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張愛玲的《半生緣》講述了以顧曼楨和沈世均為主線的幾對青年的愛恨情仇,以及在這一過程中出現的人性變化。本文主要以顧曼璐為例,從社會、家庭和自我三個方面分析在動蕩不安的環境中女性的生存問題。
【關鍵詞】: 顧曼璐;女性;生存
《半生緣》是張愛玲的第一部長篇小說,介紹了在舊上海社會動蕩的背景下,幾對青年之間的愛恨情仇。曼璐是那個時代的縮影。為了生計,十七歲的她為了負擔起家庭的重擔而成為一名舞女,放棄了與初戀情人張豫瑾的婚約;為了愛情,她喪心病狂報復自己的親生妹妹曼楨,兀自導演了一場人生悲劇。我們在同情曼楨的悲慘遭遇,憎惡曼璐泯滅人性的同時也需思考:十七歲以前的曼璐也是一位單純善良的女孩,是什么促使她后來的生活軌跡乃至人性發生了轉變,像她一樣的女性在舊社會中究竟是如何生存的?縱觀前后,她們的生存遭遇了來自社會、家庭甚至是她們自己所營造的種種困難,最終落得悲劇收場。
一.社會環境對女性的壓迫。
《半生緣》的故事發生在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正處于全國抗戰時期,人民生活水平普遍低下,就業形勢也非常困難,對于女性來說更加困難。特別是許多女性并未擺脫封建落后的思想,男權至上的社會環境對于女性具有無形的約束,大多數傳統女性更愿意留在家里照顧家庭而不愿“拋頭露面”出去工作,女性求職氛圍低迷。而且舊社會卻沒有適合女性工作的充足的崗位,尤其是對于沒有文化的女性。曼璐年幼喪父,弟弟妹妹年紀尚小且人數眾多,奶奶年事已高,承擔家庭開銷的責任就落到長女曼璐身上。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連曼璐的母親也默許了她成為一名交際花。 \"倉稟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解決了基本溫飽問題,生活質量才有可能提高。曼璐本該有像妹妹曼楨一樣正常的人生,但只因她年長,她似乎就必須通過出賣青春和肉體來換取家庭的安定,來保證家庭的正常生活。而對于她自己的人生,卻是在一步步的淪陷,只因這份舞女的工作,她失去了名聲、前途和愛情,親手扼殺了自己的幸福。社會現實改變了她的命運,而她對于這一切雖然不滿但只能去面對去接受。
社會對于女性的認可不僅是她個人,還包括她的家人。曼璐的犧牲并沒有換來家人真正的安定,當沈世鈞的父親得知自己兒子的女朋友曼楨的姐姐是一位舞女的時候,理所當然的認為妹妹以后也會從事相同的職業,鄙夷的心態油然而生,于是直接否定了曼楨成為沈家兒媳的可能性。那個時代宣揚“平等”,但對于她們這樣的女性并不平等。社會上對于門當戶對,家世清白的要求似乎是潛移默化,約定俗成的。出身和階層是兩姐妹無法獲得美滿愛情的第一道阻礙,也是像她們一樣的眾多女性無法獲得幸福的鴻溝。發生在曼璐、曼楨身上的悲劇并不是個例,許多女性處在一種無形的壓迫之下,對于幸福的未來可望而不可即。
在那個時代,無論是經濟水平還是社會階層,無論是男權還是封建思想殘余,女性在整個社會環境中都受到一種無形的壓迫,沒有一種和平寬松的社會環境來讓女性成長和發展自己。
二.家庭環境對女性的捆綁
顧曼璐的母親是一位金錢至上的母親,在她眼中金錢遠勝過親情。當曼璐向母親抱怨心中的不快時,母親的安慰就像隔靴搔癢,甚至是啼笑皆非的。她催著曼璐趕緊結婚,說曼璐年紀也這樣大了,干這一行是沒有辦法,還能做一輩子嗎?曼璐回應道,她不過是過一天看一天,她要是往前看,也就沒法活了!母親聽到這話,哭訴說:是她害了曼璐啊,從前要不是為了這個家和弟弟妹妹們上學,曼璐也不會落到這種地步。然而她又接著說,現在弟弟妹妹們都長大起來了,將來他們就各人干各人的去了……這句話的潛意思是,母親曾經接受曼璐作為舞女這樣一個丟人現眼的職業是沒有辦法,但現在弟弟妹妹大了,他們能自己謀生就用不著曼璐繼續干下去了,與其將來曼璐年老色衰嫁不出去,倒不如現在就趕緊找個人嫁了。當曼璐要和祝鴻才結婚時,母親勸女兒,他錢是沒什么錢,但像他們這一份人家的開銷總還負擔得起。在母親眼里,金錢遠比女兒的幸福更重要,只要能拿到祝鴻才的這一張飯票,能養活這一大家子人,曼璐是否生活幸福她是毫不關心的。在這樣的家庭中,曼璐就只作為交易的籌碼,她為家庭犧牲了她的幸福,但卻得不到認可,這是她的不幸,更是她作為女性的悲哀。
無論是婚前的原生家庭和婚后自己組建新的家庭,無論是扮演的是女兒還是妻子的角色,曼璐都得不到應有的尊重和關愛,前半生與后半生都在飽受煎熬。當曼璐嫁給祝鴻才,過了一段短暫甜蜜的夫妻生活之后,祝鴻才就原形畢露了。他成天在外面花天酒地,徹夜不歸。當曼璐因持續流產導致不能生育時,祝鴻才當著曼楨的面打罵她,用“賤污貨”之類的言辭羞辱她,完全沒有把她當做自己的妻子來尊敬和愛護。他還恬不知恥的覬覦曼楨,意圖通過曼璐來得到曼楨。曼璐在祝鴻才的變心和胡作非為中體會到一種極度的不安,由此產生焦慮和抑郁的情緒。她整日擔驚受怕,害怕自己會被丈夫拋棄,長此以往,就越覺得離開了祝鴻才自己就活不下去,她想要挽回他的心,牢牢的把他掌控在自己的手里,而后她想到利用自己的妹妹,她也真的付諸了行動,于是連人性也扭曲了。這不是曼璐一個人的家庭心酸史,而是那個時代廣大女性受家庭捆綁的表現。
三.女性自身的自我束縛。
女性遭受生存困境固然有外部原因,但自身原因也不容忽視 舊社會的女性沒能完全解放思想,“在家從父,出嫁從夫”的觀念大多保留在許多傳統女性之中。曼璐的家庭因早年喪父,她接受母親的教誨,也是因為母親的默許她才開始通過做舞女來掙錢,從而一步步毀了自己的人生。“出嫁從夫”的思想讓她在婚姻生活中成為丈夫祝鴻才的附庸,而不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出嫁以后她的經濟來源依靠丈夫,心理層面也在依附丈夫,整個生活重心都在丈夫祝鴻才身上,沒有自己的世界。她把自己所有的一切都寄托在丈夫身上,以至于她覺得失去了丈夫的愛就失去了一切,那么挽回丈夫的心就是她要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情了,盡管是出賣自己的妹妹也在所不惜。她的生活沒有自主性,他將自己的幸福建立在了他人的痛苦之上。
在那個時代,教育也并未普及,因生活貧困造成許多人沒有機會上學,對于女性來說上學的機會更加珍貴。學習也是她們改變命運的一線希望。曼璐十七歲被迫輟學,日后的工作經歷并未對她的思想和文化有明顯的提高。如果她的法制意識足夠強,或許就不會為了“借腹生子”來留住丈夫的心這樣荒唐的主意來與丈夫合謀,讓他誘奸了自己的親生妹妹曼楨,還將曼楨囚禁了一年。曼楨作為一名新時代的知識分子,當她遭遇這件事情之后,她并未像傳統女性一樣因失身而痛苦自殺,她懂得要用法律的手段來維持自己的權益。但卻因為內心的柔弱二缺少了行動力,無形之中默許了姐姐的做法。相比較曼楨,母親的態度就顯得非常曖昧,在曼璐的軟磨硬泡之下,也因為她一直在受曼璐的接濟,她對這件事假裝毫不知情,對沈世鈞的詢問也選擇了隱瞞。在這場陰謀中,曼璐和她的母親充當的是兇手和幫兇的角色,一方面是因為她們冷酷且殘忍,一方面更是因為她們自私且無知……母親和妹妹用她們自身的弱點助漲了曼璐的悲劇,而曼璐又用自身的悲劇點燃了整個家庭的悲劇,悲劇是這個家庭的必然結果。
在《半生緣》中,無論是曼璐、曼楨,亦或是其他女性,她們的結局都不盡如人意,這是時代造就的悲劇。時代無法改變,但自己的人生只能由自己掌控,這樣或許才是像曼璐一樣的女性的唯一出路。(指導教師:陳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