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建立的表演體系,是一種對世界表演體系產生了重大影響的表演體系。該表演體系主要對舞臺藝術理論、表演方法以及舞臺藝術方法等進行了探索。該體系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不斷地通過實踐完善這一體系。
【關鍵詞】: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體系;體驗藝術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被列寧譽為“真正的藝術家”,是俄國及蘇聯著名的演員、導演和戲劇理論家。他曾在自己的藝術生涯里塑造了一百多個角色,他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對取得的經驗和教訓進行總結,最終創立了無產階級戲劇的表演體系,是當今世界戲劇史上第一部完整、科學、系統的戲劇藝術。
1.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簡介
斯坦尼是以為經歷過兩種社會制度的藝術家,他經歷過激烈的政治與創作動蕩,而這些激烈而重大的事件都對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生活與創作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其藝術之路也充滿荊棘與坎坷。
斯坦尼生長在一個充滿了藝術氣氛的家庭,良好的家庭藝術熏陶使斯坦尼著迷于戲劇。在幼兒時期斯坦尼就上臺演戲,而演戲也是他以后生活中的重要部分。1888年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為核心的“莫斯科藝術和文學協會”。隨后的10年當中演出了30多部戲,得到了當時文藝界的好評,取得了相當的成功。這一時期的戲劇實踐活動為斯坦尼積累了充分感性的戲劇表演藝術經驗。1898年與戲劇大師丹欽柯共同建立了“莫斯科藝術劇院”,進行專業的戲劇活動。
在藝術方面,斯坦尼驕傲地繼承了史遷普金、連斯基、葉爾莫洛娃的表演傳統,并自稱為“史遷普金的后裔”。史遷普金出身農奴,是俄羅斯現實主義演劇藝術的奠基者,表演樸實、自然、精湛,這些特點也都被斯坦尼得到發展,并對西歐一些著名演劇藝術進行了研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所扮演的角色突出,表演藝術盡善盡美,在心理表達方面比較細膩。比如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扮演的《三姐妹》中的維爾希寧和高爾基《在底層》中的沙金。
1918年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對音樂戲劇領域進行探索,創建了大劇院的歌劇學校,該學校就是后來的斯坦尼歌劇院。上世紀的20年代到30年代,斯坦尼繼續古典名著的導演與演出。20年代后期斯坦尼繼續導演劇本并從事理論研究,并培養了一批新一代演員,1936年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被選為人民藝術家。
2.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體系
史遷普金是一位出身農奴的藝術家,他以光輝的藝術實踐獲得了世人的贊同。斯坦尼對史遷普金有著高度的評價,并說史遷普金是把“樸實和逼真介紹到俄羅斯劇場來的第一人”。史遷普金建立了俄國表演藝術的現實主義傳統,是俄國第一個提出“演誰像誰”、“向生活學習”、“從生活中找出問題來”的藝術觀。斯坦尼繼承了史遷普金的優良傳統,其一生都在進行不斷地實踐與探索,并繼承、發展了歐洲優秀的現實主義表演傳統,創建了科學化、系統化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
“斯坦尼”體系是一種包括舞臺藝術理論、方法和表演技巧的體系,具體包括表演、導演、戲劇教學、方法等等,是一種包括多種系統專業知識的表演體系。“斯坦尼”體系第一次研究了如何自覺地掌握創作的過程,對演員體現形象的途徑進行了探索。斯坦尼體系是舞臺藝術在現實主義方向上的反映,被稱為體驗藝術。該體驗藝術并不要求模仿,而注重在舞臺創作時的真正的體驗,并從生活的角度出發,注重研究人物的心理,并創造出更有藝術魅力的人物形象。斯坦尼對藝術的主要主要是具有思想性的內容,但忽視了用冷漠的表演藝術進行舞臺作品思想內容的體現。其理想是真正的藝術和技術,運用真實的感情表達真實的人的體驗。這一觀點表現出了對藝術家世界觀作用的注重,確立了在藝術創作中,道德原則和美學原則是密切聯系不可分割的。同時,這一體系制定了演員研究與體驗角色、完善自己的內在素質與外部條件的基本原則,并為實踐方法指明方向。日后這個體系展現出了巨大作用,演員能夠對創造人物的方法、技巧進行學習,并將表演成為一門系統的科學。
在導演方面,“斯坦尼導演學派”創立,使導演成為思想解釋者、組織者以及劇院集體的教育者。斯坦尼盡力讓演員擺脫“匠藝”,并轉向創作。他致力于讓演員擺脫刻板的“公式”似的束縛,注重進入形象的戲劇“程式”。演員在舞臺上的行為應當滿足質樸、明確、邏輯連貫的需要,演員應當與形象融合。在排演中,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痛恨那些虛假造作表演,主張演員要全面發揮自身的創作個性。在表演中,主張采用多使用眼睛和語言的方式,而不是過多地使用運用手勢。因為較多的手勢會不自然、不真實,屬于矯揉造作的表現。但對于那些與整個形體、心理都能夠達到統一的手勢,那些具有藝術表現力的手勢,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還是贊賞的。由此可見,斯坦尼注重作品組織的真實有機。
3.斯坦尼表演體系的影響
斯坦尼表演體系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對世界表演藝術的影響巨大。在好萊塢的黃金時代,斯坦尼的表演體系被認為是演話劇的正宗,而我國的話劇藝術的發展也與斯坦尼表演體系有著密切的關系。在我國有三大戲劇觀:斯坦尼的體驗藝術、布萊希特的表現藝術以及中國古典戲曲。在我國的30年代到70年代末期間,表演藝術獨尊斯坦尼。其中30年代后期斯坦尼的《演員的自我修養》被介紹到我國,40年代瞿白音完成了對斯坦尼的回憶錄《我的藝術生活》的翻譯,丹欽柯的《回憶錄》也被翻譯出來。解放后,斯坦尼的演劇理論稱為了戲劇學院學生的必修課,并在該表演理論的教育下,培養了我國第一批話劇演員。而在“文革”階段,斯坦尼遭到批判。70年代后期針對斯坦尼的研究重新展開,隨著布萊希特的“敘事劇”理論的傳播,人們開始對布萊希特戲劇觀、斯坦尼體系進行比較。對此,著名戲劇導演黃佐臨就指出,這三者的本質區別是斯坦尼相信第四堵墻,布萊希特要推翻第四堵墻,而梅蘭芳的第四堵墻根本不存在。證實如此,近年來較多的人對斯坦尼體系存在較多的非議,認為斯坦尼體系注重槍桿體驗,強調幻覺,而對理智思考進行排斥。但這種認識是形成反映出我們對斯坦尼體系的精華沒有充分正確的認識。體驗是斯坦尼體系建立的基礎,屬于體驗派。斯坦尼所說的情感體驗是與理智密不可分的,對我國表演藝術產生過重大影響。
結束語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建立的表演體系對世界表演體系產生了深淵的影響,是一種完整、系統、科學的表演體系。雖然隨著西方現代戲劇思潮的不斷發展變化,斯坦尼的表演體系曾經淡出了我們的視野,但現今斯坦尼體系已經被證明是一種有效地反映生活和認識生活的藝術方法。
參考文獻
[1]鄭雪來.再談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及若干相關歷史與理論問題[J].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13,(4):93-103.
[2]劉愛琳,李倩.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戲劇實踐與表演體系探微[J].學術交流,2007,(6):176-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