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掌握了溝通,你就掌握了世界。只有正確認識教師與幼兒家長的溝通,掌握運用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建立健全溝通機制,將教師與家長的溝通交流常態化,才能讓幼兒身心健康全面發展,才能讓幼兒家長信任教師和幼兒園,才能得到家長的理解與支持,才能讓教師工作順利、生活順心,才能三方和諧共贏。
【關鍵詞】:家園共育;家庭;學校教育
家庭是最好的老師,也是最早的老師,學校教育是以后相當長一段時間的老師,而幼兒園教育則是將孩子從父母手中接送到學校的中轉站,是孩子從父母身邊進入校園生活的緩沖地帶。因此,幼兒教育時期,良好的家園共育是幼兒健康成長的基礎,是幼兒園工作的重要環節。孩子能夠健康成長、能夠可持續發展,是教師和家長的共同愿望。但是,教師和家長之間本身可能存在著教育觀念、思考角度不同,如果溝通不及時、不得力,常常會引發一些矛盾和沖突。如果這些隱患不消除,嚴重的甚至會讓家長對教師不信任,遇到一點問題就會全面爆發,影響教師正常教學工作;讓教師工作不順利、生活不順心;最嚴重的是會影響到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溝通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教師要做好與家長的溝通,要從以下三點著手。
一、正確認識教師與幼兒家長的溝通
除了原則,其他一切問題盡可溝通,協商解決。教師和家長的溝通又是一種特殊的人與人的交流,其特殊性在于,雙方本是沒有利害關系的獨立人,但是雙方都共同的愛著、關心著一個孩子,因這個孩子而遇到了一起。如果雙方因為溝通不到位、不正確而產生不快和矛盾,實在讓人扼腕嘆息。
溝通是雙向的,家長的積極參與是溝通的必要條件,由于各種原因,家長很少主動與教師溝通,這對家園共育十分不利。因此,咱們教師要鼓勵家長采用多種形式與教師溝通。只有得到家長的認同和贊許,教師的工作才能得到家長的支持和配合,才能更好的開展幼兒園的各項工作。
家長和幼兒園有一個共同的紐帶——孩子,教師與家長的溝通有一個共同的目標——教育好孩子。共同的愛使家長和教師的距離拉得很近,使家園的交流更加自然、融洽。有了這種共識,家園合作就應該是一件輕松而愉快的事情。
二、掌握運用與幼兒家長溝通的技巧
正確認識了教師與幼兒家長的溝通后,我們要主動尋求與家長的溝通,但是溝通不是一件隨意的事,有時可能會適得其反,因此要把握以下原則:
1.把握主導地位,站在領導高度引導家長。《規程》第四十八條指出:“幼兒園應主動與幼兒家庭配合,幫助家長創設較好的家庭教育環境,向家長宣傳科學保育,共同擔負教育幼兒的任務”。教育作為專業的教育工作者應該站在全局高度,以理性、客觀的態度指導家長對幼兒的教育。教師首先要積極尋求與幼兒家長的溝通和合作。在發現問題時,不能站到家長與幼兒的對立面,要跳出問題本身,站在一個高度看問題,這個高度就是幫助幼兒健康全面發展,而不受幼兒和幼兒家長情緒的感染。
2.因人溝通,具體的家長適用不同的溝通方法。幼兒家長,來自社會的各個層面,綜合素質有高有低,思想觀念和處理問題的方式也存在很大差異。家長往往對孩子的期望值較高,希望孩子是“十全十美”的。對此,教師應理解家長的教育心理,采用因人而異的溝通方法。對于工作繁忙的家長,教師運用現代化的聯系方式,及時消除家庭與幼兒園在溝通過程中的矛盾,使工作更有實效性;對于全權委托的家長,教師應指導家長與幼兒互動學習,對幼兒園的工作全面認識,就能得到更好的理解和支持;對于喜歡挑剔的家長,教師應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對于溺愛孩子的家長,教師要充分利用接送時間,通過與其談心、聊天,把自己對孩子的關心表現出來,讓這些家長放心;對于漠不關心的家長,他們對幼兒無論是在保育還是教育方面往往抱無所謂的態度,認為只要孩子在幼兒園沒有發生意外就行,教師應讓家長了解,孩子的成長離不開父母的陪伴,吸引家長參與幼兒園的活動。
3.發揮語言藝術的魅力。語言是一門藝術,它是人們交流思想的工具,也是教師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工具。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幼兒教師在與家長進行溝通、交流、互動過程中要把握的原則是,既要滿足對方需要又要顧及對方情感。教師的說話方式,直接影響到與家長聯系的成功與否,同樣一句話,用不同的方式說出來,收到的效果往往大相徑庭。在溝通的過程中,我們要善于傾聽家長的敘述,傾聽家長講孩子在家里的表現,不要隨便打斷、反對家長的講話。在交往過程中,盡量少運用命令、警告、責備、勸告和教訓的語氣,避免使用傷害家長情感的語言,盡可能多地使用傾聽、解釋、陳述的技巧。當家長說完后,我們可進行不同方式的引導。這樣也能使家長輕松、自信、愉快地面對教師,主動向教師提出孩子目前存在的一些不足或育兒的困惑,期望得到教師的指點與幫助。這樣,交流的主題就會得到延伸,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交流。
三、建立健全家園溝通機制
教師應通過多渠道,采取多種方法與家長溝通,將教師與家長的溝通交流常態化。教師和家長的交流溝通是對孩子發展與教育問題上,家園雙方隨時互通信息,交流看法,以求全面了解孩子發展的情況,在教育上達成共識,從而共商教育策略,協同進行教育。
首先,教師要充分利用日常早午接待時間與家長溝通的方式。這是最值得重視的最簡便、最及時的溝通方式,是利用家長接送孩子的短暫時間進行交談,它往往以兒童近來在園的表現為主要話題,重在個別化溝通。家長最關心的是孩子,最感興趣、永遠都不會厭煩的話題也是孩子,教師與家長交流,就從孩子教育方面著手。教師要留意每個孩子每天在幼兒園各方面的表現,當家長接送孩子的時候,把孩子在幼兒園的一天表現向家長匯報,也可以向家長了解孩子在家的情況。
其次是家長會。家長會是增進家園溝通的另一重要途徑。在向家長詳細介紹自己一學期工作安排的同時,還要向家長講授先進的幼教理念,把幼兒園一日活動安排的科學性、合理性、教改實驗的目的性和必要性等等,向家長做出詳盡的解釋,讓家長感受到幼兒園各項工作內容都是依據先進的幼教理念制定的。家長會,可以消除家長的許多困惑,也能夠把本來不該發生的事情消滅在萌芽中。這種溝通方式令幼兒園的工作輕松許多,家長的批評和抱怨少了,理解和贊揚多了。只有家長的教育觀念與老師的教育觀念保持一致,家園同步才能真正成為一種現實
還有重要的是,與家長群體的溝通交流。人是群居的動物,幼兒在幼兒園里面也是與其他幼兒一起學習、生活的,因此,教師不但要做好與家長群體的交流,指導家長與家長之間的溝通交流。幼兒園應依托現代信息技術,為自己班級制作了“班級BBS論壇”之類的網站,家長坐在家里的電腦前,就能看到孩子在園學習、活動、游戲的情況,對幼兒園及教師的工作評論和建議,家長之間也可以交換想法和經驗。幼兒園還應當根據季節特點,精心策劃,縝密組織群體性的親子活動,比如秋天帶孩子到野外、公園去感受大自然的變化;節日帶孩子到街上、超市感受節日的氣氛等。在這些親子活動中,家長們可以切身感受幼兒在群體活動中的反應,可以提出更加實際的問題,進行現場分析,研究并找出對策,以確保各項教育活動的順利開展。
掌握了溝通,你就掌握了世界。只有正確認識教師與幼兒家長的溝通,掌握運用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建立健全溝通機制,將教師與家長的溝通交流常態化,才能讓幼兒身心健康全面發展,才能讓幼兒家長信任教師和幼兒園,才能得到家長的理解與支持,才能讓教師工作順利、生活順心,才能三方和諧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