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服裝材料是服裝設計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只有熟練掌握各類服裝材料的特性和效果才能正確的實現服裝材料在服裝設計中的重要價值。因此,服裝材料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服裝設計的創新與進步,只有不斷創新、尋找更實用、安全、美觀的服裝材料,才能促進服裝設計的快速發展,從而滿足人們對服裝的各種需求。
【關鍵詞】:服裝材料;服裝設計;發展;影響
服裝設計思想是通過服裝材料來體現的,服裝設計的發展與服裝材料的改革創新息息相關。人類從原始社會簡陋的天然服裝材料發展到人工制作的天然纖維再到引人新科技的化學纖維,一直致力于尋找創造更舒適、更實用、更美觀的服裝材料,伴隨服裝材料的不斷突破,服裝設計也推陳出新,不同特點的服裝追隨著時代的腳步,滿足了人們對于衣著的物質的需求。
一、原始社會服裝材料對服裝設計的影響
原始社會,人們為了避免大自然的傷害,開始遵循著本能去包裹自己。如何才能找到適合人類身體的服裝材料?在不斷探索和失敗中人類獲得了經驗,發現可以制作成服裝的材料:獸毛皮和樹葉。破開三個洞,露出頭和胳膊就是最原始的服裝設計。隨著人類自我意識的覺醒,著裝開始了從實用向美觀的探索,用磨細的獸骨進行簡單的縫制,讓服裝更加貼合身體,再用獸骨或是貝殼之類的天然材料作為裝飾品。人類用能搜尋到的美裝點自己,在緩慢地發展中逐步形成了“服裝”這一概念和文化。但可供選擇和使用的服裝材料是極其有限的,服裝自身的實用性和欣賞性也是極其有限的。這個階段,人類服裝設計的發展是單一雜亂的,沒有具體的設計理念,在粗放的造型上進行簡單的修飾,與其說是設計不如說是遵循畏寒和愛美的本能的驅使對服裝材料進行改進。
二、天然纖維材料對服裝設計的影響
隨著人類文明的不斷進步,人類開始擁有更加健全的心智以及更加發達的感知能力。伴隨著原始農業和手工業的形成,人們逐漸摸索用新的材料來制造服裝,將采集到的野麻纖維搓捻成麻線,然后再織成麻布,這樣做出的服裝無論從實用性還是美觀性上都大大超過了原始的皮毛和樹葉。農業和手工業日漸走向成熟后,公元三千年前的印度發現了棉花可以作為服裝材料,公元兩千年前的中國開始使用蠶絲作為服裝材料。著名的絲綢之路開啟了服裝發展史上意義重大的貿易往來,人類通過交流擴展了服裝材料的使用范圍,至此,棉、毛、麻等天然纖維成為了服裝設計的主原料。人類運用更加易于加工的材料開始嘗試研究更好的服裝款式。在服裝材料變革的基礎上,人類開始擁有了完善的服裝文化,服裝設計至此翻開了嶄新的一頁。
三、化學纖維材料對服裝設計的影響
1664年,一個名叫羅伯特·胡克的美國人看到蠶吐絲做繭后得到啟發,首先提出了“人工合成類似桑蠶做繭的膠體物質應該是有可能的”這一大膽設想。隨著手工業的成熟和新興化工業的發展,自19世紀末20世紀初英國生產出粘膠長絲開始,各種化學纖維相繼問世,結束了只靠天然纖維作為主要服裝材料的歷史。此后,世界各國文化和物質的交流渠道急速擴張,不同服裝材料出現在了人們的生活之中。化學纖維和天然纖維都得到了廣泛的運用。服裝材料的變革影響了服裝的外觀設計和服裝的應用,人們更注重服裝的舒適性、耐用性。人們開始創作設計適用于不同生活領域的服裝,比如運動裝、泳裝,服裝材料的透氣防水功能為服裝設計提供了更為廣泛的應用空間。
四、新型化學纖維材料對服裝設計的影響
隨著紡織工業發展和化學纖維的應用,服裝設計的理念也發生重大的變化,人們從使用過程中認識到各種纖維的不足。化學纖維的制造商開始利用化學纖維和天然纖維的互補混合提升化學纖維的性能,化學纖維連同天然纖維一起被設計者廣泛采用。
不同于天然纖維織物的單一風格,化學纖維材料表現出服裝復雜多變的風情。如粘膠纖維織物光亮、重垂;滌綸織物挺硬、堅實;腈綸織物豐滿、蓬松;錦綸織物暗淡、呆板,這些全新的特色通過再加工使其演繹出服裝五彩繽紛的色彩。在不同質地的服裝材料基礎上,服裝設計者擁有了更多的構思,展開了服裝設計的新紀元。
服裝作為一項生活必需品,隨著時代的發展一直不斷變化更新,記錄著生活的特征,我們可以從服裝風格款式的變更中探索社會生活的發展變遷。在科技飛速發展的現代社會,人們對服裝材料的探索并沒有停止,服裝設計理念不斷打破傳統的局限,每個設計師更加肆意地展示個人的風格,新型材料的層出不窮也將帶來服裝設計的新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淮,楊瑞豐.服裝材料與運用【M】.沈陽:遼寧科技出版社,2005.
【2】朱遠勝,季榮,陳敏.服裝材料應用【M】.北京:紡織工業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