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繡作為一個地域廣泛的手工藝品,各個國家、各個民族通過長期的積累與發展,都有其自身的特長和優勢。蘇州是江南地區刺繡的發源地,歷史文化底蘊深厚。蘇州刺繡作為蘇州的名片,是中國傳統手工技藝。蘇州刺繡的興起于衰落也體現了傳統文化在當代城市化進程的命運。國內外對于刺繡的蘇州刺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刺繡的技藝以及歷史文化的傳承,缺乏對于蘇州刺繡產業的發展進行研究探索。蘇州刺繡產業的飛速發展不僅可以發揚蘇州的傳統文化,同時又可以有效的推動蘇州的經濟轉型,因此,對于蘇州刺繡產業的研究有著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際意義。
蘇州刺繡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主要體現為:圖案秀麗,構思巧妙,針法活潑,繡工精致,色彩雅致。春秋戰國時,吳地就以刺繡服飾作為禮儀國服。到了宋代,蘇州刺繡逐漸以技藝精細、形象生動而聞名,并且具有相當的生產規模,出現了集中生產的街坊。自明代起,蘇州設立官辦刺繡作坊,專為朝廷繡制包括帝王袍服在內的官服圖案。清代的蘇繡品種更為繁多,技法也更為嫻熟。建國后到改革開放之前,蘇繡的產品主要有三種:一是工藝品,如單面繡、雙面 繡、發繡等;二是日用品,主要有繡花被、被套、床罩、枕套、靠墊;三是一些服飾 類,如繡花浴衣、睡衣、旗袍、童裝和真絲時裝。蘇州刺繡廠一直以生產日用品為主, 同時也生產少量的蘇繡藝術欣賞品。從當時蘇繡發展情況來看,整個蘇繡行業都是以 日用品生產為主。
1949年新中國成立初期,美國對中國經濟實行全面封鎖,外貿一度停止,內銷也十分蕭條。導致整個蘇州市的刺繡產業生意冷清,產品積壓嚴重,所要面對的發展問題也越來越嚴重。在這樣一個大環境之下,黨和政府積極采取了保護、發展的方針政策,并以土產、外貿公司合作、訂貨和城鄉物質文化交流等形式加快刺繡產業的發展。蘇州市政府也采取相應的措施幫助刺繡產業度過國民經濟困難時期,使得蘇州刺繡產業得到了一定的恢復與發展。 蘇州貫徹改革開放方針,對外經濟全面推進,形成開放式格局。1949年4月,蘇州解放。同年6月,蘇州市軍管會依照中央下達關于沒收官僚資本的指令,接管位于蘇州城南的中國蠶絲公司蘇州第一實驗絲廠,改組為國營絲廠,由在上海的中國蠶絲公司安排原料、收購成品并供應出口。這是蘇州解放后首次恢復生產的出口商品。1950年,在錦文公所成立了蘇州刺繡商業同業公會,管理蘇繡的生產。為了面對當時蕭條的經濟環境,各繡莊相互合作,組織蘇州刺繡產業集體工場,以便度過困難時期。1951年5月,為促進城鄉經濟的交流,在蘇南人民行政公署的組織下,在無錫舉辦了蘇州地區的第一個 城鄉物產博覽會,蘇州商業同業公會積極宣傳,組織了一批經營這參加了此次活動, 在同年的六月份,有參加在上海舉辦的土產品交流會,提高了蘇繡的知名度,擴大了銷售 市場,蘇繡產業已逐步開始銷售至華北、西北、華南、西南、廣東等地,在對外貿易 上,隨著國家通一些社會主義國家交流的擴大,銷售也逐步好轉。產值也從建國時期 的 96 萬元,擴大到 1951 年的 160 萬元,增產將近兩倍。1952 年,黨和政府根據當 時國民經濟發展狀況,提出了社會主義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 逐步實現國家社會主義工業化,并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并逐步實現國家 對農業、手工業以及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當時手工業亦稱為第二輕工 業,屬于私有制勞動工作者,因此必須通過互助合作的方法,逐步走向合作化的道路。 1953 年蘇州市刺繡業逐步開始向合作化道路過渡,首先,國務院成立手工業管理局, 督促地方政府成立相應的管理機構,再在政府機構的引導下,逐步開發或者建立各級 合作社。1952 年,任慧閑應邀籌建蘇州市刺繡學校,培養了一大批蘇繡骨干力量。 1953年8月,中國蠶絲公司在蘇州設立辦事處。1953年5月,中國畜產公司在蘇州設立收購組。1954 年,在蘇州市市委領導下,蘇州市建立了蘇州市民間刺繡藝術研究小組 。1955年9月,中國土產出口公司在蘇州設立辦事處。這三個機構的設立,使得蘇州的出口商品有了方便快捷的收購與供貨的渠道。其中,中國蠶絲公司斥資在國外引進一批絲織以及印染設備,從而扶持蘇州市區絲織廠的擴大生產,增加出口的品種,提高出口水平。1955 年,蘇繡行業的總產值為 238 萬元,到 1956 上升到 428 萬元,增幅將近 80% 。在中央的方針指導下,合作社成立后,刺繡產業快速發展,產值逐年升高,社民的生產積極性普遍高漲。 1957年10月,土產與畜產兩大機構合并,組建了“蘇州對外貿易出口公司”,專門負責蘇州市區以及無錫、昆山、太倉、吳縣各地的出口商品收購業務。這使得蘇州在全省范圍內率先有了正式的外貿業務機構。由于供貨的品種少,比重小,在此同時,政府致力于恢復經濟與組織政治運動,對于外貿的工作很少過問,國家下達的外貿收購計劃,主要是由政府職能部門計委通過文件下達給生產與供應貨物的主管部門,再由這些主管部門按品種逐一落實到基層商業供銷部門。正因為外貿公司、生產企業以及基層的供銷部門遠離國際市場,信息不便捷,使得出口商品生產與供貨時經常出現脫節現象。1956年6月,周恩來總理在全國財貿工作會議上就國內刺繡品出口任務完成不好,蘇州被點名批評。但是,總體來說,新中國建立后的前九年,在黨與政府領導下,蘇州外貿出口供貨仍然有所增長,為全市國民經濟的恢復與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勝利實現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產業的發展離不開人力資源的大量投入,尤其是對于勞動密集型的傳統手工藝產 業,勞動力在產業發展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同時技術創新和技術進步也是經濟增長 的主要推動力量和產業結構變遷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