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工作是一項龐大復雜的整體工程,任何一環出現問題,都會產生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影響。有人認為“張口會說、提筆能寫”就是一個好干部,我覺得好領導不僅要講話說到點子上、文章寫進心窩里,還要需要甩開手、邁開腿,去發現和解決實際問題。要管好部門,不僅要學會干好工作,還需要處理好以下五種關系:
一、要處理好“要面子”和“要里子”的關系
當下,有個熱詞叫做“面子工程”,意思是為標榜政績而不顧實際搞浮華無效的工作。細細一想,日常工作是不是也搞過面子工程?搞內務示范,表面看上去清清爽爽、一塵不染,掀開內務板一看,亂七八槽、一塌糊涂;搞文化活動,為了氣氛隆重、格調高雅,不惜鋪張浪費、勞民傷財;搞政治教育,隨意復制粘貼,不關心內容,只關心照片新聞……凡此種種華而不實的面子工程,不做也罷,反而引得上下詬病,影響領導威信。里子工程才是基礎工程,成員的成長進步是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當前,部門之間存在著激烈的競爭,搞部門建設,既要注重“里子”,也要兼顧“面子”。部門的好形象不是靠表面工作“描”出來的,而是靠真拼實干“磨”出來的。面子和里子的關系,是部門管理中最基礎、最重要的一層關系,最能考驗干部的格局觀和利益觀,最能影響成員價值取向和人生方向,也最能反映部門建設的好壞。其實,只要是真正從部門利益出發、注重實效、“表里如一”的工作,無所謂它是面子還是里子,都會得到大家的支持和歡迎,都會有利于部門建立起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二、要處理好“管死”和“盤活”的關系
“世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每個員工的學習能力、體能水平、專業特長都存在差別,如何在實現統一管理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幫助每一名成員實現價值,這考驗著領導的管理能力。一方面,要把該管的“管死”,拉緊紀律準繩。國有國法,家有家規,規章制度這根“紅線”要拉緊。當下的員工,都是90后,特別是新畢業員工,思想活躍,不安于拘束,是教育管理的重點。同時,要發揮“老同志”的作用,開展以老帶新活動,通過新老員工結對開展交流、文化活動、體能對抗,讓新員工在集體文化的熏陶下,在心中立起“講政治、守本分”的規矩意識。另一方面,把不該管的“盤活”,松開觀念的枷鎖。領導跟員工比,因為年齡大、閱歷深、見識廣,所以在具體工作中目光更長遠,思路更清晰,方法更老練,是可以“把方向”的角色。但是在方法思路的創新上,年齡就成了最大劣勢,二十幾歲左右正是人生的黃金時期,員工這段時間是最具想象力和創造力的,領導在這一點上確實不比年輕人。所以要轉變觀念,在諸如開展文化活動、技能競賽等活動的時候,多一些傾聽、少一些指示,多一些服務、少一些要求,為員工留下自由發揮的空間,大膽放手讓他們自己“折騰”,或許能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要處理好“因人施管”和“千篇一律”的關系
工作有時簡單重復,學習任務繁重,員工難免會出現“心事”,時而亢奮煩躁、時而萎靡消沉,需要不斷用思想工作的扇子安神祛熱、用經常教育的火焰點燃激情。隨著時代進步,員工思想越來越活躍,給管理工作帶來了不小挑戰,所以教育更需講求方法和藝術。一是要抓住“絕大多數”的心,保持“向心力”。我們經常講“筑魂育人”,筆者認為“魂”的意思是“公司魂”,就是“以公司為家”的心理歸屬感。在日常教育中,要堅持用集體榮譽感凝聚人心,圍繞榮譽、集體等話題開展交流討論、感悟匯報和思想教育,時刻保持員工思想統一、步調一致,為完成各項工作提供思想保證。二是要觸動“關鍵少數”的心,激發“戰斗力”。當前,員工面臨承擔任務和本領恐慌的“雙重考驗”,罹患“不適癥”,出現精神萎靡、態度消極的現象。面對重點人員的思想波動,就要發揮談心的作用,主動靠上去了解員工的難處,針對“病灶”開出“藥方”,通過鼓勵、指導、幫帶等方式,幫助員工樹立信心,找準方向,激發成員內生動力。但是,重點幫帶,絕不是搞特殊化。一味的遷就、照顧,不是良策,而需秉持大方而不失威信的態度,信任卻不失“崇拜”的形象,在大是大非面前,“善惡分明”、辨析正誤。這樣才能真正把工作做到官兵心里去,才能激發思想后進的無限潛力。
四、要處理好“一家人”和“小圈子”的關系
小圈子不是搞團團伙伙或者山頭主義,而是指核心骨干,如何處理小圈子和一家人的關系,其實就是如何帶動骨干參與部門管理的問題。我國上個世紀就有乒乓球帶動外交,小球帶動大球的佳話,部門管理也可以如此。部門工作千頭萬緒,領導的兩只手,根本抓不過來,這時候就要講究用人,讓骨干做自己的“三頭六臂”。一是選人用人“不任性”。重用骨干,首先要選對骨干,部門不是一言堂,誰都沒有濫用權力的特權,為提高選人用人的權威,要建立競爭上崗機制和替補骨干制度,在選人用人方面進一步公開透明,確保啟用讓大家滿意、讓領導放心的骨干隊伍。二是指導工作“多幫帶”。即使有了一群得力幫手,領導也不能做“甩手掌柜”。除了布置任務、成果驗收,中間的指導幫帶是必不可少的,在部門日常工作中,骨干要定期匯報工作,讓領導及時掌握工作進度和問題困難,通過商量討論調整思路、優化決策,在完成既定任務的同時,提升骨干的能力素質。三是挫折失敗“重轉化”。人非圣賢,孰能無過。由于經驗不足,骨干在工作中難免會出現失誤甚至錯誤,往往此時,領導劈頭蓋臉一頓指責似乎很有必要,誠然,批評可以催促進步,但是這種方法簡單粗暴,不僅挫傷積極性,而且容易產生耐受性。中華文化講究“勢”的轉化,即化劣勢為優勢,化頹勢為勝勢,對于骨干犯下的錯誤,強有力的鞭策激勵更能激發骨干的內生動力,敦促其自己認識錯誤、改正方法、改進不足,遠勝于無用的批評指責,這才是正確的用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