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對認知角度下中英愛情隱喻的文化進行了對比研究,研究目的在于對中英愛情隱喻性表達之間的差異以及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不同的文化背景導致不同的隱喻方式。從宏觀的角度上來看,中英兩民族對于認知來說有著一定的共性,英語環境下的愛情隱喻性表達大部分情況下也能夠在漢語環境中發現相類似的表達方式。
【關鍵詞】:對比研究;中英愛情隱喻文化;認知角度
人們很難用一個具體的概念對愛情的內涵進行解釋,而幾乎所有人都能夠通過一個相對準確的符號來表達愛情。根據語言的經濟性原則:通過最簡單的符號將最大的信息量傳達出來。人們開始通過轉喻或隱喻的方式對十分抽象的愛情概念進行描述,所使用的語言可謂言簡意賅。因此也就有了愛情是火、愛情是戰爭、愛情是旅途等表達方式。
E.T. Hall是美國著名的人類學家,他認為文化是人類的生活環境。社會中的每一個人都不同程度上會受到文化的影響,其思維方式與行為方式也會隨著環境的變化而發生一定的改變。隱喻的特點來自于不同的文化知識與不同的社會情境。通常情況下,中英兩民族文化之間存在著許多方面的共性,中英兩民族也具有相同的物質體驗和身體體驗,也就形成了相同的生理基礎與文化基礎,進而產生了中英兩民族共同的認知,英語環境下的一部分愛情隱喻也能夠在漢語環境下找到相類似的表達方式。在不同的個體文化特點下,對于隱喻的認知也會出現一定的差異。這就需要相關研究工作者通過不同的文化背景對中英兩民族的愛情隱喻進行分析。
一、隱喻與轉喻
根據亞里士多德的觀點,通過一個名詞來對其他不同的事物進行描述,該名詞即成為隱喻詞,人們普遍習慣通過這種方式進行交談。1936年,Richards首先提出隱喻互動理論,他認為在人類的語言中隱喻的表達方式是無所不在的。1980年Johnson和Lakoff在《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中提出,隱喻這種表達方式不僅出現于語言中,同時也體現在人們的行為與思維中。對于人類來說,隱喻也是人們理解抽象概念、構建認知的主要方法。對于語言來說,隱喻是一種選軸,它基于相似性能夠在兩概念之間形成映射。通過基本功能的角度上來看,隱喻能夠通過某一領域的經歷來理解和體驗另一個領域,用有形析、具有的、書籍的事物對無形的、抽象的、求知的事物進行體驗與理解,進而在兩個不同的概念中間建立起人們所能夠理解的關系。
Lakoff認為,對于人類的認識來說,轉喻是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在對一件易于感知、易于理解的事物來說,人們往往可以通過轉喻的方式對事物的某一面或整個事物進行描述,轉喻的本體與喻體所存在的映射從本質上來說是由概念域中的同一個認知中映射出來的。蘭厄克認為,所謂轉喻即是通過思維上的變化將對某一事物的理解傳遞給另一個實體。轉喻本身就涉及到一種相鄰的、近似的一種概念與概念之間的關系,即可以描述符號的接近,也可以描述符號的接近與事物的接近。甚至是特殊經歷的接近與文化的接近。另外一個關于轉喻的基本特征在于對某一具體事物的特征進行重點描述。人們在對喻體進行選擇的過程中,通常要在某一特定的范疇中注意對事物的某一過程或某一面進行進行更加深刻的描述,即將能夠體現出事物特征的形成設置為對整個事件或整體事物的另一個參照點。由此可知,所謂轉喻即是在不同認知域中對相關聯或相接近的事物進行凸出化的描述,同時對另一個目標事物的概念進行轉換的過程。
二、愛情隱喻的根源
作為一種十分抽象的概念,愛情對于人類來說是一種感覺,對于該詞匯也難通過現有的詞匯或概念對其進行描述,同時也無法通過某一具體的符號對其進行清晰明確的表述。根據最為經濟性的語言原則,人們在對某一概念進行表述的過程中,通常都傾向于通過最小的編碼對最大的信息量進行傳達。在對事物進行表述的過程中,即要不產生嚴重的分歧,也要對事物或概念進行明確、簡單的傳達,同時可以通過某一相近要件的事先進行替代。在這種經濟性規律的作用下,通過轉喻或隱喻的方式對抽象的愛情觀念進行表述也就成為了一種必然。轉唯和隱喻都可以通過語言對概念進行簡練的表達,進而體現出言簡意賅的表達效果?!皭矍槭锹眯小本褪菍τ趷矍檫@一概念所采取的隱喻性表達,由于旅行與愛情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但通過旅行這一概念能夠體現出在愛情存在的過程中,會存在成功不成功、順利不順利的可能,旅途也像愛情一樣有起點有終點,即需要進行周密的計劃也需要花費一定的時間與精力,同時也要考慮到用什么樣的方式才能夠盡快到達目的地。人類在旅行的過程中所產生的經歷會讓人不自覺地聯想到“愛情”,人們也在旅行與愛情兩個概念之間找到了各種各樣的聯系。而隱喻即采用這種概念轉移的方式,從某一事物的具體特點出來對另一種概念進行傳達。
三、中英愛情隱喻的不同表達方式
不同民族所處的生活環境各不相同,這種生活環境包含宗教文化環境、物質文化環境以及生態環境等,現狀不同,歷史也各不相同,直接造成不同民族在長期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民眾心理、認知方式與概念系統各不相同,最終形成中英兩民族之間的文化差異。對于愛情的隱喻性表達方法來說,也具有十分明顯的表達差異。
漢語環境下的愛情普遍與農業生產與農產品有關,而在英語環境下對愛情的隱喻性表達則能夠使人感受以商品經濟的特征。
中國在幾千年的發展過程中一直是世界級的農業大國,對于愛情的表達自然也一定程度上會與農業與農產品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聯系。中國人也習慣用絲、蠶、桑對愛情這一概念進行隱喻性表達,例如藕斷絲連、情絲等。實際上,在古代商品經濟不夠發達的時代,農業也是西方國家普遍的重要產業,他們更習慣用goat、sheep來表達愛情。對于商品經濟發達的西方國家,他們也習慣將傾向、商品比作愛情,比如I treasured the love very much、I paid a lot for the love。
另外,中國人信奉佛教,在表達愛情這一概念的過程中也會使用到因緣、輪回、報應等詞匯,如千里姻緣一線牽。
中國愛由于受到“天人合一”等儒家思想的影響,通常會用相互獨立的概念來描述一對戀人,比如蝴蝶、鴛鴦等。在英語環境下,由于西方人普遍信奉基督都,他們會用一個相對整體的概念來描述愛情,比如He is my better half、We are made for each other等。
結束語:
通過深入觀察,中英兩種語言環境下對于愛情的隱喻性表達既有著一定的差異,也有一定的關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隱喻性愛情表達之間的差異需要從兩種民族文化中找出答案。
參考文獻:
[1]謝亞軍. 中英詩歌中“愛情”隱喻的異同——以海子和葉芝的作品為例[J]. 當代文壇,2012,06(05):190-193.
[2]尹化玲,鄭志進. 認知角度下中英愛情隱喻的文化對比研究[J]. 牡丹江大學學報,2012,21(05):147-150.
[3]尹化玲,鄭志進. 認知角度下中英“愛情隱喻”認知差異的研究[J]. 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12,31(05):54-5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