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海員因為其長期出海的工作特殊性,其家庭問題較為突出,尤其是在親子關系中如何扮演好父親的角色值得我們深入研究。本文通過對國內學者有關親子關系的研究現狀及存在問題等文獻進行梳理,進一步指出在海員的家庭問題中應該如何利用社工介入來緩解問題。
【關鍵詞】:海員;家庭;親子關系;社會工作
親子關系由于其具有不可替代性和持久性等特點,在家庭問題中較為突出。本文主要針對以海員為對象的家庭問題中的親子關系研究,來探索社工介入應該如何緩解其家庭問題。現階段國內學者關于親子問題的研究不在少數,但較多的研究是針對留守家庭或者單親家庭的困境開展的。海員的家庭困境雖然不屬于特殊家庭,但由于其長期在外工作的特殊性,在孩子的成長、教育過程中也有一定程度的缺失。同時,我國目前的海員群體規模較大,“海洋強國”戰略的提出也使得海員更受重視,針對這一群體的需求,社工可以通過介入來展開一定的外部支持,來幫助其緩解家庭問題。
一、親子關系的概念界定及海員親子關系現狀
親子關系既是一個生物學概念,也是一個社會學概念。從生物學上看,親子關系是一種遺傳學用語,是指親代和自帶兩代人之間的具有的不可分割的關系(鄧麗群《試論親子關系對兒童社會性發展的影響》,2008)。從社會學角度理解,親子關系是指父母和子女之間在社會地位、法律、規章制度等方面的社會關系(王偉博《論傳統親子倫理的現代建構》,2007)。這里親子關系是指以血緣和共同生活為基礎,家庭中父母與子女互動所構成的人際關系。
海員主要的家庭問題在于由于其長期出海工作,與家人聚少離多,在角色扮演方面存在缺失,從而導致的一系列問題。在親子關系中較為突出的就是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對父親的認知會存在問題。在皮亞杰的認知理論中,0——2歲是人的感覺動作期,2——7歲時準備運作期,兒童可以從概念前期思考到形成概念,進行直覺思考,將事物擬人化,并以自我為中心。可以看出,在親子關系中,兒童時期的認知理解較為重要,但是對于海員的家庭來說,在這個時期,孩子與父親的接觸較少,認知較少。在孩子形成自己的認知世界時,父親的形象會被弱化,這對未來的親子關系發展非常不利,因此,海員家庭的親子關系問題往往比較嚴重,從認知、溝通等各方面都需要正確的引導和改變。
另一方面,由于海員工作的特點,隔代教育即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在孩子的成長中占主導也成為海員家庭中較為普遍一個現象。由于海員長期出海工作,孩子較多的是由母親照顧,或者是三代同堂,當母親一個人無法照顧孩子,父親的責任往往由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來承擔。這樣的情況容易出現一些兩輩人在教育問題上的分歧,并不利于孩子的成長教育。尤其是父親長期在孩子的教育中擁有較少的話語權,如果孩子與母親溝通不當,則容易出現一些無效溝通甚至嚴重的叛逆心理,造成親子之間關系疏遠,出現問題。
二、社會工作介入海員親子關系的對策研究
(一)強調溝通方式,促進雙方交流
薩提亞提出“家庭治療模式”,就是社會工作者通過與全部或部分家庭成員的治療性會談以及其他專業技巧,來協助家庭成員改善家庭關系,建立良性的家庭互動模式,從而在根本上解決整個家庭及其個別成員的問題。他認為,第一,要糾正不合理的親子溝通方式。父母可以學習一些相應的溝通技巧,在正確的溝通時間開展交流,以達到良好的效果。第二,要解決代溝問題,父母應多與子女溝通交流,了解他們的需要和想法,采取傾聽的態度,當雙方意見出現分歧時,子女應該向父母表明立場,說出自己的想法,與父母進行有效溝通。在這一方面,社會工作者可以以個案方式進行介入,將家庭社會工作與青少年社會工作相結合。在海員的家庭問題中,最突出特點是“父親”角色的缺失,因此,社會工作者可以利用小組活動或者結構式家庭治療,在進入、評估、介入三個開展過程中,注意家庭成員的特點,幫助其改變溝通的習慣和方法,從而達到親子之間良好交流的效果。這一方法適用于親子關系的改變,尤其是在親子疏離程度較深時,可以通過一些親子活動,來增進感情、喚起家長責任以及修復家庭角色。
(二)搭建溝通橋梁,以個體帶動整體
在親子問題的溝通問題上,社會工作者可以搭建起雙方的橋梁,幫助緩解因為海員工作而導致的溝通不及時的困境,可以通過一些書信活動等,來幫助雙方進行有效溝通。在家庭治療模式理念中,家庭作為一個整體,需要家庭成員的共同參與,當一個成員出現問題時,不僅僅是這個成員的問題,也是整個家庭的問題。因此,在海員的親子關系疏導中,社會工作者要從多方面來開展工作,了解到一個家庭中各個家庭成員的特點尋求最有效的溝通方式,并幫助家庭成員建立起良好的家庭氛圍。
社工在具體的介入時,要接納家庭的規則與習慣,注意了解家庭的交往過程和內在關系,以便能夠幫助家庭成員進行整體的改變,解決問題。在最開始的接觸階段,主要任務是進入家庭,與案主及其家庭建立初步的信任合作關系,評估困擾案主的核心問題和實際需求;然后全面評估家庭結構,通過關注家庭的組織結構和互動模式來評估家庭,深入了解問題的癥結所在。最后是介入家庭,主要任務是打破家庭系統中舊有的失調行為模式的平衡狀態,幫助家庭重新建立支配家庭互動的系統,以取代家庭中功能失效的交往模式。按照這樣的社會工作開展模式,來幫助海員解決其親子問題。
三、家庭治療模式的優勢與局限
家庭治療模式作為一種治療模式,它以整個家庭作為治療的單位,著重的焦點在家庭成員之間的互動關系和溝通的問題,是處理人際關系系統的一種方法。在海員的家庭問題中,大部分的矛盾來源于溝通不到位,這與海員在海上與家庭溝通存在客觀條件上的障礙有關,也與海員存在社會化失調有關。因此,從這一點上來看,家庭治療模式是非常適合海員家庭問題的解決,社會工作者在介入時能夠將整個家庭作為服務對象,對其展開幫助。
但對于海員來說,家庭治療方法的使用僅僅局限于海員在陸上的時候,在時間上有著較大的限制。而社會工作的服務過程是一個相對完整的周期,在不同的階段有著不同的任務,因此需要整個家庭的共同配合。同時,這對社工師的專業要求也非常高,尤其是在中國的實際國情中,大家并不能完全接受將整個家庭充分暴露。這需要社工師在前期能夠與服務對象建立較為信任較為親密的關系,了解到每一位家庭成員的特點,從而能夠開展順利的治療。
基于海員的工作周期以及家庭治療模式的特點,在實際的介入過程中,可以將不同的治療方法結合起來。在海員休假的時間,運用較為系統的家庭治療模式,幫助家庭中的每個成員都進行相應的改變,通過改善每個家庭成員去改善整個家庭環境,在孩子的認知問題上、家庭成員間關于教育的分歧上,通過共同參與治療,在溝通、增能、支持等方面得到全面的改善,最終使得問題能夠得到有效的解決。而在海員出海工作后,社工師主要的服務對象是海員的家庭。包括了解海員的職業,通過給孩子講解來增加孩子對父親的認知。社工師需要起到“橋梁”的作用,幫助家庭成員間形成有效的溝通模式和氛圍,減少因溝通不當而帶來的更多的誤解。
可以看到,在關于海員家庭的介入研究中,家庭治療模式有著較好的應用前景,但在具體的本土化的過程中,還要考慮中國家庭實際的情況。而在海員的家庭中,也需要結合更多的治療模式進行綜合分析,靈活運用,以達到最有效的結果。可以說,在這一問題的研究上,還有很大的空間。
參考文獻:
[1]李鑫.社會工作方法在青少年親子關系中的運用.社會觀察.2009.
[2]陳柏冰. 親子關系相關文獻綜述.才智.2014.11.
[3]王偉博.論傳統親子倫理的現代建構.沈陽師范大學.第一版.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