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古以來“民以食為天”,社會發展進程中,各國形成了特有的餐桌禮儀文化。在餐桌禮儀中,餐具、餐桌禁忌、就餐習慣、餐桌氛圍等方面的不同代表著不同的禮儀文化,體現了中俄兩國文化的差異,深入了解兩國餐桌禮儀文化,對于增強中俄兩國文化交流,促進兩國人民的友好合作也有著一定的作用。
【關鍵詞】:餐桌禮儀;飲食禮儀;文化差異
中俄宴會禮儀文化的差異不僅具體表現在餐具、餐桌氣氛以及用餐方式上,而且表現在不同文化社會背景的影響下禮儀禁忌等方面。它反映了兩國不同民族的社會生活方式和民族傳統的不同,體現了中俄兩國人民文化價值取向和社會現狀等深層次的差異,下面我們從各個方面對比一下中俄餐桌禮儀文化:
一、中俄餐具差異
據文獻記載及考古研究推測,筷子在我國有很悠久的歷史,先秦時人們用手把飯送入口中,但食物在經過燒烤后很燙手,不能直接用手抓取,所以人們就借助竹、木之類的枝條來夾食物,慢慢地就變成了我們今天使用的筷子。
中國人使用的筷子具有很強的適應性,但在吃飯必須要兩根筷子一起配合,不可單獨使用。而俄式西餐主要使用刀、叉和匙。其中每一種可按不同的食物分為冷、熱、肉、魚、甜等不同的刀叉。其他餐具還有鍋、碗、瓢、碟、杯等。“據考證,俄羅斯從彼得大帝統治時期開始,才普遍使用餐刀、餐叉和餐匙的。”餐刀和餐叉是用餐所必需的餐具。俄羅斯人喜歡陶瓷餐具,對餐具的使用也比較講究。俄羅斯人習慣右手拿刀,左手拿叉。在用餐的時候需要牢記,不同的食物有不同的吃法:面條、魚、雞蛋不能用刀切后食用。吃面條時要右手拿餐叉叉起幾根面條,然后旋轉餐叉,將面條卷在餐叉上再入口中,不要用嘴吸面條,更不要發出聲響;喝湯時,要用羹匙尖正對著嘴,把湯送入口中,不能用嘴直接從湯盤中喝,也不能發出聲響;吃肉時,要將餐叉齒朝下先叉住肉排,再用餐刀切一塊吃一塊;面包可直接用手掰著吃。
對比中俄宴會上餐具的不同,我們可以發現,中國人主要的進餐工具是筷子,而俄羅斯的主要餐具是刀和叉。
二、中俄就餐習慣差異
在歷史上,中國的宴會是非常講究的。對于古代統治者來說,吃飯不僅是吃飯,而是要顯示出皇帝至高無上的統治地位。比如,歷代皇帝的大婚典禮儀式和禮節極為隆重,在整個婚期中要舉辦兩次大規模的筵宴。在餐桌上,中國人喜歡勸客人多喝點、多吃點。中國人以勸酒勸菜為禮,多勸客人才能顯示出主人的熱情好客。在宴會上中國人會主動倒茶或拿飲料,要先為別人添酒,后為自己添加,以表示尊重對方。而且客人的杯子不能空著,否則主人就覺得沒有招待好對方。在餐桌上,人們相互敬酒、勸菜,體現出了人們之間的相互尊敬以及和睦、團圓的氣氛。
對俄羅斯人來說,餐桌上的氣氛比食物更重要。在餐廳里,環境和服務是最重要的環節。人們在餐廳里說話也都是低聲細語。對俄羅斯人來說,宴會本身雖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借機會同朋友交往。俄羅斯人更喜歡設家宴宴請客人,女主人一般都很重視客人對自己烹飪技術的評價。通常,俄羅斯主婦是希望客人能把她制作的飯菜全吃光,這是對她手藝的最高贊賞。按照禮節,在家庭宴會上,最后一杯酒通常要敬女主人,客人一般還要對女主人的手藝進行稱贊。這既是對主人的尊重,也是表示對主人款待的一種感謝。俄羅斯人進餐時不習慣敬菜,而且他們喜歡按需取餐,幾乎不剩餐。俄羅斯人不喜歡過分地謙虛,性格比較直率。“俄羅斯人將手放在喉部,表示已經吃飽。”一般情況下,俄羅斯人不習慣勸酒,而是各隨其便。
通過對比中俄兩國的餐桌氣氛,我們發現,中國人更看重就餐的真實目的而強調餐桌上的氣氛,中國人的宴會一般都比較熱鬧,氣氛十分活躍;而不喜歡過分謙虛的性格使得俄羅斯人在宴會上更傾向于文雅和禮貌,更加注重餐桌本身的氣氛,享受就餐的過程,并不過分強調宴會的目的。
三、中俄餐桌禮儀禁忌
在中國,禁忌是種普遍存在于各民族的觀念習俗和文化現象。絕對不可把筷子直直地插在米飯中,這是大忌,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在給逝者上香時才會把筷子插入飯中。若就餐中途暫時停餐,可以把筷子直擱在碟子。當家里請客吃飯時,尤其不可將筷子胡亂地敲打碗盆。中國民間有種說法是——只有乞丐討食時才會用筷子敲打碗盆。在宴會上,除了跟筷子有關的禁忌以外,還有一個跟吃魚有關的重要禁忌。一般而論,吃魚時應該把魚腹對著客人,以示友好之意。這里有個典故。“春秋時,吳王闔閭欲殺王僚自立,伍子胥把刺客專諸推薦給公子光,但專諸平時無機會接近吳王僚。得悉僚愛吃炙魚,專諸就去拜太和公為師。炙魚手藝學成后,專諸乘公子光請吳王僚到家里吃飯之機,做好一條整魚,藏匕首于魚腹,在上菜時,取出匕首,刺死了吳王僚,專諸也被吳王僚的侍衛殺死。”此后,凡是宴請賓客,主人都會把魚腹對著主客,一是為了表達誠意,二是為了排除客人的疑慮。如果在跟船員吃飯時,當吃完了一面魚身,不要用筷子把整條魚翻轉至另一面,他們認為若翻魚弄破魚身,是不祥之兆,意味著漁船會翻沉或者發生不幸。中國人的餐桌上一般不會端上七碟菜肴,因為在葬禮后的“解慰酒”上必須有七碟菜肴;用飯后也不能說“吃完飯了”,因為這意味著說話人已死去,沒有機會再吃飯了,應該說“吃飽了”。
俄羅斯人有以下幾項具有代表性的餐桌禮儀禁忌:
1.忌用刀把食物送入口中
俄羅斯民間諺語說:“用刀子進食,即將變成兇人。”就是說,用刀子吃東西的人會馬上與人發生不愉快的事,或者遇上倒霉的事而變得十分兇狠。
2.忌坐在桌角用餐
無論是在自己家里就餐還是宴請客人,俄羅斯人都忌坐在桌子的角端吃飯。傳統習俗認為,坐桌角吃飯是件不吉利的事,會給人帶來厄運。因此,在俄羅斯人的宴會上,無論是主人還是客人,都不能坐在桌角上吃飯。尤其忌讓年輕姑娘對著桌角坐,坐在桌角預示姑娘三年嫁不出去。
3.忌打翻鹽罐
就餐時如果有人需要給他一個鹽罐,不可以把鹽罐直接遞給別人,只能把鹽罐放到離這個人較近的桌面上。一旦將鹽灑出來,則被認為將要發生爭吵或家庭不和。因此,為擺脫兇兆,俄羅斯人總習慣將打翻在地的鹽拾起,并朝著自己左肩灑三下,認為這樣能免除災禍。
4.忌把吃剩的食物留放在盛骨頭的盤內
俄羅斯人認為把吃剩的面包、包子等主食留在放骨頭的盤子里,將會導致挨餓和身體的虛弱,因為這樣就等于把人的財富和體力扔掉了。
5.忌就餐時照鏡子
在就餐時俄羅斯人忌諱照鏡子,照鏡子被認為會招來不幸。俄羅斯人認為鏡子是有靈性的物品,打碎鏡子意味著靈魂的毀滅。
四、結束語
通過對比中俄兩國餐桌禮儀的關系,可以看出,由于自然環境、歷史、文化等各不相同,中俄餐桌禮儀文化的基本內涵也各具特色,熟悉兩國餐桌禮儀文化,對于日后跨文化交流有著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陳國亭.俄羅斯國情閱讀文萃[M].哈爾濱:哈爾濱工業大學出版社. 2005.
[2]林隆.110 個國家的禮儀風俗[M].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 2007.
[3]林麗端.中西方飲食文化之比較[J].消費導刊.2009.
[4]張清波.中俄宴會禮儀文化對比研究——從飲食角度.[J].2011.
[5]程麻:中國風土人情.北京.[M].商務印書館.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