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明代的科技獎勵措施承上啟下,既有傳統形式,又孕育著新的變化因子,帶有較為鮮明的時代特色。如科技獎勵領域的變動、缺乏評審機制、獎勵品少且受諸多限制等。明代科技獎勵措施對科技人才、國家生產力,以及后世都產生了一定影響。
【關鍵詞】:明代;科技;獎勵
科技獎勵制度是一種對科學技術成果及科技人員的工作進行評價和獎勵的機制,[1]作為一種反饋手段推動科技的發展和更好的為國家服務。雖然明代科技獎勵仍處于非制度化階段,但較之前代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帶有較為鮮明的時代特色和烙印,并產生諸多影響。
一、明代科技獎勵的特點
明代的科技獎勵處于中國古代非制度化科技獎勵制度發展的末期,依然沒有從政治制度中完全脫離出來,處于承上啟下的地位。在這個時期,科技獎勵依然沿襲前代的獎勵形式。但這時期政治穩定,經濟繼續發展,政府更加注重科學技術的獎勵。明代的科技獎勵措施帶有時代的烙印,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獎勵領域單一,且應用性強
科技獎勵的分布僅限于一些與發展生產力和鞏固國家政權密切相關的領域,相對單一。這些方面的獎勵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連,有很強的操作性和應用性,以實用為主,側重技術性獎勵。《明史》記載了對科技人才的獎勵,歸納起來共43人,其中天文地理5人,醫學9人,農田水利18人,軍事技術3人,營造技術4人,冶煉、工藝3人,其他1人。[2]
1.對天文歷法領域的獎勵
天文歷法是中國古代最早從事的科技研究,它不僅為農業服務,更多的是為政治和軍事服務,農業的發展離不開歷法氣象的精準。如:永樂年間,黃甫仲和精通天文推步學,助明成祖北征,被授予“欽天監正” [3]
2.對醫學領域的獎勵
醫學從古至今都是一項備受關注的領域,醫學便成為皇帝獎勵的重要領域。如:在針灸方面,明孝宗將凌云召至京城,“命太醫官出銅人,蔽以衣而試之,所刺無不中,乃授御醫”。 [4] 許紳因救過皇帝而加兼太子太保,得到的賞賜甚厚,死后皇帝賜謚恭僖,并提升其子為官。《明史》記載:“明世,醫者官最顯,止紳一人”。 [5]
3.對農田水利的獎勵
農業的發展不僅需要歷法氣象的預測,而且需要農田水利設施的保障。永樂二年(1404年),戶部尚書夏原吉因墾田治水有功,使“蘇、淞農田大利”,受到明成祖的嘉獎。徐光啟的《農政全書》受到皇帝重視,被授予“兼東閣大學士,入參機務”,“尋加太子太保,進文淵閣”。[6]
4.對工程營建的獎勵
明代的造船技術居于世界前列。蒯祥是故宮和天安門的主要設計者和建造者, 成華十七年(1481)三月,蒯祥在北京逝世,皇帝聞訊后致哀,并贈蒯祥祖父和父親為侍郎,蔭封兩子,一子為錦衣千戶,一子為國子監生。因此才有“蒯侍郎胡同”。 [7]宣德年間無錫著名的雕刻石匠陸祥因技藝出眾,先后被提擢升,皇帝對其母親也“至命光祿寺,日給酒饌。且賜鈔為養。”[8]
由上可知,統治者更加注重科技獎勵措施在政務中的作用,大部分以擢拔官職的形式對科技成果予以肯定,這是因為授予官職能滿足科技人才物質和精神兩方面的需求。一方面,在古代科技人才以一技而生,獲得官職獎勵利于自己事業的發展,另一方面,入仕是絕大多數人的目標,獲得官職獎勵后可以提高聲譽和名望,還可以“光宗耀祖”,科技人才更喜歡這種獎勵方式。由此看出,明代科技獎勵措施側重精神獎勵。
(二)缺乏評審機制
古代科技活動通常是個人行為,沒有科學共同體對科技成果進行評價,通常依靠科技成果的外觀和實用程度來判斷,不能從科學原理和技術水平方面進行評價。沒有統一的建制,也沒有相關的章程和規定,而且僅靠皇帝的個人喜好或者“依例而賞”,帶有很強的政治色彩。沒有正式的評價標準和程序會造成獎勵缺乏公正性,不嚴密。
(三)獎勵品少,且受到諸多限制
明代科技賞賜額度小,賞賜多少無明確規定。在古代傳統觀念之中科技官吏地位較低,“應伎術官不得與士大夫齒,賤之也” [9]。統治者重視儒學,認為技藝是“雕蟲小技、奇技淫巧”,[10]楊明為父親的髹漆技法著作《髹飾錄》注釋,該書既沒有入正史,也不受統治者重視。[11]
(四)被獎勵者多為官員
前文所述,《明史》中記載獲得科技類獎勵者達到43人,其中大部分是進士出身,如徐貞明、潘季馴,徐光啟等。[12]這是因為官員的科技成果容易被統治者發現,而且評審機制不完善,官方評審不能在民間普遍適用,造成絕大部分民間科技發明成果缺少實現價值的途徑,只能在小范圍內使用。
二、明代科技獎勵的影響
(一)對科技人才的影響
對科技人才的獎勵可激勵他們繼續研究自己的領域,從而為國家機器的運行注入活力。皇帝對科技人才的獎勵,提高了當事人的名望與身價,對科技成果的獎勵也肯定了科技人才的技術水平和能力,這種官方賞賜體現了古代賞賜的“官本位”思想。
明代科技獎勵措施也產生了一定消極影響。與西方相比,明代的科技獎勵制度化發展進程緩慢,不能很好地保護科技人才的權益。一些科技人才雖然是“匠人”,卻不能做“匠官”,而是擔任著其它領域的官職。
(二)對國家生產力的影響
明代科技獎勵措施的積極影響是多方面的,皇帝利用科技獎勵的精神、輿論影響,將其變為統治國家的權柄,以達到安定秩序,發展的目的。皇帝對技藝的獎勵,形成一種導向,刺激這一領域生產。科技人才得到賞賜,使得科技人才繼續為生產力的發展做貢獻,也使得技藝得以繼承流傳。
明代科技獎勵措施的消極影響表現在,皇帝對一些華而不實的科技成果進行獎勵。這些科技成果在上流社會流行,滿足剝削者奢侈的生活,造成浪費,使人民不能全力發展生產力,顯示了科技獎勵措施腐朽的一面。
(三)對后世的影響
清初承接明代科技獎勵形式,但晚清處于古代非制度化科技獎勵的轉型時期,隨著越來越多西方傳教士來華,人們開始接觸西方的科技,但是這時的科技獎勵仍然以之前的獎勵形式為依托,在舊有母體中孕育新的獎勵形式。如:來華傳教士南懷仁在修訂歷法、制造天文器材、造炮等參與的多項發明中功勞顯著,南懷仁死后康熙謚其“勤敏”。 [13]明代科技獎勵措施產生的許多思想觀念,如:“對人才直接獎勵”、“賞罰分明”[14] 等潛移默化的影響著今天科技獎勵制度的制定。
明代統治者運用賞罰等綜合手段治理國家,安定、招撫臣民,達到維護統治,鞏固皇權的最終目的。雖然明代科技獎勵還處于非制度化階段,卻為后世的科技獎勵制度化發展提供了借鑒,其自身運行也在歷史長河中顯示出鮮明的時代特色,并對后世產生了一定影響。
參考文獻:
[1] 李霞飛,張功耀.我國古代科技獎勵政策雛議[J].湖南商學院學報,2003,10(3):101.
[2] 姚昆侖.中國科學技術獎勵制度研究[D].安徽: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07:53-56
[3][4][5][12][14] 張廷玉.明史(卷二百二十三,列傳一百十一,卷二百五十一,列傳一百三十九,卷二百八十一,列傳一百六十九,循吏,卷二百九十九,列傳一百八十七,方技,)[M].北京:中華書局,2000:3915-3923,4340-4341,4820-4821,5119-5123.
[6] 焦竑.國朝獻徵錄(卷五十一,工部二,侍郎蒯祥)[M].揚州:廣陵書社,2013:1009.
[7][8] 沈德符.萬歷野獲篇(卷十九,工部)[M].北京: 中華書局,1997:48.
[9] 王棟.燕翼詒謀錄(卷二)[M].北京:中華書局,1981:14.
[10] 姚昆侖.中國非制度化科技獎勵的形式和特點分析[J].科技管理,2012:7(69):54.
[11] 陳紹棣.明代油漆名將介紹—兼及明代油漆技術的發展[J].中國生漆,1982,1(2):40.
[13] 林金水.試論南懷仁對康熙皇帝天主教政策的影響[J].社會科學文獻,2001: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