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中國老齡化現象日趨明顯,老齡人口所占比例逐步增加,老年人作為一個特殊群體,無論從行動能力還是感覺能力等方面都有很大程度的降低,同時,養老問題已經成為社會中關注度較高的一個問題。養老院作為幫助老年人度過晚年的場所,其作用也越來越大,但是許多中小型或經濟不發達地區養老院仍存在許多問題,功能缺失,環境單調,還不能滿足老年人的基本需求。在充分了解老年人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的基礎上,從城市環境到養老院環境到建筑環境,以從大到小的角度,將養老院進行整體對老年人居住空間、活動空間、休息空間等進行針對性設計研究;在養老院室外環境布置上,對室外活動空間,綠化景觀,植物配置等進行分別探討;在針對老人的人性化設計、無障礙設計中進行深入探討。來進行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
【關鍵詞】:老齡化;養老院;人性化設計
一.全球人口老齡化
(1)人口老齡化概念
人口老齢化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老年人口在總人口中的相對比例不斷增大,老年人口過快發展的現象和過程.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我國的法定退休年齡規定周60周歲,所以60歲成為我國普遍認定的老年人的劃分標準.
老齡人口的界定在國際上多以60及65歲作為老齡人口的界限.目前國際通用標準是將以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例的7%或60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的10%作為一個國家或地區是否進入老齡化社會的衡量標準.
(2)我國人口老齡化現狀、發展趨勢及特點
世界上每5個老人就有一個是中國老人,所以我國對老年人養老環境,社會養老機構的建設,老年人護理等工作愈顯重要,注重養老也成為社會將來工作的主題.
我國擁有世界上最大的人口基數,而且這一數量仍在繼續增大,隨著經濟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公民的平均壽命也不斷提高,在實行有效的計劃生育后,出生率得到有效的控制,所以形成老齡化社會是一種趨勢.
二.養老院的概念
“養老院”一詞在詞海中的解釋為“指由政府撥款或社會集資興辦,各地民政部門管理的,用來安置社會上無家可歸、無依無靠、無生活來源、無生活能力的孤寡老人的社會福利機構.
現在養老院主要是為老年人提供集體居住,并具有相對完整的配套服務設施.建筑首先要考慮老人的需求,根據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的特性,運用相關的技術措施去改善、整備、補充由于年齡增長帶來的各種不便之處,以達到提高老人居住環境質量的目標和要求.
近年來,由國家民政部門設置的社會福利機構已經不能滿足我國社會養老的需求,因此新建了許多民辦的盈利性或非盈利性養老機構來緩解壓力.在此論述下我國目前存在的各類養老機構的概念:
老年住宅:是針對老年人居住并滿足老年人心理生理特征的住宅。
老年公寓:是為老年人提供集中居住,滿足老年人心理生理特征的公寓式老年住宅,所接收的老人一般具有自理能力,或有老伴、親人照料。其內部含有餐飲娛樂、醫療保健、清潔衛生等功能服務設施,是綜合管理型住宅。
養老院:一種是由民政部門投資興建管理的社會福利機構,主要收養社會上的“三無”(即無直系親屬,無工資收入,無生活保障)老人,另一種是一般性養老機構,面向社會所有老年人群體,一般規模較大,設施比較齊全。
老年護理院:是為老年人提供住宿、飲食、醫療、護理等服務的養老機構。主要接收心理或生理上有缺陷,生活無法自理,需要接受護理療養的老年人。
三.人性化設計
人性化設計即人本主義設計,是一種以人為本的設計,它的重要特點就是注重人性需求,針對人類的各種生理心理的需求展開的.在設計實際中,人性化設計注重提升人的價值,尊重人與自然的關系和人與社會關系,充分考慮人的各種需求.
建筑的人性化設計,是以人的需求為最終目標的設計思維模式,從人的心理和行為特征需求開始的空間設計,要求符合人的空間活動特征.我國傳統文化中,對人性關懷也是很多的,古人早些時候就提出返環歸真,天人合一的生活理念,現代學者提出的人性化設計理念其實就是天人合一在現代意義上的詮釋.將它更加系統化,專業化,關懷化。
養老院建筑的人性化設計必須考慮到老年人的實際需求,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與養老院的規模,有選擇性地合理安排養老院的功能組成,使養老院功能盡可能的完善,對此我國的《老年人居住建筑設計標準》已有明確的體現.目前我國的養老院建筑主要有兩種類型,一種是新建的養老院,另外一種是由其它建筑類型改建而來的養老院.對于新建的養老院來說,只要在設計之初就形成一套完整的功能概念,理順功能關系,結合養老院的規模合理的選擇養老院的功能組成即可.
但是對于很多由其它建筑類型改建而成的養老院,例如住宅或辦公樓改建成的養老院,受其原來格局的限制,而且,改建的養老院大部分存在于城市中心及周邊的區域,一般規模較小,用地緊張,所以,考慮到改建而成的養老院大多位于城區的部分,結合城市中心地帶本身公共設施的優勢,可以考慮與其它建筑結合,組織改建養老院的功能,擴大養老院老人的活動區域,使得從養老院周邊一個較小的區域來考慮,完善養老院的各種功能.
四.小結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不斷發展,傳統的家庭養老方式受到了很大的沖擊,家庭養老資源的嚴重匱乏,使得很多老年人不得不選擇到社會養老機構度過晚年生活.
在建筑設計中我們關注的對象是人,養老院建筑的設計也不例外,而且對于作為弱勢群體的老人而言,設計中對他們生理和心理需求的關注顯得尤為重要.對于老人而言,他們的行為是積極的,愿意為社會和家庭做出貢獻;對于自己的居住方式和居住生活有所追求,也仍有自己人生目標和生活目標,通常會為自己的某種目標全力追求.但是由于生理機能的衰退,心理需求隨著年齡增長而發生的變化,老人對于他們居住生活的場所也有著自身的特殊需求.因此,要實現養老院建筑的人性化設計,必須首先了解老年人的生理及心理特征,從他們的切實需求出發,做到有的放矢.
對于老年人而言,隨著他們身體機能的不斷衰弱,能否舒適的使用建筑,對老年人的生理感覺有較大的影響.因此,生理關懷層次的設計是養老院人性化設計的基礎.通過組織合理的無障礙通行系統以及標示系統的重點設計,使老人方便的使用建筑,增強老人對于生活的信心.
無論是從城市規劃的高度對于養老院選址的考慮,還是落實到建筑細節上的推敲,最終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使生活在其中的老人感受到社會對他們的溫情,彌補他們由于離開家庭所造成的心理缺憾,真正的實現養老院的人性化設計.
參考文獻:
[1]曲海波,中國人口老齡化問題研究,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81
[2]胡汝泉,中國城市老齡問題及對策研究,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87
[3]杜鵬,中國人口老齡化過程研究,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1984
[4]郭錦津,老人住宅,臺北:中華報出版社,1984
[5]溫秀,創造老年人的居住環境,東南大學學報,1990,9
[6]張純元,古清中,劉慶相等,中國老年人口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
[7]須田真史,在冢禮子,太原一輿等,建筑設計資料集成——福利醫療篇(張興國,李必瑜,魏宏揚),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1991
[8]美國建筑師學會,老年公寓和養老院設計指南(周文正),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