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英語課程內容的推進,學生的學習熱情明顯消退。為了改變這一教學局面,對我校學生進行了充分調查,從主觀和客觀角度分析、整理了學習熱情消退的成因,制定了相應對策。將其運用到本校教學活動上,明顯地改變了熱情消退的局面,幫助學生們找到學習英語的樂趣。
【關鍵詞】:小學英語;熱情消退;成因;對策
起初,小學生好奇英語學科,積極配合教師開展學習;而后,內容和難度增加,自己難以應對,導致學習熱情大大減退;步入小學高年級后,英語“兩極”現象顯現出來。熱情消退是學生陷入英語學習怪圈的表現,會逐漸改變其學習態度。因此,深入學生群體,從個例到整體,全面分析學生熱情消退的成因,同時,改革教學方式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本文將調查研究進行總結,系統性地給出了學習熱情消退的成因和對策。
一、我校學生英語熱情消退的成因
1.1學生英語熱情消退的主觀原因
(1)學習習慣不良,難以達到學科要求
在初學英語階段,小學生的書寫習慣、拼讀習慣和拼寫習慣都會存在或多或少的問題。字母和單詞的書寫過于潦草,寫出的字母在四線格的位置不規范,字母間的距離不夠均勻適中;拼讀單詞會依靠“漢語諧音”,錯誤地進行字母組合,使得拼讀不標準且存在錯誤;拼寫的單詞忽略不發音部分或丟掉“e”、“h”之類的字母。這些學習習慣給學生造成的英語認知障礙會隨著學習內容的增加而加深,使得學生學習越來越吃力,難以達到學科的基本要求,從而喪失學習熱情。
(2)學習方法不佳,難以提高學習效率
由于缺乏語言環境,他們在聽、說、讀、寫四方面學習方法的效率差別較大。在聽力方面,小學生多采用“次數少,時間長”方式,讓耳朵對英語聽力產生了疲倦感;在讀和說方面,“怪音調”、“結巴發音”使其找不到口語交際搭檔,產生消極情緒;在寫方面,采用“重復記憶”方法。當單詞超過200個時,這些方法便難以奏效。這些不當的學習方法影響著學生的效率,降低了他們對英語學科的好感,熱情也相應減退。
(3)學習心態有偏差,難以適應英語課程
小學生對英語學習的心態也存在偏差,從起初的好奇、熱情轉變為“無所謂”。他們常常以“聽不懂、動不了手、張不開口”來表達自己在英語學習上的困難。這種學習心態的形成一方面是學生個人對英語語言感知能力差,不敢正視學習;另一方面是沒有得到及時正確地思想點撥,喪失信心,“破罐子破摔”。長期以往,這一部分學生難以適應英語課程,成為英語學科的“特困生”。
1.2學生英語熱情消退的客觀原因
(1)教師無心評價,影響學生認知觀
面對學生的多種消極學習行為,教師給出的無心評價會影響到學生對教師、學科和課堂的認知。在學生單詞拼寫錯誤后,教師的嚴厲批評和強制抄寫要求;在學生讀錯單詞發音后,教師的現場責難和糾正;在學生英語測評后,教師給出的成績排名等行為,都會觸動到學生的英語學習認知觀,產生抵觸情緒。
(2)同學譏笑行為,刺激學生自尊心
課上口語交際、問題討論和課下交流都會因為單詞發音、學習成績刺激到學生的自尊心。起初,都沒有學會拼讀,存在著各種各樣的發音錯誤。逐漸一部分學生能夠正確拼讀,而剩下的學生就會被他們譏笑。經歷過多次尷尬后,部分學生就不在嘗試進行口語交際、討論等,得過且過,使得學習效果走向下坡路。
(3)緊張課程安排,減少學生彌補機會
英語學科的課程安排比較緊張,對學生的管理也比較嚴格,沒有給學生足夠的自由時間和空間進行自我補充。在課堂上,教師占用了大部分課堂時間進行單詞和句子的講解、練習;學生討論占用了課堂的其余時間。在課下,學生的練習作業又占用了大量時間。當進行到學期中后期時,完全沒有時間進行自我補充,使得學生個體與整體的差距不斷擴大。由此,學生的學習熱情也就持續消退。
二、提升我校學生英語熱情的對策
2.1 增強學科和教師魅力,突出課堂趣味性
所謂“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先生”。學生保持對英語學科的熱情需要教師持續展現學科和個人的魅力。英語學科的知識范圍是固定的,而具體的課程安排和傳授方式是不固定的;教師的引導、表達方式也是可以變換的。因此,教師需從學科和個人魅力入手,增強課堂的趣味性。
例如:在英語新課導入課堂上,將反映單元句型和單詞的圖片、視頻集中在前15分鐘展現。借助卡通人物、教材虛擬人物將這些單詞和句型有序地朗讀出來。緊接著,播放單元或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歌謠,進一步增強課堂的趣味性,讓學生們充分融入到設定的課堂氣氛中。在此期間,教師對圖片、視頻內容進行對應解釋,并引導學生聯系已學過的內容,形成良好互動;對播放的歌曲進行跟讀、跟唱,激發學生主動張口,自我嘗試拼讀單詞和句子。在接下來的20分鐘內,教師選擇3到5個點,引出幾組對話,帶領學生對這幾組對話進行理解和朗讀,讓每個學生都能夠明白其含義,能夠順利地讀出來。剩余的時間,教給學生用于提問、理解和拼寫練習。如此一來,避免了課堂的枯燥和重復,學生都能夠掌握重點內容,恢復對英語課堂的熱情。
2.2 引入良好習慣和方法,樹立明確目標
學生的學習習慣和方法不正確或效率低,則需要將良好習慣和方法引入課堂,讓學生主動探索有效的學習方式。教師以具體單詞、具體句型的例,講述具有邏輯可循的認知方式,讓學生完成一個個小目標,從而達到提升英語熱情。
例如:在學習“In a Toy Shop”單元的單詞“panda、rabbit、dog、lion、bear”和句子“What’s this ? It’s…”過程中,教師向學生推薦“模糊音節拼讀、拼寫法”。“panda”很明顯是“pan 和da”兩部分讀出來;“rabbit”也可以看成是“rab和 bit”兩部分構成。因此,單詞的拼寫可以按照發音提示進行記憶,而不用重復寫很多遍;而疑問句“What is this”和“what is that”表示“這是什么”和“那是什么”,兩個一起學習和記憶。教師的指導加上邏輯可循認知方式的引入,學生便會對枯燥的拼讀、拼寫和記憶產生新的理解,激發出探索的熱情。
2.3 開展師生網絡互動活動,鼓勵學生參與其中
英語課下作業從“寫”轉移到“用”,多開展互動性師生活動,吸引、鼓勵所有的學生參與到交流、談論中來。在網絡上,教師以鼓勵的方式包容學生的錯誤,合理地進行小組搭配,考慮到每個學生的真實水平,關注到學生情緒,讓學生們都敢于發言,敢于走出小我。
例如:借助網絡平臺,通過集體討論和“一對一”對話對學生的學習進行指導和鼓勵。向學生布置課下交流任務,并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交流。在網絡平臺上,學生可以聽到自己和同學的英語交流內容,自己發言便會為小組作業加分,卻不會聽到同學的譏笑和教師的批評。教師可以向每個學生發送鼓勵、贊美的語言,也可以向學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期待。在這樣寬松、自由的環境里,學生們會嘗試著表達自己的真實思想。與此同時,每個學生也能夠從交流對話中發現自我的不足,借鑒他人的優點,對自我進行補充和提升。
三、結語
針對學生英語學習熱情減退的情況,從課堂安排、課堂內容和課外網絡輔導三個角度提出了相應策略。這些策略能夠提升教師質量、改變學生認知觀和學習方法,對消除熱情減退情況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本文研究還存在著不足,希望一線教師提出更多有效的教學措施,推進小學英語教學研究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紀青松.小學英語教學兩極分化的成因及對策[J].新課程·小學,2013(6).
[2]李倩.當前小學生英語學習障礙成因分析及解決對策[J].參花:下,2015(4).
[3]劉宏彬.對小學英語學困生成因及轉化對策的探討[J].文理導航旬刊,2011(6).
[4]涂梅.淺談如何長久地讓學生保持英語學習的心理優勢[J].科學咨詢,20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