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教育過程中,我們無時無刻不在面對教育本真的追求這一問題,公民教育所追求的是把受教育者培養成為社會所需要、對社會有益的人,這也是教育作為一種事業、一種活動都在追求的目的。
每一個正在參與教育過程中的人,都應該為了公民教育、培養具有專業素養的公民和成為具有專業素養的公民的目標而奮斗。
【關鍵詞】:教育;公民教育;追求
教育是一項長期的工作,人只有進入教育審美的境界,才可能樂此不疲地去從事這項活動,在看似重復的勞動中能時時體驗幸福和快樂。在體驗幸福和快樂的過程中,我們的教育在追求什么呢?教育的本真追求是什么?我們有一種怎樣的教育信仰或教育堅持?又或者,有著怎樣的一種教育焦慮或教育不安?教育自人類產生之日存在,在歷史洗禮的過程中,教育的本真意義和追求以不同的形式彰顯出來。不管是孔孟教育思想所追求仁者的培養,還是老莊所追求人法自然的思想,甚至是國際上倡導的學會生存、學會學習、學會做人和學會做事這。 這個問題就像就如“人是什么”這一古老而困惑的、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人們一直在探索和找尋,至今卻也未得到滿意的答案,它困擾著我們。教育的本真追求在于把一個人培養成對社會有益的人——公民,即是一個真善美的人。我們懷揣著自己的教育理想,踏踏實實地走著自己的教育之路。教育的本真追求這一問題,是教育傳統的復歸,還是教育理想的新的追求,在沉默中抑或在找尋的過程中,有著怎樣的對教育本真追求認識的思考和困惑?
公民教育所追求的是把受教育者培養成為社會所需要、對社會有益的人,這也是教育作為一種事業、一種活動都在追求的目的。教育目的、教育本真追求這一系列教育問題,美學大師朱光潛說,真善美是有先后順序的,人和事物必須先是真的,然后才會是善的,在真和善的基礎上才是美的。教育培養的人應該也是追求這樣的順序,教育教導人要誠實,在誠實的基礎上才會善良,如果兼具誠實和善良的品質,教育本真追求才算達到。柏拉圖在《理想國》中說,人的品質或者公民的品質應該具有正義、勇敢和理性。不管是從朱光潛的真善美的順序分析,還是柏拉圖的公民品質內容角度看,都無疑在表達一個觀點:教育的追求在于培養什么樣的人,什么樣的公民,不管這個公民是國家的,還是世界公民。教育的本真追求基于對人的認識。什么樣的人才是社會所需要的呢?我覺得首先是一個公民,是一個社會性的公民,是一個能自篤的人,是真善美的統一的人。這是公民教育本身的追求,也是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教育的本真追求在于引導出人的真善美。
公民是什么?郝勁松曾說:“能獨立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卻不傲慢,對政治表示服從,卻不卑躬屈膝。能積極參與國家的政策,看到弱者知道同情,看到邪惡知道憤怒,這才算是一個真正的公民。”公民是在發展或形成能夠養活自己、養活家庭或家族素養的過程中,成為一個對社會無害的人。社會的最小細胞是家庭,最大的范疇乃是整個人類世界及其生活所依賴的生存環境,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具有專業素養的公民。因此,公民教育是指為了使一個人發展或形成能夠養活自己、養活家庭或家族素養并成為一個對社會無害的人的所有活動的總稱,它包含學校的公民教育、社會的公民教育、家庭的公民教育等。
我們每代人的青春都不容易,教育的追求是讓你學會在不容易中、在艱難中走出屬于自己健康向上且獨特的路。教育本身是凈化人心靈的一種活動,這就是公民教育所追求的。不管是培養國家公民,還是培養世界公民,教育都應該讓我們在青春的旅途中浪漫一些,輕松快樂而又充實地走著、走過,這樣,公民教育的效果才是正效和高效的。學生是學校的現在,也是學校的未來,更是時代的未來,教育,尤其是公民教育教他們學習并學會做一個懂得學習和生活并具有社會良好公民素質的人。印度詩人泰戈爾說,生命應如夏花般絢爛,不管是誰,我們都是鮮活的個體,教育追求每個人過自己特色而豐富的健康生活。公民教育,是教育的信仰和追求之一,讓青春中的學生和老師們,守住自己的那一份難得的教育信仰,充實地走著,逐漸形成對自己和社會負責的素養。
海德格爾說,我們都是常人,我們的在日常生活中成為了自己。陶行知說,過什么樣的生活,就會受到什么樣的教育。在國際化、終身教育理念的影響下,每個人都必須終身學習和受教育,因此,教育生活是一條很長的路,每個人都必須作好長跑的準備。在教育過程中,我們無時無刻不在面對教育本真的追求這一問題,不論是作為教育者還是受教育者,希望我們不要因為走得太遠,而忘記了教育當初是為了什么出發。每一個正在參與教育過程中的人,都應該為了公民教育、培養具有專業素養的公民和成為具有專業素養的公民的目標而奮斗。
參考文獻:
[1] 柴靜.看見.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2]朱光潛.朱光潛談美[M].長江文藝出版社,2008
[3]伊曼紐爾.沃勒斯坦著.知識的不確定性[M].王日丙譯.山東大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