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積極推進中職教育教學改革,構建快速容納普教生源、內部協調發展、促進就業和再就業、促進人人成才和持續發展的現代中職教育體系,對改善民生、保障社會和諧、推進終身教育體系和學習型社會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中職院校;教育教學;改革途徑
近年來,初中后生源數量的急劇下降與各類中、高等教育招生規模的繼續擴大,將帶來同類學校間的競爭日趨激烈,對中職院校的競爭實力提出新的挑戰。面對中職教育教學改革與發展的新形勢,與區域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需要與要求,必須進一步加快改革、加強建設并對教育教學加以改進。
1、對接區域產業的布局
健全中職院校專業隨產業發展動態調整的機制,推動中職教育教學改革與區域內產業轉型升級銜接配套,專業鏈深度融入產業鏈。根據市場動向及時調整優化專業設置,減少因產能過剩而退出市場、因技術轉型升級而減少用工、因技術落后而停辦和因供大于需而用工銳減的老、舊和落后專業的招生人數,直至停辦。對接區域優勢產業和特色產業,根據區域產業布局和新興產業的發展狀況,緊密結合院校自身實際,開設相關專業,構建以現有專業及集聚形態為基礎,逐步形成覆蓋面更大的專業集群,形成與產業結構相吻合,與技術技能人才需求相適應的專業布局。
2、繼續推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中職院校要加速校企合作步伐,推進訂單式培養進程。要明確院校和對應企業的分工與職責,進一步完善實訓基地功能定位,與合作企業深入協商確定合作專業、招工(生)人數、培訓時間、雙導師人選等事宜,共同研究合作專業教學標準,共同編制以企業需求為導向的在校學習教學大綱和在企培訓的培訓大綱,共同開發選用適用教材,建立校企雙元學習評價系統、雙元培訓考核系統,探索實施雙元培育的人才培養模式。要著力提升面向現代農業、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社會管理、生態文明建設等領域的人才培養能力,形成中職院校核心競爭力。
3、必須對現有課程設置和教材進行改革
必須改革課程設置來適合項目教學,在課程設置中,要圍繞“生產過程”開展教學,要根據不同專業要求,減少文化基礎理論,夠用為度,不求全,不求深。多注意設置一些與社會生活相聯系,面向企業實際并服務于企業的綜合性課程,從而使課程內容與社會,企業所需形成互動的關系,各學科都力求與相關學科相互融合,使課程內容跨越學科之間的鴻溝,最大限度地體現知識的“整體”面貌。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覺知識是相通,實用,針對性強。
4、加強信息化網絡平臺建設
以中職院校專業教學資源庫平臺為支撐,建成覆蓋相關專業群的共享型教學資源庫,為教師教學、學生自主學習和交流互動提供服務。增建智慧課堂,添置移動終端,建設專業標準資源庫、課程資源庫和素材資源庫等子庫。改革教學方法,推進以案例教學為核心、以仿真教學為手段、以場景、任務驅動、項目教學為主導的信息化教學改革。豐富教學手段,開發仿真軟件、電子課件、教學視頻和微課等多媒體教學資源,依托數字化網絡互動平臺和資源交互平臺,提高信息化教學能力。
5、破解中職院校發展難題
第一,以人為本的辦學理念初步形成,但貫徹落實有待進一步深化。中職院校初步形成了“即學技術,更學做人”的辦學理念。但在辦學實際中得以真正體現還需要不斷努力,內部管理的良性機制還未形成,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成效還不夠明顯,教學基本條件還不能很好滿足人才培養的需要,有待于進一步完善與深化。
第二,專業集聚初顯形態,但專業群的發展有待進一步集聚與建設。“十二五”末,中職院校已建成了一批重點專業、示范專業。但學校專業總量偏少,專業規模偏小,專業平均規模嚴重不平衡;孤島專業依然存在,專業集聚度不高,師資隊伍與實踐教學實施資源較為分散,有待進一步調整整合與優化。
第三,專業師資隊伍初具規模,但整體能力與水平有待進一步提升。“十二五”期間,師資隊伍建設進程得以加快,但高層次的教科研標志性成果和重大獎項還很鮮見,高水平的專業論文還存在較大差距;專業帶頭人和教學名師數量偏少,專業群體之間的分布不均,“雙師型教師”整體素質有待進一步提升。
第四,院內實訓基地基本滿足當前需要,但與培養模式改革要求有較大差距。“十二五”末,一部分中職院校建成校內實訓中心能基本滿足了當前教學需要。但校內實訓基地規模偏小,設備先進性程度不高,有待進一步補充和完善;生產性實訓基地還沒有真正形成,實訓基地的使用效率不高,離工學結合培養的要求還有較大差距,與課程結合的程度有待提高。
第五,校企合作平臺初步形成,但合作共生的運行機制有待完善。一部分中職院校校企合作開展人才培養的氛圍初步形成,職業培訓和社會服務的數量有所增加。但校企合作的層次還偏低,職業培訓、繼續教育的規模和效益都還偏小,校企合作的運行機制尚不完善,廣大教師開展校企合作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未得到充分調動,校企合作的長效機制有待進一步形成。
結束語
中職院校教育教學改革,要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入手,逐步形成適應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要求、體現終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滿足人民群眾接受職業教育的需求,滿足經濟社會對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