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理論的成功實踐不僅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理論的科學性,更是中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行了不屈奮斗和不懈探索的結果。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得到中國先進知識分子的接受、理解、信仰并不斷發展與近代“西學東漸”的歷史進程有著很大的關系。本文以“西學東漸”為入手點,旨在分析“西學東漸”對于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基礎性及促進性作用。
【關鍵詞】:西學東浙;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
前言: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對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的科學判斷。回顧社會主義發展史,中國人民在苦悶與黑暗的摸索和斗爭中選擇了馬克思主義并取得了偉大的勝利。社會主義從空想變為科學,是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產生為前提的,社會主義的命運始終與馬克思主義哲學聯系在一起,息息相關、密不可分;科學社會主義從理論變為實踐,離不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指導。實踐是理論的歸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實踐更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在當代中國的創造性運用和發展。近年來,有學者在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歷史和理論背景問題時,將理論探索路徑放在“西學東漸”上,分析了“西學東漸”與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之間的關系。一部分學者認為,“西學東漸”客觀上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的轉播,也有學者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和“西學東漸”理論范疇上分屬不同。這些理論研究成果無疑深化了我們對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的認識。筆者結合理論學習及教學實踐,不揣淺陋,擬以“西學東漸”這一學術史為著力點,淺議“西學東漸”對于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基礎性和促進性作用,求教于大方之家。
一、“西學東漸”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傳播的基礎性作用
“西學東漸”是指近代西方學術思想向中國傳播的歷史過程,廣義上指西方的哲學、天文、物理、化學、醫學、生物學、地理、政治學、社會學、經濟學、法學、應用科技、史學、文學、藝術等傳入中國,通常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兩個時期之中,歐洲及美國等地學術思想的傳入。在明末清初這一階段,此時的西學傳入,主要以傳教士和一些中國人對西方科學著作的翻譯為主,比如,1605年利瑪竇輯著《乾坤體義》,被《四庫全書》編纂者稱為”西學傳入中國之始”。第二階段則是在1840年鴉片戰爭前后,此時“西學東浙”的主體是早期來到外國傳教士,以及清政府派遣出去留學歐美日的留學生、出使西方各國的外交官或隨從翻譯等,除此之外還包括中國無政府主義者以及早期資產階級的代表人物等,其次是一批最早接受馬克思主義的先進人物。這些人向中國帶來西方文化及學術思想時,也不同層面對馬克思主義也進行了傳播和闡述。
自十九世紀七十年代開始,清政府外交人員、提倡改革的知識分子以及留學歐美日的留學生,如崇厚、張德彝、王韜等人,他們向國內介紹西方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同時,也曾通過講述、報道、著作等方式介紹了普法戰爭、巴黎公社等社會主義有關情況。比如,1871年清政府派遣兵部左侍郎崇厚出使法國,兵部候補員外郎張德彝也一同隨行,擔任英文翻譯人員。當他們達到法國之后,正好遇上巴黎公社革命,崇厚在日記中記錄了當時境況,而張德彝也將所見所聞寫進了《三述奇·隨使法國記》中。有關巴黎公社的相關內容王韜也進行了翻譯和撰寫,匯編成《普法戰紀》,在1873年正式發行。1900年到1901年期間,中國留日學生在《譯書匯編》中對日本著名法學家有賀長雄著、坂崎斌譯的《近世政治史》進行了連載,該著作充分講述了歐洲19世紀政治斗爭史。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期,資產階級改良派的代表梁啟超、康有為在宣傳西方資產階級立憲政體的同時,也將馬克思主義帶到中國,康、梁二人遂成為馬克思主義傳播先驅。梁啟超于《新民叢報》中發表了《二十世紀之巨靈托辣斯》、《進化論革命者頡德之學說》等,論及馬克思主義思想。康有為在1884年就開始編寫《人類公理》,1901年到1902年完稿,并將其改為《大同書》,在其中講述大同思想時引進了一些社會主義的學說思想。因此,可以說在“西學東漸”基礎上,馬克思主義逐漸傳播到中國。
二、中國先進知識分子在“西學東浙”中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抉擇
鴉片戰爭之后的“西學東漸”將西方近代各種學術上的新成果帶入了中國,深深沖擊了中國的傳統學術、思想和政治體制。“經、史、子、集”的傳統學術框架被打破,各種思想競相齊放,形成了又一個“百家爭鳴”的局面,議會制、民主制度、新的國家概念、無政府主義、社會主義思想等如潮水般涌入,掀起包括戊戌維新的發起、晚清新政的推展、立憲運動的嘗試、辛亥革命的爆發,民初議會制的推行等政治體制改革及運動。隨著維新變法的失敗、辛亥革命功敗垂成,中國先進知識分子在國家救亡圖存的道路中向西方尋找了一個又一個方案,均以失敗告終。
辛亥革命以后的幾年間,袁世凱在進行帝制復辟活動之時,中國思想界處于很混亂的狀態。梁啟超在1915年這樣寫道:“我國民積年所希望所夢想,今殆已一空而無復余。……二十年來朝野上下所昌言之新學新政,其結果乃至為全社會所厭倦所疾惡:言練兵耶,而盜賊日益滋,秩序日益擾;言理財耶,而帑藏日益空,破產日益迫;言教育耶,而馴至全國人不復識字;言實業耶,而馴至全國人不復得食。其他百端,則皆若是。”[1]1914年爆發的帝國主義戰爭使中國先進知識分子對資本主義制度發生了進一步的懷疑。比如:陳獨秀在1915年9月時指出:“自競爭人權之說興,機械資本直用廣,其害隧演而日深。政治之不平等,一變而為社會之不平等;君主貴族之壓制,一變而為資本家之壓制,此近世文明之缺點,無容諱言者也。欲去此不平等與壓制,繼政治革命而謀社會革命者,社會主義是也。”[2]這種痛苦的歷程,正如毛澤東所說:“中國人向西方學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總是不能實現。多次奮斗,包括辛亥革命那樣全國規模的運動,都失敗了。國家的情況一天一天壞,環境迫使人們活不下去。懷疑產生了,增長了,發展了。”[3] 1917年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人民當家作主,這對中國先進知識分子的影響力和震撼力是十分巨大的,他們看到決定人類命運的已不是資產階級,而是無產階級,已不是資本主義,而是社會主義。辛亥革命為什么失敗?愛國仁人志士們的救中國的方法為什么不成功?為這些問題苦惱的先進分子開始從馬克思主義中尋求解答。由于對“巴黎和會”后的西方制度情存一絲的幻想破滅后,陳獨秀、李大釗等新文化運動左翼人士更多地把目光轉向“十月革命”后走向社會主義道路的俄羅斯。《新青年》的主要撰稿人之一的李大釗在1918年到1919年間開始發表文章宣傳馬克思主義。許多先進的青年知識分子包括毛澤東、周恩來、蔡和森、鄧中夏、惲代英……在1918年到1920年間接觸到和接受了馬克思主義,并在各地成立了研究和宣傳馬克思主義的團體。中國的先進的知識分子經過俄國十月革命而認識馬克思主義,接受了馬克思主義。
在這個意義上說,中國大部分先進知識分子在“西學東漸”引起的新文化運動過程中選擇了馬克思主義,變成了馬克思主義者,真正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的傳播。
結束語:
綜上所述,馬克思主義哲學之所以能夠在我國廣泛傳播,其主要原因是“西學東漸”在中國人接受馬克思主義前發揮著重要的思想啟蒙作用,所以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歷史進程中,“西學東漸”是一個重要的歷史前提條件,可以說,沒有近代“西學東漸”就沒有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中國化。
參考文獻:
[1]梁啟超. 《大中華發刊詞》.《飲冰室文集》之三十三,P80.
[2]陳獨秀.陳獨秀文章選編(上)[M].三聯叔段,1984.P80.
[3]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P1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