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由彩禮返還引發的婚約財產糾紛案件日益增多,然而我國立法規定卻簡單而籠統,導致司法審判的標準不統一,當事人權益無法得到保護,引發爭議。無論對婚姻法的完善,還是對于基層案件的正確裁判來講,無疑都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本文試圖從婚約財產的法律規制開始,分析當前此類案件司法審判中困境,再從相應角度上探析應對的方案,以期達到切實解決審判實際問題的目的。
【關鍵詞】:婚約財產;法律規制;司法困境;應對探析
一、我國婚約財產糾紛相關規則
1989年發布執行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審理未辦結婚登記而以夫妻名義同居生活案件的若干意見》第10條規定:“解除非法同居關系時,同居生活期間雙方共同所得的收入和購置的財產,按一般共有財產處理。同居生活前,一方自愿贈送給對方的財物可比照贈與關系處理;一方向另一方索要的財物,可參照最高人民法院[84]法辦字第112號《關于貫徹執行民事政策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第18條規定的精神處理。借婚姻關系索取的財物,離婚時,如結婚時間不長,或者索要財物造成對方生活困難的,可酌情返還。”
1993年發布執行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審理離婚案件處理財產分割問題的若干具體意見》第19條規定:“借婚姻關系索取的財物,離婚時,如結婚時間不長,或者因索要財物造成對方生活困難的,可酌情返還。對取得財物的性質是索取還是贈與難以認定的,可以按贈與處理。”
2001年修正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第3條第1款規定:“禁止包辦、買賣婚姻和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為。禁止借婚姻索取財物。”
2004年頒布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以下簡稱《婚姻法解釋(二)》)第10條規定:“當事人請求返還按照習俗給付的彩禮的,如果查明屬于以下情形,人民法院應當予以支持:(一)雙方未辦理結婚登記手續的;(二)雙方辦理結婚登記手續但確未共同生活的;(三)婚前給付并導致給付人生活困難的。適用前款第(二)、(三)項的規定,應當以雙方離婚為條件。”
二、當前婚約財產糾紛案件司法困境的應對
(一)依現行規定或當地具體規范處理婚約財產糾紛案件
有關彩禮的規定,目前《解釋(二)》第十條基本上已經滿足了現行司法實踐中對該類財物糾紛解決的需求。雖然理論界與司法界對該規定是否全面、詳細等有些不同看法,但總體上應當說在司法處理的方式及結果上都比較理想,可繼續依該規定處理糾紛矛盾。同時,各地區法院的審判委員會可根據本地區特點,征求廣大人民群眾及司法人員的意見,共同制定婚約財產案件審理指導意見,指導本地區的審判實踐,做到同區同案同判,從而推廣到全地區司法實踐(各基層調解組織參考)。規范自由裁量權主要認定多少數額財產屬彩禮,彩禮返還考慮的因素,不同情況返還比例幅度等,從而統一規范法官的自由裁量權。
(二)引入過錯責任原則、注重對婦女和無過錯方權益保護原則
在婚約財產返還上,應當引入過錯責任制度。對訂有婚約未能結婚的或婚后離異的,有過錯方應當在對婚約財產的分配處理上承擔相應的不利責任。這既有利于懲罰過錯方維護婚姻的穩定性,又可以體現法律的公平公正。引入過錯責任,關鍵是確定何為過錯。此處的過錯,可以借鑒《婚姻法》過錯損害賠償制度中的過錯,即男、女一方或雙方存在嚴重違背夫妻忠誠義務、扶助義務的行為。如實施家庭暴力,虐待、遺棄對方等。依據這些方面來認定男女一方或雙方是否存在過錯,過錯程度如何,從而在處理彩禮或禮金的返還上來確定是否返還及返還多少。
男女平等原則是《婚姻法》上的基本原則,這種原則應該在彩禮返還的規則中也得到體現。男女平等不僅包括形式意義上的平等還包括實質意義上的平等,所以我們在制定彩禮返還規則時不僅要追求形式上的男女平等更要追求男女實質意義上的平等。在我國,婦女處于弱勢地位,其合法權益比較容易遭受侵害,我們在立法時理應對其進行照顧,這才是男女實質意義上平等,女方接受男方的彩禮之后,往往對男方盡其“未婚妻”的扶助義務,而且一般情況下發生性關系、同居和共同生活的經歷對于女方的傷害、社會評價的降低都比較嚴重。所以,此時彩禮返還不能簡單的適用《合同法》的相關規則,而應該在保護贈與人利益的同時更多的關注受贈人的利益。立法時在考慮男女雙方作為普通贈與合同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的同時,更要考慮男女雙方作為婚約或者婚姻關系當事人所具有的特殊身份,而作為社會弱勢群體的女方的權益應該得到法律更高程度的照顧。我國現有的彩禮返還規則較好的保護了彩禮贈與方通常是男方的利益,那么在以后的立法中我們應該更多的考慮婦女的權益。
(三)重視民風民俗、發揮調解作用
中國人的正義觀是一種以人情為基礎、以倫理為本位的正義觀,主要表現為直覺正義和天經地義,人們習慣于用自己的感覺來評價法院對糾紛的處理。當法院的判決與自己的感覺相違背時,便認為法院是不公正的,法律是不可信的。當一件案件進入法律程序后,他們考慮問題的出發點不是什么實體法和程序法,他們所關心的是案件的處理結果,關心的是法院的處理結果是否符合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所形成的正義觀念,即法院的判決結果是否和社會大眾的價值觀念、行為習慣或道德觀念相符合。當法院的判決結果和他們的正義觀念相去甚遠,不符合他們的價值觀念和道德觀念時,即使判決從法律的角度看完美無缺,他們也會認為法院的判決不能被社會所接受,會覺得判決不公,法律不可信的。在婚約財產糾紛案件的觀念認識上,群眾公正觀與法律公正觀往往出現偏差,而法官不得不考慮兩類公正觀的差異問題。群眾公正觀來源于長期存在于社會基層的并影響到其認知的社會習俗,尤其是群眾對此的普遍性評價標準。此時,如果重視民風民俗在此類糾紛解決中的作用,正確理解諸如婚約等在農村中的作用和習慣做法等,將更有利于糾紛的順利解決,更好地實現案結事了。
謹慎行事裁判權,加大調解力度。在審理婚約財產糾紛案件時承辦法官應在對事實、證據和法律關系進行細致梳理的基礎上,理清調解思路,積極探索運用調解方法,化解矛盾,妥善解決糾紛,多做調解工作,不要輕易下判,判決有時不但不能解決矛盾,反而會使矛盾加劇和激化,應力求調解結案使雙方當事人均感滿意,做到真正案結事了、定紛止爭,以期取得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
(四)增補婚約相關立法規定
鑒于目前我國《婚姻法》沒有對婚約作出具體規定,《解釋(二)》第十條的規定,與物權法的規定還有不吻合之處。而因婚約引起的民事糾紛不斷,而婚約在民間又廣為延續,應是民間的一種善良風俗。建議在今后的《婚姻法》修改中在“結婚”一章中單列一節“婚約”問題,對婚約問題作出明確的規定,特別是重點對婚約財產流轉方面作出具體的規定,以便人民法院在處理此類糾紛時有法可依。通過建立的相關婚姻法和司法解釋引導人們在法律的框架內訂立婚約、解除婚約,解決婚約同居等問題,如果用簡單的條文來解決它難以涵蓋全部情形,可以用司法解釋對法律沒有明確規定而現實生活中經常發生、對民眾權益產生重大影響的問題進行明確、具體的解釋,從而保證法院判決的統一性、權威性,而司法解釋三對這些問題根本無暇論及,模糊了法律對這個問題的態度。筆者認為,司法解釋三對這些問題的回避,讓法律或者說司法審判失聲。因此實質性疏導實踐中的婚姻糾紛,有助于實現司法統一,維護法律的權威;這也是新時代保護公民利益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