是朵云紋的各種組合形式。朵云紋是由內斂式勾卷形的‘云頭’與以飄逸的尾線構成的‘云尾’組合而成的。”[10]朵云紋以及其簡潔的表現形式,展現了一種“中庸”的美學特征,成為一種形完意足、標準規范的云紋樣式。元代朵云紋有兩種基本形態,第一種云身為如意頭狀,多不對稱,一邊大一邊小,其尾前段肥大,后半段細長,整個造型像一只小蝌蚪在游動。第二種云身為一個不對稱如意頭,拖一長尾,尾的前段長出兩個小頭,又似雙葉伴花。到了明代宣德年間,朵云紋又有變化,雖然也是繪如意頭為身,但身上的飄帶增多了,有的云頭下飄出云帶,有的在云頭左、右兩邊和尾部各飄出云帶等。朵云紋在紡織品設計中既可以作為相對獨立的裝飾主紋,也可以作點綴裝飾,還可以用重復排列的方式作邊緣裝飾,具有廣泛的適應性和高度的靈活性。
典型的團云紋將若干“云頭”聚集在一起,形成一個相對密集的中心,相應數量的“云尾”則圍繞中心以對稱式展開,形成一個相對舒朗的形態。根據“云頭”“云尾”的數量組合關系,又有三合云、四合云、六合云等多種變化形式。唐宋以來,順應時代的審美要求而日趨豐富的裝飾元素,使朵云紋的構架顯得復雜。元代所呈現的構形元素不斷加強,逐漸由統一向分析重組發展,也成就了明代巔峰的團云紋。在歷代織錦中,具有凝聚感和分量感的團云紋通常被大面積用于空間點綴。
如意云紋是如意與云紋的組合,典型樣式一般由兩個內旋勾、卷形和祥云來象征稱心如意的理想狀態。如意云紋由一條或圓潤流暢或停頓轉折的波形曲線聯接而成,這也是如意云紋的其它變化形式通常遵循的一種程式。最初脫胎于先秦的卷云紋,經過宋元時期的定型化發展,盛行于明清時期。如意云紋因自身形式所具有的鮮明的角形結構,具有加固和界限的功能,能夠自然巧妙地處理衣邊的開衩、收尾等關鍵部分,常用于中國傳統服飾的斜襟或開衩處裝飾。
云紋是中華民族歷史傳承下的瑰寶,展示了中國古老悠久的歷史文化,裝飾了傳統民族服飾,充滿了濃郁的東方韻味,表達了華夏民族對吉祥、美好的向往和追求,并隨著中華民族的發展而發展。云紋不但有獨特的審美價值,還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美好吉祥的寓意,對云紋進行深入挖掘,不僅可以傳承和發揚民族歷史文化,還可以為現代設計實踐提供有益的參考。
注釋:
[1]徐雯.中國云紋裝飾[M].南寧:廣西美術出版社,2000.第27頁.
[2]吳山.中國工藝美術大辭典[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11.第988頁.
[3]錢正盛,錢正坤.中華吉祥裝飾圖案大全-吉祥圖符[M].上海:華東大學出版社,2006.第286頁.
[4]同[1],第8頁.
[5]徐麗慧.中國歷代云紋紋飾藝術[M]. 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0.第5頁.
[6]同[1],第54頁.
[7]同[5],第6頁.
[8]同[1],第68頁.
[9]同[1],第69頁.
[10]同[5],第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