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系列采訪實錄自出版發行以來,在全國引起強烈反響。從這本書里,我看到了一個青年的成長,總書記青年時期的成長歷程,深深觸動、感染著我。在這里,我看到了一個青年不變的“初心”,他肯吃苦、不怕苦,心系群眾、愛民為民;他喜愛讀書、勤奮好學,求真務實、苦干實干;他對黨忠誠、敢于擔當,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青年習近平的這些優秀品質值得我們當代青年每一個去認真學習、認真思考。
【關鍵詞】:黨校;知青歲月;讀后感
習總書記在陜北農村當了七年的知青,我自2010年到黨校參加工作以來,也已經七年了。這是我的第一份工作,這七年,是我“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是我人生重要的七年,它使我從一個不諳世事的小子,逐漸走向成熟、穩重。看完了《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回想自己參加工作以來的這七年,我不禁思緒萬千。
一、做好任何工作都不簡單,哪里都能鍛煉人。
習總書記在梁家河插隊做知青的七年,是他一生最寶貴的財富,正是在這片黃土地上,鍛煉出了他剛強堅毅、敢作敢當、踏實肯干、一心為民的好品質。很多人認為,黨校的工作就是做好領導干部的培訓,比較單純,相對簡單、輕松。其實不然,想要做好黨校工作并不容易,黨校同樣也是一個能鍛煉人的地方。
黨校的本職工作是搞好領導干部的培訓工作,科研和教學是我們黨校教師的基本任務,可這并不輕松。黨校教育不同于國民教育,它沒有教科書可以參考,沒有固定的模式可以對照,想要開發出一堂真正的精品課,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傾注全部的心血。黨校學員的身份具有特殊性,他們的素質一般都較高,具備深厚的理論功底和豐富的實踐經驗,他們來黨校學習,是希望能學到一些真正有用的東西,而不是來聽空話、大話的,這就對我們黨校教師的個人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首先,黨校教師的理論功底要深厚,這是做好學問的基礎,提高理論水平沒有捷徑可走,需要沉下心來認真學習,進行長時間的沉淀和積累;其次,黨校課程很多都具有很強的時效性,比如中央精神的宣講、社會熱點難點問題的研究,這些都是在不斷變化發展的,黨校教師必須要與時俱進,緊抓時代脈搏;另外,現在黨校的青年教師基本都是從學校到學校,或許知識水平很高,但是缺少社會經驗,這就需要我們利用一切機會去提高自己的實踐能力,比如掛職鍛煉、下基層調研等,我們學員來學習的目的最終都是要用以指導實踐,我們的課程必須要能用于實踐,否則毫無意義。其實不僅是黨校,所有工作都是如此,一件事做個大概差不多或許并不難,但是想把工作真正做精做好都不容易,無論在哪個崗位上都可以鍛煉人成長。
二、讀書使人進步,學習讓人成長。
習總書記在陜北的七年,從來沒有忘記讀書和學習,書本里的知識是前人智慧的結晶,當你身處困境時,它會給你指引,中國共產黨人正是依靠學習走到了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學習走向未來。黨校是一個注重學習的地方,黨校是學校,在這里工作,學習上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七年的時間,我學到了很多知識,這些知識讓我終生受用。
首先,黨校注重理論知識的學習。理論來源于實踐又指導實踐,只有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學好了,才能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向前推進,這是我們做好一切工作的看家本領。其次,黨校是黨的喉舌,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是我們的使命,而學習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國家法律法規,是領導干部們開展工作要做的基本準備,學習這些知識有助于領導干部在制定決策、解決問題時做出正確的選擇。另外,黨校特別注重向實踐學習、向歷史學習。黨校從來不會固步自封,我們學習各種有用的知識,從實踐和歷史中總結經驗、汲取教訓,在各種文化知識中,去糟取精,進而獲得啟發,為我所用,正是這種不斷進取的學習精神,使我們不斷壯大。
在黨校,學習上的優勢主要是體現在學習機會的豐富,有專門針對師資力量提升的培訓,也可以和主體班學員一起參加專題培訓,我特別感謝7年來這份工作給了我大量的學習機會,讓我開拓了視野,豐富了知識。7年來我多次參加師資班的培訓,這主要是針對教師的專業技能和上課技巧的提升,通過這些學習,我駕馭課堂的能力大大加強了,至今都難以忘記自己第一次走上黨校講臺時心里的那種慌張與忐忑,而現在我已經駕輕就熟,多了一種從容與自信。7年來我多次到江浙發達地區學習,了解他們的經濟發展模式,參觀他們的美好鄉村和社區建設,他們的發展令我驚嘆,也讓我的眼界大大拓寬了,他們有很多好的做法值得我們借鑒和研究,進而為自己家鄉的發展出謀劃策貢獻力量。7年來,我還去過很多紅色教育基地學習,比如沂蒙山、大別山、井岡山等革命老區。紅色教育是我們黨校的特色教育,不忘歷史方能展望未來,革命先烈們堅定的理想信念,不怕犧牲的大無畏精神,還有積極向上的革命樂觀精神都深深震撼著我,我經常反思,在當代我們應該如何發揚這些精神,該如何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我們要有積極的人生觀,努力工作,樂于奉獻,和先烈們相比,我們遇到的艱難困苦不值一提,先烈們前赴后繼的犧牲正是為了我們美好的今天,我們一定要守護好今天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三、求真務實是黨校內在的品質。
習總書記在插隊期間,一直是踏踏實實的為民辦實事,從不搞形式主義,正是這樣的務實作風,讓他得到了大家的擁護。很多人認為黨校是個搞理論研究的部門,是個“講大話、講空話”的地方,初進黨校時我也有這樣的疑惑,但是經過七年的時間,我從自己的親身經歷感受到并不是這樣。黨校的確是個研究學問的地方,我們重理論講“主義”,胡適曾經有一篇文章叫《少談些主義多研究些問題》,而黨校恰恰非常重視“主義”。沒有理論的指導,僅僅解決問題,解決了一個還會再產生一個;只有堅定了“主義”,才能把握問題的實質,在根本上解決問題。黨校更是個務實的部門,我們做學問的最終目的還是為了務實,我們積極充當政府的智囊團,為改革、為發展出謀劃策;我們關注基層,關注民生,關注社會熱點,關注時事政治,我們研究這些問題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運用到實踐當中解決實際問題。每次走進校門,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實事求是”四個大字,它深深的影響著我的一言一行,總書記說過:“空談誤國,實干興邦。”黨校不是空談,而是在尋求真理的基礎上實干。
黨校作為黨群機關部門,需要參與到縣委、縣政府的各項中心工作,比如征地拆遷、文明創建以及當下正在進行的扶貧攻堅工作等等。這些工作紛繁復雜,非常考驗一個人的思維、組織和辦事能力,但同時也讓人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鍛煉和提升。比如扶貧攻堅工作,我們黨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扶貧聯系戶,每次走訪,我們都本著積極負責的態度,認真了解貧困戶的需要,為他們解決實際困難,爭取早日脫貧。扶貧工作需要深入基層,和群眾密切聯系,才能聽到他們真實的聲音,我們為此多次組織學員進行扶貧督查,就是為了務求實效,把扶貧工作真真正正落到實處。
總書記還有很多優秀的品質值得我們去學習,作為當代青年,青年習近平就是我們一個很好的楷模,一個學習的榜樣。總書記對當代青年的成長也寄予了無限期望,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離不開青年一代的努力和奮斗。我很慶幸自己是一名黨校人,我感到無上光榮,在這里我能學到很多有用的東西,未來充滿了希望。我相信,我的人生已經找到了正確的前進道路,我愿為黨校的事業奉獻自己的全部力量,讓青春在黨校閃耀光芒。
參考文獻:
[1]劉學軍.時代的選擇歷史的必然——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的成長之路》《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J].前進,2017,(10):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