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于誤入歧途而走上犯罪道路的未成年人,因被打上罪犯的烙印而難以融入社會大家庭。為給予未成年人更好地保護,2012年刑法修正案首次通過了未成年人犯罪記錄封存制度,是我國少年司法制度的一大進步。但由于此規定為框架性規定,在司法實踐中有較大困難。本文從犯罪記錄封存制度的誕生與發展,結合適用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關完善建議。
【關鍵詞】:未成年人;犯罪記錄;封存
一、回顧犯罪記錄封存制度的誕生
在2012年刑事訴訟法的修訂中,我國首次對未成年人犯罪記錄封存予以立法確定。而早在1985年聯合國《少年司法最低限度標準規則》中就已明確規定,對于少年罪犯的檔案信息必須嚴格保密。我國對于未成年人的犯罪一直秉持“感化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政策及原則,試圖將失足少年挽救回到正確的道路上來。對于未成年人犯罪問題的處理,我國司法機關也一直致力于需求平衡與懲罰的最佳方法。
二、未成年人犯罪記錄封存的發展
被烙上犯罪印記的未成年人,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以及就業中,往往會受到歧視。我國司法活動對于未成年人的保護與日俱增。在刑事訴訟中,涉及未成年人與成年人的犯罪案件,法院會對未成年人單獨審理,并實行不公開審理,這大大保護了未成年人的隱私安全;未成年人犯罪附條件不起訴制度也是保護未成年人的一項重要制度。為了給予未成年人更全面的刑事訴訟保護,刑事訴訟法增設了未成年犯罪記錄封存。這一制度的設立,意味著我國司法上對未成年人的保護提到了新的高度。
三、犯罪封存制度于適用中之困境
由于此法條規定較為概括,操作性不強,各地雖制定當地的實施細則或辦法,但在實踐中仍遇到許多困難。
(一)封存主體之間的溝通不足
“犯罪時不滿十八周歲,被判處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罰的,應對相關犯罪記錄予以封存”,從法條推論,凡是留有未成年人犯罪記錄的機關都應當進行封存,包含公安局、檢察院、法院、司法局、監獄等多個部門。而刑事訴訟法沒有對犯罪記錄的啟動主體作出詳細的規定,導致各封存主體之間的溝通不足,影響了犯罪記錄封存的效果。多個機關制作和封存犯罪記錄,管理上存在混亂。
(二)封存的啟動方式單一
從國際上看,各國犯罪記錄封存制度的啟動方式一般采用依職權啟動,或依申請啟動。雖然我國刑事訴訟法并沒有明確規定,但從兩個“應當”的規定,實踐中一般采取的是依職權啟動,即在案件結束后規定時間內封存。這種啟動模式有個弊端,依職權啟動使未成年人處于被動狀態,當啟動機關疏忽時,未成年人的權益難以得到保障。
(三)查詢條件過于模糊
刑事訴訟法和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均規定查詢條件為“司法機關為辦案需要或者有關單位根據國家規定進行查詢”,此處的司法機關僅僅指公安機關、檢察院、法院還是包含其他需要查辦案件機關?有關單位指哪些單位?國家規定是哪些規定?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四十八條規定,依法免除刑事處罰、判處非監禁刑罰、判處刑罰或宣告緩刑、假釋或刑罰執行完畢的未成年人,在復學、升學、就業等方面與其他未成年人享有同等的權利,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歧視。但是根據律師法、教師法、公司法、證券法等規定,有前科的人員不得或在一定期限內不得從事相關行業。當這些單位申請查詢時,是否應當準許查詢?
四、完善犯罪記錄封存制度之構想
(一)建立統一犯罪記錄封存體系
建立統一的未成年人犯罪記錄封存體系,加強封存主體間的訴訟銜接。犯罪記錄制度建立是個系統化工程,需要多部門的協調與配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國家安全部、司法部聯合制定的《關于建立犯罪人員犯罪記錄制度的意見》規定,犯罪記錄制度內容包括建立犯罪人員信息庫、信息通報機制、信息查詢機制、記錄封存制度、明確違反規定處理犯罪人員信息的責任”,因此,可見經后的辦案實踐中,將建立統一的未成年人犯罪記錄封存體系,指定統一的的操作規范,加強各封存主體之間的溝通與協調。考慮到封存并非絕對的不能提取,在法律規定的辦案需要以及相關單位在法律規定的特定情形可以查詢時,為了統一,方便實踐操作,可由司法機關進行統一封存,其他單位對于掌握的相關信息予以保密,才能展現犯罪記錄封存的實效。
(二)建立多元化的啟動模式
將啟動模式改變為依職權和依申請相結合的模式,以便更好的保護未成年的權益。在案件處理完成后,可由當事人先申請犯罪記錄封存,在規定時間內未申請的,法院和檢察院可以自行啟動封存。另外能否賦予當事人申請解除封存的權利也值得商榷。犯罪記錄封存是否對當事人有利,是否會對當事人造成影響,只有當事人自己清楚,因此,應當這項權利的放寬仍具有商討價值。
(三)明確查詢封存記錄的條件
在查詢封存記錄的條件上,對于“司法機關為了辦理案件的需要”這一條件應該明確亮點,一是“司法機關”是指什么機關?二是“辦案需要”是辦理什么案件的需要?筆者認為,“司法機關”應該擴大解釋為審判機關、檢察機關、公安機關、國家安全機關、監獄和海關緝私機關。關于“辦案需要”指的是辦理哪些案件,法律應明確規定案件的范圍,不僅包括刑事案件還包括民事案件和行政案件,并且只有當未成年人的犯罪記錄對于刑事案件的偵破有推動作用的,或者對于民事和行政案件的關鍵性問題產生影響才能提供查詢,否則不得輕易提供查詢。
對于“有關單位根據國家的規定”這一條件也應明確,“根據國家的規定”的主體嚴格限制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和國務院,限定“國家規定”范圍,使得查詢犯罪記錄的條件更加明確,也限制了有權提供查詢的機關的自由裁量權。只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的保護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防止權利濫用。
展望未成年人犯罪記錄封存制度,我們要充分顯現出對未成年人的關愛和幫助,對于因一時的沖動而犯下的錯誤給予寬容和理解。少年司法,是國家民族希望的捍衛者、修復者,作為檢察機關,我們一直在努力踐行“教育、感化、挽救”理念!“污點封存”點亮迷途者希望之燈,期待花有重開日,珍惜少年時!
參考文獻:
[1]陳鵬飛,張毅.論我國未成年人犯罪記錄封存制度[J].廣西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4(2).
[2]張鐵軍,我國未成年人犯罪記錄封存制度研究[J].中國檢察官,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