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贛南采茶戲作為江西省最具特色的地方劇種之一,擁有極高的文化藝術價值。然而,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觀眾文化娛樂方式的多樣化,贛南采茶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
【關鍵詞】:贛南采茶戲;生存現狀;傳承
一、贛南采茶戲的現狀
贛南采茶戲作為江西省最具特色的地方劇種之一,擁有極高的文化藝術價值,在2006年被國務院列入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然而,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觀眾文化娛樂方式的多樣化,贛南采茶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特別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后出生的年輕群體,對于贛南采茶戲非常陌生,甚至沒有聽說過。
為此,作者以“贛州龍南”為中心,對“贛南采茶戲”展開實踐調查,此次調查旨在了解贛南采茶戲在當地的現狀,在傳播和傳承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針對存在的問題,找出癥結所在,幫助贛南采茶戲在未來更好的傳播和傳承。
二、調查方法以及結果
調查方法主要分為兩部分:一、深度訪談;以拜訪民間老藝人曾洪生老先生和“龍南縣客家風演藝有限責任公司”曾總,深入了解“贛南采茶戲”相關信息;二、問卷調查,對龍南當地的居住人口發放隨機問卷。調查范圍在龍南縣城內進行,共發放問卷200份,回收有效問卷185份,有效問卷回收率92.5%。
(一)深度訪談及訪談后的結果
在對民間老藝人曾洪生老先生和曾總的深度訪談過程中,調查小組對采茶戲的現狀獲得初步的了解;現如今在龍南當地,觀看采茶戲的觀眾基本都是中年以上,青少年往往對采茶戲不感興趣。而造成此類現象的原因有三種;
一是觀眾的文化娛樂方式相比較于以前更加的多樣化。當今社會,人們可以通過看電視、上網、聽流行音樂和去電影院看電影等方式進行娛樂,這些方式導致贛南采茶戲的觀眾分流;
二是觀眾的興趣發生了變化,時下觀眾感興趣的是貼近生活的文化娛樂方式,而贛南采茶戲的劇目大多以封建社會為背景,與現時的觀眾需求脫節;
三是觀眾觀賞方式的變化,隨著電子產業的快速發展,現如今的觀眾可以更方便地通過互聯網和電視進行觀賞,而老一代的觀眾往往不愿意更換他們的觀賞方式,因此他們更加愿意去劇院現場觀賞。
就采茶戲劇團的數量和相關藝人數量稀少且出現了“青黃不接、后繼無人”的現象。曾洪老先生和曾總表示此現象產生的原因有以下3點。
第一點,許多采茶戲劇團仍然以傳統的方式進行經營,主要以接受別人的邀請和劇院演出,而當代人們更加喜歡在網絡和電視上進行觀看文藝節目。此外,贛南采茶戲的題材太過于老套,題材以當地方言為主而且戲劇題材上多是以下層人民群眾,尤其是一些手工藝人的日常生活為表現對象。這導致越來越多的觀眾不愿意去看采茶戲,這使得采茶戲的市場變得越來越小,越來越多采茶戲劇團無法保證自身的正常運行,最終導致劇團的解散。
第二點,由于采茶戲市場的變小和觀眾的流失,這直接影響了采茶戲劇團的收入,這導致許多和采茶戲相關的工作人員紛紛改行。從編導、作曲到演員都處于一種勢單力薄的狀況,特別是在年輕演員這一點上,顯得尤為嚴重。
第三點,采茶戲的人才培養方式,一種是家族式的,由長輩在自家的后輩當中挑選,通過口傳的方式進行培養。而當代的年輕人對于傳統文化并不抱有多大的興趣。另一種培養方式是依托贛州的某些大學進行定向的培養,贛州當地的各個縣(市、區)每年推送幾個學生到大學進行學習,學生畢業之后帶編制加入采茶戲劇團。然而每年畢業生的數量依然無法保證采茶戲劇團的需求,而且當中的部分學生選擇學習采茶戲的目的并不是去發揚它,而是為了獲得國家編制。
(二)問卷發放以及結果
在深度訪談結束之后,調查人員在龍南縣城內進行問卷隨機發放,共發放問卷200份,回收有效問卷185份。問卷調查從性別、年齡、觀看采茶戲的原因、了解贛南采茶戲的途徑以及對采茶戲的發展前景進行調查。
此次問卷調查數據顯示,男性人數89名,女性人數96名,男女比例趨近1比1。在年齡上,收到20歲以下的問卷25份,21至30歲的問卷35份,31歲至40歲的問卷36份,41歲至60歲的問卷48份,60歲以上的問卷41份。
就觀看原因,88人指出他們觀看采茶戲是因為它反映了客家人的鄉土生活,但是這些參與者也表明他們所觀看到的采茶劇的主題太老套。49人表示他們觀看采茶戲的原因是想了解家鄉傳統文化,48人選擇觀看采茶戲是源于對傳統文化的同情。
就采茶戲了解途徑的調查中,101人和97人認為戲曲劇團和電視是龍南當地居民了解采茶戲的最常見途徑。37人、19人和5人分別選擇互聯網、雜志和電影。對采茶戲未來的發展前景調查中,101人表示他們對采茶戲的未來表示了擔憂,同時他們也認為采茶戲的媒體宣傳力度不夠,因當借助目前最流行或者最常見的傳播工具進行傳播。108人認為,采茶戲如果想在當代社會繼續發展,就必須出新的劇本,目前的劇本過于老套,與現實社會沒有密切的聯系。
三、傳承贛南采茶戲的對策建議
通過此次調查,贛南采茶戲作為江西省的文化遺產,在傳播和傳承過程中正面臨著一系列的問題,在新世紀采茶戲如果想繼續發展下去,就應當進行一定的改革。
(1)在傳播過程中,采茶戲需要改變自身的傳播途徑,并不能一味地按照原來的方式進行傳播,需要借助互聯網進行宣傳,讓更多的的觀眾知道,并可以通過互聯網觀看。
(2)就采茶戲本身的內容需要進行一定的改革。觀眾喜歡看的是與他們自身息息相關的內容,以往的采茶戲的題材太過于老舊,當代的采茶戲內容應當加入更多的當代社會元素是。
(3)對于采茶戲處于“青黃不接、后繼無人”這一現象,政府的扶持力度和資金投入必不可少。采茶戲的編導、作曲到演員都處于一種勢單力薄的狀況。各個地區的政府應當要制定相關的政策,保證當地的采茶戲劇團可以正常運營。同時,政府也可以建立某一種基金,用來表揚表現出眾的采茶戲工作人員,這樣既可以保證戲劇的創新也同時激勵了年輕的采茶戲演員。
參考文獻:
[1]萬小毛,李姿麗. 贛南采茶戲傳承與發展分析[J]. 老區建設;2014,(02),47—48.
[2]劉家盛. 贛南采茶戲研究現狀及啟示[J]. 戲劇之家,2014,(10):23+25.
[3]肖美娜,常俊勇. 5W模式下贛南采茶戲的傳播現狀研究[J]. 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6,30(04):107-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