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學生是我們國家的未來,是民族的希望,也是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他們是否擁有正確的政治信仰,關系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盛衰成敗。黨和政府歷來高度重視大學生政治信仰的教育,國務院辦公廳和中共中央辦公廳在 2015 年 1 月 15 日聯合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該意見對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堅定大學生的政治信仰具有重要指導意義。研究大學生政治信仰問題及其對策,不僅有利于大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建立與人格的塑造,有利于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培養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更有利于提高我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性。
【關鍵詞】:大學生;政治信仰;對策
一、大學生政治信仰的內涵及特征
鄧小平說過:“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是中國革命勝利的一種精神動力。”[1]而所謂政治信仰,“是對既定的政治形態的價值認同,是對政治的終極關懷。它反映的是一種政治理性和政治安慰。也是特定的政治形態的心理基礎,其心理基礎是政治穩定和發展的基本要求。當一種政治秩序建立之后,為這種政治秩序服務的政治信仰隨即建立。”[2]
首先,它具有超越性,既是對社會生活的超越,同時賦予人精神上的慰藉。其次,它具有政治性和階級性,不僅有強烈的政治立場,也總是依托于一定的階級關系當中,服務于統治階級并維護著他們的利益。第三,它具有民族性和穩定性,我們國家就是根據我國的國情,選擇了馬克思主義政治信仰,并將其本土化,發展出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路線并延續至今。它是國家、民族、社會、個人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柱,并從根本上影響著個人的思維和實踐。
因此,大學生政治信仰,應當是指大學生對政治理想、政治制度、政治行為、政治現實等的認知、認同、情感和態度,并為大學生的政治實踐活動提供政治向導和價值評判標準。其本質主要是國家通過高校這一平臺,向大學生這個群體傳播主導政治文化,提升大學生的政治修養及精神境界,為國家培養合格、優秀的建設者和接班人。[3]
青年大學生是國家的棟梁之才,其科學政治信仰的確立,不僅關系著個人的成長、成才與發展,更關系著國家的長治久安、民族的團結友愛。不僅為個人形成堅定的政治信仰指明了方向,為我們國家社會的發展起推動作用,更有利于增強個人對中國共產黨的認同和擁護,有利于人心的凝聚和政黨的團結,建立堅定、向上的民族精神。
我國大學生政治信仰培育的主要內容包括:開展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華傳統文化教育。培育大學生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樹立對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認同。[4]
二、我國大學生政治信仰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通過九年義務教育以及三年高中的政治課學習,總體而言我國大學生政治素質較高,政治思想較為健康,政治立場較為堅定,政治認識正確。絕大部分同學高度認可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等主流政治信仰,信任中國共產黨的執政能力,認同中國傳統文化,積極關注入黨、黨內腐敗、社會熱點等問題,對我國的發展前景充滿信心。
但在積極健康的主流背后,也存在一定的問題:
(一)政治信仰多元化
政治信仰多元化,是指在一個國家范圍內,同時存在著相互對立、沖突的政治信仰體系,并形成多元政治信仰并存的局面。[5]自改革開放以來,中西文化的碰撞、訊息傳播的加速使得人們的眼界得到拓寬,大學生也面臨著多元文化的選擇。
(二)價值取向的功利化
就業的壓力、市場經濟的競爭,使得大學生的政治信仰趨向功利性。許多學生的入黨動機是基于個人前途發展,并把入黨作為就業和從政的優勢和工具。而越來越多的學生在實際生活中也更加務實,更關注個人的前途和發展,其價值取向也愈發趨于世俗。
(三)政治信仰的非理性
大學生政治信仰的非理性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隨著各種宗教文化的傳播,更多的學生開始信奉宗教,許多學生雖然不信奉宗教,但也對其產生濃厚的興趣。二是西方資產階級形態的傳播,也使得相當一部分缺乏理性的理解、思考以及科學甄別能力的學生對馬克思主義信仰產生了動搖。
而以上問題的產生,主要基于以下因素:
(一)大學生自身的因素
大學生正處于個體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心理和身理年齡不夠成熟,人生觀、價值觀還沒有正確形成。而當代的大學生相較于過去,更具有創新精神,敢于也更敢于向傳統發起挑戰。但有限的社會實踐能力導致了當代大學生很少能將所學到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對政治信仰認識和理解不夠全面,對政治信仰理解只停留在表面簡單的判斷。
(二)政治經濟因素
在政治上,隨著共產主義運動在世界范圍內受挫,社會主義國家的數量減少,而西方意識形態的滲透使得一些學生對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的優越性產生迷茫和懷疑。
在經濟上,我國國民經濟取得了快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較高的提高,但由此產生的社會財富分配失衡,貧富差距加大,也導致了社會上出現了許多個人主義、享樂主義的不良風氣,同時也滋生了貪污腐敗等現象。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部分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
(三)文化因素
西方文化借助豐富多樣的各類載體,受到了絕大部分大學生的接受和認同。而許多西方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等政治思想灌輸給了中國的大學生。使大學生其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持懷疑態度,降低了對民族信任感和對傳統文化的繼承。
(四)教育因素
目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還是通過課堂理論學習為主。作為思政老師,許多老師學習的主動性降低,教學方法與內容都過于陳舊,使得部分當代大學生在不同程度度上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有抵觸情緒。而作為高校,許多學校的思政課教學內容上比較隨意,教學方式以灌輸為主,忽視了學生主體地位,使得政治信仰培育內容和現實相脫離。因此,有相當一部分的學生認為政治信仰培育與自身的學習生活關聯度不高,難以對其產生心理認同。
(五)網絡傳播因素
網絡是獲取信息最快捷的途徑,也早已成為大學生接觸外界事物,了解時政要聞的首要途徑。但是隨著微信、微博的普遍使用,許多新聞、軟文為吸引點擊,刻意罔顧事實根據,發表夸張,甚至是虛假的新聞。許多所謂“公知”,以抨擊國家為噱頭,擾亂視聽,吸引公眾視線,以極具偏激性,煽動性的文字對許多政治認知、政治行為尚未成熟,政治情感尚且薄弱的大學生的政治信仰帶來沖擊,甚至成為境外反動勢力進行意識形態入侵的工具。
三、歷代黨中央關于政治信仰教育的思想
我國歷代領導人在針對青年政治信仰教育方面,都十分注重政治信仰教育內容的科學性,都強調了馬克思主義在政治信仰教育上的重要性。如毛澤東在關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中提出了“:青年應該把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鄧小平則在1978年的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明確指出:“學校應該永遠把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江澤民同志在廈門大學上的講話提出,青年要有遠大的理想信念,才會有強大的前進動力。胡錦濤同志在清華大學建校100周年時,對青年學生提出了“要把文化知識學習和思想品德修養緊密結合起來,把個人成長成才融入祖國和人民的偉大事業之中,以實際行動創造無愧于人民、無愧于時代的業績,譜寫壯麗的青春樂章。”的期望。習近平同志在 2014 年 5 月 4 日北京大學講話中指出“實現我們的發展目標,實現中國夢,必須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
四、學校推進大學生政治信仰教育的對策
(一)豐富教育內容
1、發展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鞏固馬克思主義核心地位
馬克思主義理論是指導我國社會主義發展的重要核心思想,是高校開展大學生政治信仰教育的基礎。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就是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在大學生群體中的主導地位不動搖,引導學生準確地理解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及最新成果,學會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原理、方法論去認識和解決問題。讓他們明白只有堅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堅定對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信心,堅定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信任,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才能推動中國社會向前發展。[6]
2、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高校對大學生進行政治信仰教育,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出發點和著力點……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7]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能很好的統一觀念,促進社會各界達成理想信念上的一致,凝聚共識,提供信仰,對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國家,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3、加強當代大學生的中華傳統文化教育
中國傳統文化有著十分豐富的內容,它是我國優秀文化的寶藏,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它已經滲透到社會經濟、政治和精神生活的每個方面。中國傳統文化對當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有著非常積極的作用,對當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政治信仰有著十分重要影響。將傳統文化課堂教育和傳統文化體驗教育相結合并帶進課堂,可以使大學生增強對我國文化的認同感,從而抵御西方文化的侵蝕,培育其對共產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定信仰。
(二)創新教學方式,加強教師隊伍的建設
政治信仰的教育從解決當代大學生實際問題出發,有效的、有規律的開展政治信仰培育。把理論和實際緊密的聯系在一起做到“認知”、“情感”、“行為”相互統一。全方位開展社會實踐活動,讓教育方式從傳統的課堂上走出去,走出校園,走向社會,讓他們能夠深入的接觸社會,了解民情,在參與活動中接受教育在實踐中不斷激發學生的情感,并且形成科學的政治信仰。
(三)改善政治信仰教育的學校環境
校園精神文化建設的提升體現了當代大學生的共同價值觀念。而好的校風和學風對不良的政治行為傾向具有防御作用,能有效地排除各種不良思想和行為傾向的干擾。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展示個人能力水平,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和示范作用。同時學校要建立起公平、公正、公開、規范合理的制度,對學生起到示范作用。大學生長期浸潤在這樣的校園文化當中,能夠有效激發他們對主流政治信仰的需求,有利于他們形成正確的三觀,提高他們選擇科學信仰的概率,抵御西方政治思潮對大學生心靈的侵蝕。[8]
(四)充分發揮學生黨員和學生干部的模范作用
學生黨員與學生干部要發揮模范帶頭作用,要強化服務他人的意識,通過鮮活的榜樣力量帶動其他學生。同時還要加強自我教育,對政治信仰的理論知識學習還要進一步加深,在對政治情感的表達上要更加準確。
(五)加強網絡文化的管理與建設
新時期下高校要加強大學生政治信仰的教育,就必須開辟網絡政治信仰教育新陣地。高校不僅加強對思想政治教育網站的建設,更應利用微信、微博、QQ 群等新渠道、新形式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改進和創新政治信仰教育方式。同時還應對網絡信息化給予學生正確認識和引導,倡導建設健康文明的網絡環境。
青年大學生是我國未來的中流砥柱,其政治信仰的確立,不僅直接關系到其個人精神世界的健康發展,還關系到黨和國家的命運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興衰成敗,因此,我們對當大學生政治信仰的教育,務必使其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堅定對共產主義的信念、堅定對黨和政府的信任、堅定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心。
參考文獻:
[1]《鄧小平文選》第 3 卷[M].人民出版社,1993: 179
[2]馬克.波斯特著、笵靜曄等譯.第二媒介時代[M].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
[3]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人民出版社,2012
[4]余方.當代大學生的政治信仰問題研究[D].河南大學,2014
[5]章金英.當代大學生政治信仰及對策研究[D].南昌大學碩士論文,2015
[6]衡若冰.當代大學生政治信仰現狀調查與培育研究[D].西南科技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