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山水畫,是一種表現以表現真實的山川美妙景色而且也是畫家尋求精神寄托的一種繪畫作品,其中包含著博大精深的繪畫語言,是所有山水畫家所追求。而青綠山水是自古以來以重現山水的真實再加以自己的繪畫感受和對色彩的運用所繪畫,是感性的也是理性的。本文主要是以習得青綠山水有感,并以古代最杰出的畫家展子虔作為淺析和考察,并結合自己的繪畫創作感受和創作語言以及反思。
【關鍵詞】:青綠山水;創作感受;創作語言;反思
一、對青綠山水畫的認識及代表畫家的淺析
清代[2]張庚說:“畫,繪事也,古來無設色,且多青綠。”
元代[3]湯垕說:“李思訓著色山水,用金碧輝煌,自為一法。”
(一)對青綠山水的認識
中國山水畫,“出現在戰國之前,東晉時期留有記載卻難以見到,南北朝確立并形成自己的繪畫語言,隋唐興盛并得以發展”。晉室東遷,文人雅士喜愛山水,自然風光之奇美,總會容易觸景生情,這樣才進一步促進了山水畫的興起和發展。“青綠山水”作為中國畫的一種技法,主要是以用粗細變化多端的線條先畫出山水的大致形狀,后以青綠填色,一掃過去纖細的氣氛。
從類別上來區分,有工整青綠和寫意青綠之分。前者主要是以工筆的式法和筆法為特征,從六朝開始到唐代,基本上確立了青綠的創作特色和獨立性,兩宋之后又形成了金壁山水、大青綠和小青綠三種,在元明清時期各自發展且相互影響,主要是以小青綠最為繁盛。大青綠長設色明艷燦爛,小青綠設色妙于俊秀溫蘊。以藍瑛的沒骨重彩山水為代表《白云紅樹圖》就是藍瑛的代表作之一。而后,在這個基礎上發展了近現代張大千、劉海粟的青綠潑彩山水。
從技法上來說,大青綠多勾輪廓,皴法少,著色濃重;小青綠是少勾勒的水墨淡彩的基礎上略施青綠,小青綠在古代繪畫史上占據著主要的位置。青綠始于唐代,經不停地發展傳承,形成格式不一的表現方式。“清四王”之一[4]王谷一說:“凡設青綠,體要嚴重,氣要輕清,得力全在渲暈,余于青綠法靜悟三十年始盡其妙。”換句話說就是,還是要有筆墨的基礎再加之設色和其他技法結合,才能發現、揣摩其妙意。
(二)代表畫家的淺析
展子虔的青綠山水畫的特點
[5]展子虔(約531—604年前后),隋朝時期杰出的畫家。在人物、山水、車馬、歷史故事繪畫上無一不精,被張彥遠稱為“唐畫之祖。”他的畫對唐代影響甚大,現今還存在一張宋徽宗親筆題寫的“展子虔游春圖”之山水畫,一直以來都被認為是其作品。其《游春圖》保留完整,完美的展示了山水樹石方面的風貌,是對后世具有重大貢獻的一幅青綠山水作品,所示,描繪了一幅微風溫和的春天,三三五五個游人,乘馬于岸,乘船于水,觀覽于春景的畫面。主要是以山水為主,人物作為點綴,用“遠近山川,咫尺千里”的經營方式經營畫面,使山水近乎真實生活,加之青綠填色,勾線填色,有金碧輝煌之感。
從細節中不難看出人、馬橋和山石、樹木的比例恰到好處,且疏密有致,包括透視和縱橫感。江水勾勒起伏蕩漾的波痕,逐漸淡化,形成“秋水共長天一色”之感,山石樹木用流利細勁的筆墨勾勒,但是無皴法,樹身染成深赭石,樹葉染成濃綠。通體山石赭石色淡染一遍,然后石腳則重赭石,石身就附青綠重彩,建筑類則填以朱砂填色,人、馬、云填以白粉,整幅作品色彩濃郁卻艷而不俗。
展子虔尤其擅畫青綠山水,他的作品中山石樹木都是空勾無皴法,全都以色渲染。山水主要是用青綠設色為主,有金碧輝煌之感。山頂則用青綠罩染,山腳就以赭石加重;樹葉設色,用顏色染之,或用其他顏色填之,或點以白粉或桃紅,松樹不細畫松針,直接用以深綠點染。山水畫在青綠設色的統一格調下,不失瀲滟,且單純豐富,充分的展示了早期山水設色的“青綠重彩,工細巧整”的式樣。他的青綠山水對唐代山水畫影響極其大,也影響了李思訓的繪畫風格。
二、關于我的創作
我的創作名稱是《素處以墨》選字于《二十四詩品》中“素處以默,妙機其微”,原意是指保持一種虛靜的精神狀態,也是讀書、寫字、畫畫所追求的一種精神狀態。畫面是采用六尺整張的條幅形,這一題材的想法主要是源自于明代董源的畫作《龍宿郊民圖》和《瀟湘圖》,前者畫面采用的俯視之景色,草樹豐叢,青綠著色,苔點多點于山頭,給人溫和,柔勁之美。后者山石更為平緩,畫中的江南秀美之景色,傳達著溫雅柔潤,飄渺清逸的意境,傳達出古代文人畫家的平淡、清逸的精神境界。正是看了這些作品讓我心聲敬畏和感慨,查閱了相關的畫冊和書目,我的創作稿子中,我采用的是現代式構圖和現代式表現技法,主要考慮的是構圖和整體畫面以及色彩,我想通過畫面表達創作的平淡天真的心境。但我所想表達的是我對古代文人畫家以及繪畫的敬仰和不懈追求。
三、對山水畫創作感受和創作語言、以及反思
通過這幾個月的構思和創作,我開始對山水畫有了一個系統的、深刻的認識、感受和反思,也逐漸認識到了其精神和內涵。南北朝著名理論家謝赫說:“畫有六法,一曰氣韻生動,二曰骨法用筆,三曰應物象形,四曰隨類賦彩,五曰經營位置,六曰傳移摹寫。”每每總聽老師教導氣韻生動,氣韻生動放在首位,就能知道其重要性。唐張彥遠說:“以形似之外求其畫,此難與俗人道也,今之畫,縱得形似而氣韻不生,以氣韻求其畫,則形似在其間矣。”意思就是只要畫面氣韻夠了,造型和筆墨有一點差距問題不大,有時候還能出現不一樣的效果。在創作期間,其實我更多的是想在創新的基礎上繼承傳統,形成自己的創作語言。在構圖上,采用的是平遠和深遠兩方面,整個畫面又像兩段式,以樹連接起來,形成了一個走勢和整體,樹木豐盛,房屋作為點綴式,用淡墨表現山石結構,再加以設色,素雅而墨色簡潔。而我的創作感受就是想把青綠山水的設色在自己的畫面中體現出來,可能不完全就是青綠色,但是創作原理是一致的。
在創作的畫面中氣韻是不可或缺的是必須的,但是在創作的過程中,用筆也有一定的講究和方法,趙孟頫說“若無古意,雖工無易。”山水畫之除了美感之外,“古意”是表現中國傳統繪畫的神韻,也是中國繪畫中不可或缺且是眾多藝術家追尋的。而隨類賦彩,是要講究一定的法度,是指作畫要遵循的一定的規律和格調。如果一幅山水畫,沒有統一的色調,那么這幅畫都會顯得雜亂、花哨。要形成自己的繪畫語言,不是一時就可以的,是長期積累的經驗和反思。
四、結語
山水畫創作,筆墨和色彩都是這個創作的最重要的繪畫語言,也伴隨著中國青綠山水畫上下幾千年的歷史和發展。“筆以立其形質,墨以分其陰陽,山水悉從筆墨而成”《山水純全集》提到過。形體是一幅畫的前提,筆墨是一幅畫理性的情感,而色彩就是其最感性的部分。不論是展子虔的青綠山水還是大小李將軍的青綠山水,還是一直到現代畫家所畫的青綠畫派,要畫好一幅山水畫還是需要保持一定積極的態度去研究和學習。
參考文獻:
[1]陳傳席.中國山水畫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10.
[2]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1985.
[3]馬采.《中國畫論叢書》,人民美術出版社,1959.
[4]王石谷.《王石谷畫集》,中國民族攝影藝術出版社,2003.
[5]陳傳席.中國山水畫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10,第30頁.
[6]《中國美術史及作品鑒賞》,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