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品德與社會》這門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兒童的生活是課程的基礎。兒童的品德和社會性源于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兒童的現實生活對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具有特殊的價值,教育的內容和形成必須貼近兒童生活,反映兒童的需要,讓他們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
【關鍵詞】:學習興趣;現實生活;優化評價;服務生活
《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兒童的生活是課程的基礎。它告訴我們兒童的品德和社會性源于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兒童的現實生活對其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具有特殊的價值。陶行之先生說過:“生活即教育”強調以兒童的現實生活為課程基礎,在品德教學中我們要特別關注兒童的現實生活,在教學實際中應努力走進生活,貼近學生,創設開放、互動、活潑的教學情境,營造自由、民主、愉悅的課堂氣氛,讓學生與教材中的孩子一起面對并解決這些問題和煩惱,學會如何做事,如何做人,與教材中的孩子共同享受成長的快樂。因此,將課程教學生活化,與社會實際緊密連系起來,可以提升小學生對該門課程的學習效果,從深層次促進學生思想、道德修養水平的提升。
一、激發興趣,引導自主學習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并讓學生把所學歸于生活,就必須創設一定的生活情境來啟發引導學生主動的學習,在情境中誘發學生探究性的思維活動,以加強教學的感染力。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興趣,可以通過直觀的實物演示、孩子們生活中常玩的游戲形式、或者看錄像、聽音樂等手段,為學生創造一個生動、形象的學習情境,使他們集中注意力,形成最佳的學習狀態。
比如:在教學《我們要遵守規則》一課時,我以學生經常玩的“運物品”的游戲作為切入點,比一比哪組獲勝。我故意在人數和物品上分配不公,為學生創設一個“無規則”的特殊情境,引導學生在主動參與中體驗“規則”的重要性。在兒童生活經驗的基礎上,通過做游戲,讓學生體驗了解規則,我還在課堂上展示了一組組以校園“規則”為內容的圖片,如樓梯邊貼的“上下樓梯靠右走” “安全通道” “講文明講禮貌”等標示牌,這些都是以學生的生活情景為素材,從而拉近了學生生活實際與課堂教學的距離,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現實生活,引進課程資源
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中指出:“教學要面向學生的生活實際,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實際的密切聯系。”這就說明了教材不是教學的唯一資源,學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經驗,感悟體驗都是課堂教學的重要資源。法國教育家盧梭認為:教育應讓學生從各種活動,從生活中進行學習,通過與生活實際相聯系,獲取直接經驗,主動進行學習,反對讓學生被動地接受說教,或單純地從書本上進行學習。因此,我們在教學時,就應當將教材中的內容與學生切身的生活體驗結合在一起,使學生在生活體驗中得到成長。
比如:我在教學三年級上冊《我和小伙伴》一課時,考慮到現在的孩子普遍以自我中心為主,不懂得與他人相處,而他們除了家里人以外,相處時間最長的就是同學,這就要求他們在集體中學會遵守規則,因此我在教學時,就是抓住了現有的資源:有倆同學,一人遇到難題了,你會怎么做?課堂上發現同學在玩,你又會怎么想,怎么做?課間玩游戲時,遇見同學鬧別扭了,你又會怎么辦?讓學生在現實中體驗,從而明白與他人相處的道理,幫助小學生以良好的心理狀態投入到生活中,輕松愉快地去迎接人生路上的每一次挑戰,有利于健全小學生人格的和人性社會化的發展。
三、教學方式,體現生活實際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可以在各種活動中實現。1、交流討論法。在教學《我們遵守規則》一課時,我先讓學生自由說一說什么是規則?為什么要有規則?平時經常玩哪些游戲?每次都玩得開心嗎?這些游戲分別都有哪些規矩?如果碰到個別人不守規矩,大家會怎么樣?請學生充分發表意見。然后,再組織全班同學進行探究、討論,讓學生初步感知要想玩得好,玩得高興,就要有規矩。2、引導反思法。利用學生最為熟悉的學校生活為例,學校生活需要有哪些規則,又為什么要守這些規則?對照《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說說自己哪些規則做得好,哪些規則做得不好,讓學生回想自己或別人是否曾經有過不守規則的行為,學生通過自查、互查的方式,不僅對自身存在的缺點有所認識,更能發現他人的優點,積極向他人學習。這樣,引導學生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多種感官去觀察,思考,體驗,感悟社會,獲得對世界的真實感受,讓學生在活動中探究,在探究中發現和解決問題,從而得出有價值的觀點或結論。
四、評價體系,反映真實效果
課程評價的根本目的在于獲得反饋信息,以幫助教師改進教學,促進兒童發展,保證課程目標的實現,而不在于對學生品德與社會性發展水平做出終結性的評定,更不是利用評價結果對兒童進行比較與分等。因此,要從每個學生的原有基礎出發,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點,強調以鼓勵為主的發展性評價,對學生的評價不應僅僅是評價學習的結果,而應是學習過程的評價,不僅僅是對學生學習活動的評價,也是對教師教學活動的評價,應全面考核學生的學習效果,全面考核學生的知識、技能、技巧,一般智力和特殊能力。總的說來,要將學習的結果與學習活動的過程有機的結合起來,既評價學生的現有學習水平,又要評價學生進一步學習的潛力,不但評價學生的智力,還要評價學生的性格、個性和創造力等。
五、教學目的,服務現實生活
教學來源于實踐,又服務于實踐,這就是學習的最終目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全面地把握目標,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適應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比如在教學《我們生活在一起》時,先讓學生說說自己生活的小區,但并沒有觸動學生的內心世界,并不能使學生感受到社區有家一樣的感覺,這時再視頻播放《遠親不如近鄰》的小品,觀看后先分組交流感受,再讓孩子們各抒己見,把自己的體會說出來,從而使學生體會到鄰居的重要性,體會到社區就像一個大家庭。
總之,在教學中,我們教師要樹立一種“教學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學”的觀念。我們要努力讓課堂教學回歸社會生活實際,讓學生從原有的生活經驗入手,在課堂中進行整合、提升,豐富拓展生活經驗,獲得真知,培養他們解決社會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的能力,并最終服務于生活,全面提升品德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源于生活 回歸生活》李小娟-《中國校外教育旬刊》 2015 (3) :119-119
《走進生活,提高品德與社會教學的實效性》孫芳-《中華少年.科學家》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