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筆者通過對設計身份認同的學習,發現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國家,設計作為團體、機構及國家用以確立身份認同的工具,所表現出的面貌各不相同,由分析設計的國家身份認同是否具有民族性特征,以其更加全面了解設計文化的特征。
【關鍵詞】:設計;民族性;國家身份認同
設計同時含有內外兩種屬性,內在屬性為設計的內容而外在屬性為設計的形式。內在屬性包含設計的藝術和技術;設計中的物質文化被團體、機構及國家操縱用以構建表達身份認同可以定義為外在屬性。伴隨著時間的推移,設計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在各個國家所表現出的特征也是各不相同。設計的身份作用于團體或機構,諸如瑞典協會承擔了某種職業中介的角色,使藝術家和制造商能彼此聯系。對于民族來說,設計幫助國家向國民和世界塑造、表達和宣傳本國對身份和實力,從而形成本民族的特色,名族特色也可以歸納為設計的外在表現。
一:身份認同與城市
在當代社會文化研究中,“身份”和“認同”同時構成了“身份認同理論”?!吧矸荨弊鳛橐环N象征符號代表了團體或民族。那么從各種規模的利益集團及民族角度來看,身份是民族文化、政治、科技、經濟等多方面的綜合國力的體現。
城市是一個龐大的動態整體,對國家確定身份認同有著不可以回避的作用。縱觀各個國家在向現代性發展的歷程中,城市是最先能體現現代性并確立身份認同的區域,例如法國巴黎就是鮮明的案例。在當時,法國較少朝現代民主觀念方向發展,而更傾向于將巴黎打造成奢侈品之都,向奢侈品的生產和消費的目標努力。巴黎眾多的百貨商店是法國重視商業的表現,19世紀晚期零售行業的大力發展,創造了強大的消費文化,而這種消費文化對法國設計文化的發展和國家建立身份認同產生了重大影響。這與德國推廣的民主化“機器美學”的方式截然不同。筆者認為這也從另一角度反映了,法國為確立身份認同,不僅需要城市的“配合”,同時也需要個人通過消費來達到認同。
二:設計的民族性
設計具有民族性。從文化上而言,不同國家的設計師的作品往往包含其所代表國家的民族性特征。筆者在探究設計是否具有民族性特征時發現這一概念存在諸多質疑,所以筆者以跨國公司為例,探究設計的民族性是否存在。目前中國市場上存在大量的跨國公司,這些跨國公司在進駐中國或者是后續發展中大部分都向“中國化”努力,從各大外來快餐的食品包裝和口味或其他外來品牌,都強調“中國化”的設計,大部分朝此方向轉變的公司或者集團都在一定程度上獲得了利益。
由此筆者推斷,這種努力將本國品牌“中國化”的營銷策略,其本質可以概括為品牌名族化拓展,這足以說明設計具有名族性的內在特征。一方面科學技術適用于世界上各個國家,對于民族和民眾來說,同樣重要。另一方面,由于語言、習俗等文化各不相同,人們對于產品的外形審美和食品的口味各不相同。這些其實也可以視作是民族的特征,或者說民族身份的特征。通過比較來看,設計的名族性受各民族的文化底蘊和風俗習慣等因素影響,并不是刻意生成,從古到今一直如此。
在世界各國聯系越來越緊密的今天,設計不單純是為人民服務,更是與國家文化形象建設融為一體,講究設計的名族性是為了重點構建本名族的文化特征和確定名族身份。
三:國家身份認同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設計作為一種文化力量逐步轉變成政治力量,幫助國家建立民族形象和確立國家身份認同。設計師將具體的事物、文化等內容逐步確立為符號體系,消費者依據各類符號特征依次被劃分為不同的群體,這些符號特征從而轉變為一種消費特征,并影響著社會群體。設計成為國家確立身份認同的一種工具,向社會群體傳達國家的地位和身份,幫助國家或政府團結本國的國民,促進社會經濟文化等和諧發展。
在設計領域,國家或政府會通過舉辦各種博覽會來向大眾展示本名族的設計,確立名族設計認同感,如英國工業革命時期舉辦的水晶宮博覽會等。通過這些面向全球的博覽會,宣揚本國的設計成果和文化成果,成為國家確立身份認同的一種重要方式,國家通過這種方式來激發和維持民眾對于本國的忠誠,而設計在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當設計語境建立完備,各國家或各政治集團等會依據此來確定和表達各自的身份認同,從而達到政治盈利的目的。直到20世紀30年代末,規模龐大的企業逐步聯合設計行業,建立自己的企業形象來吸引說服消費者,通過設計來滿足消費者的各項需求,從而使消費者完成購買行為,同時企業獲得利益。
四:結語
國家將物質文化和國家認同聯系起來,通過設計確立身份認同,設計成為企業和國家的工具,用來說服他人或消費其產品認可其權威。設計的國家身份認同就是通過設計手段完成的作品能夠放映該國家的政治、經濟、藝術、文化實力,這也提示我們作為設計界的一員,我們需要將設計扎根于國家民族,在學習西方優秀文化的同時,不忘本國民族文化。
參考文獻:
[1]原研哉:《設計中的設計》. [M].山東.山東人民出版社. 2006.
[2]尼古拉斯·佩夫斯納:《現代設計的先軀者》. [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004.
[3]彭妮·斯帕克:《設計與文化導論》. [M].南京.譯林出版社. 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