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娛樂主義盛行的時代,手機游戲《王者榮耀》以其群雄逐鹿的驚險情節(jié)、穿越時空的代入體驗,贏得眾多“粉絲”,從而風行一時。但它在商業(yè)上取得巨大成功與榮耀的同時,卻在社會各界備受爭議,不少人對其口誅筆伐,認為其流毒無窮。但我認為:游戲本身并非洪水猛獸,更非罪魁禍首,需要客觀對待,辯證分析。
對《王者榮耀》持批評態(tài)度a的主要原因,在于游戲?qū)v史人物的改編與再創(chuàng)作,即所謂“戲說歷史”,對一些青少年特別是低齡兒童造成了誤導,如有小學生認為荊軻是女刺客,有小朋友執(zhí)拗地認為周瑜是好人、趙云是壞人……等等。但這主要是家長引導缺位所致,不能讓游戲成為替罪羊,背上“誤導青少年”的黑鍋。“戲說歷史”并非必然導致對歷史的誤讀。我國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很多內(nèi)容就是對史書《三國志》的戲說,其中對很多歷史人物都有臉譜化或夸張化的描繪,與真實歷史人物相去甚遠;甚至很多我們現(xiàn)在耳熟能詳、津津樂道的精彩典故,諸如“空城計”、“草船借箭”等都是虛構的戲劇化情節(jié)。但有多少人因為看了《三國演義》而完全喪失了對那段歷史的正確判斷?有誰認為《三國演義》是一株貽害無窮的“大毒草”?
相反地,我認為《王者榮耀》這款游戲,對培養(yǎng)青少年學習歷史的興趣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孩子們對游戲中的歷史人物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時,他們自然會想方設法去了解更多相關的歷史知識。如果此時我們的家長或老師因勢利導,讓孩子們了解真實的歷史,就會更加激發(fā)他們學習歷史的熱情,養(yǎng)成良好的歷史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
《王者榮耀》還可以培育孩子們的英雄主義。在游戲里拼搏爭雄、改寫歷史固然只是一種自娛自樂,但如果將這種改天換地、改寫歷史的英雄氣概潛移默化為孩子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雄心壯志,并激勵其為之不斷奮斗,豈非一件幸事?試問:如果毛澤東少年時沒有“春來我不先開口,哪個蟲兒敢作聲”的遠大抱負,青年時沒有“糞土當年萬戶侯”的英雄氣概,壯年時沒有“數(shù)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的王者風范,那么,誰來帶領中國共產(chǎn)黨改寫歷史?!
當然,我們也應看到,“王者”也有暗殤,《王者榮耀》確實存在一些暗黑的弊端。就其對歷史人物的角色設計而言,如果沒有父母師長的及時引導,極容易造成孩子們對歷史事實的誤解,甚至價值觀念的扭曲。比如,把荊軻設計為女性,把李白定位為刺客、把趙云、張飛翻轉為壞蛋……這就不是藝術加工意義上的“戲說”,而成為了失去底線的“惡搞”。游戲中對歷史進行適當改編本無可厚非,但不能對歷史進行歪曲與異化,否則很可能使受眾先入為主,從而產(chǎn)生錯誤的認知。保持歷史背景的總體真實和對歷史人物的傳統(tǒng)價值評判,應該是每一個游戲設計者的常識與良知。
人生不是游戲,但游戲也蘊涵著深刻的人生哲理,而世間萬事萬物都具有正反兩面性。如果我們能用辯證的眼光,正確地分析游戲乃至任何事物的利弊,去其糟粕,取其精華,不斷地滋養(yǎng)自己,壯大自己,那我們必定能掙脫那些虛幻的榮耀,成為現(xiàn)實生活中真正強大的“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