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文學作品的構思,以及人物的語言要符合作品中的角色的身份、性格、心理特征、情境等特點,對作品中人物進行剖析,使其形象深入人心。文學作品的成功在某種程度上取決于人物形象的刻畫,而人物個性化語言是體現文學作品風格和使人物形象“活起來”的重要手段。
【關鍵詞】:文學作品;語言個性化;風格特點;人物形象
【Absract】: The paper analyzes the structure of the literary work as well as the language of the characters to conform to the identities, personalities, psychological features and situations of the characters in the works so that their images are deeply rooted in the reader’ heart. To some extent, the success of literary works depends on the characters, while the speech individuality of characters in literary work is an important means of reflecting the style of literary works and making the characters lively.
【Key words】: Literary Works; Speech Individuality of Characters; Styles and features; Character image
文學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經濟、政治背景等多種因素,正是由于多種因素的混合作用下,作品中角色的身份不同,所反映出來的語言風格也各有不同。為了全面的對作品中人物形象進行綜合、全面地了解,筆者必須對作品中角色的語言個性化特征進行剖析,使作品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其次,文學作品中作家的語言風格、思想風格、藝術風格之間的差異造就了不同文學形式的作品。作家通過運用不同的語言風格來展現作品中角色的思想、心理活動、性格特征,通過語言的靈活運用,賦予角色情感。
一、人物的語言個性要與人物的角色和身份相符合
從語言學家的角度來講,語言并無貴賤之分,但是由于社會環境和背景的影響,不同身份地位的人在不同的場合所使用的語言各不相同。換句話說,文學作品中鮮明個性的特征蘊含了豐富的社會內容、階級特點;個性的意識受到了他所處的社會歷史條件的制約。
以魯迅作品祥林嫂為例,祥林嫂的行為特點是喋喋不休地訴說,她通過不停地描自己的人生遭遇,以此來獲取人們的理解和同情。祥林嫂初到魯鎮的時候,她不愛說話,后來她總是不斷地尋求傾訴的機會,再到后來重新回歸沉默。“我真傻,真的。”祥林嫂對阿毛故事的重復中,我們也可以看到魯鎮人的冷漠,她是社會底層小人物的代表,反映了封建禮教吃人的社會,最終導致了祥林嫂的悲劇。
二、人物的語言個性要與人物的性格相符
語言是窺探人物內心世界的窗口。描寫人物的語言,不但要求做到個性化,而且還要體現出人物說話的藝術性。成功的語言描寫總是鮮明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生動地表現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刻地反映人物的內心世界。
《紅樓夢》中作者通過對王熙鳳外貌和行為舉止的描寫,還通過她語言的描寫突出王熙鳳八面玲瓏、伶牙俐齒、巧言善變、潑辣和霸氣的性格特點。王熙鳳初見林黛玉時的描寫使人印象深刻。一語未了,只聽后院中有人笑聲說:“我來遲了,不曾迎接遠客!”黛玉納罕道:“這些人個個皆斂聲屏氣,恭肅嚴整如此,這來者系誰,這樣放誕無禮?”從上述描寫中我們可以看到王熙鳳性格放縱、不拘小節。“況且這通身的氣派竟不象老祖宗的外孫女兒,竟是嫡親的孫女兒似的,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嘴里心里放不下。”她的八面玲瓏、圓滑、機變逢迎、能夠恰到好處的掌握人際關系的平衡。
然而魯迅短篇小說《孔乙己》所刻畫的孔乙己是受封建科舉制度毒害的下層知識分子,在“四書”、“五經”中耗盡了年華,落到求乞還不肯脫下象征讀書人身份的長衫;說話“滿口之乎者也”,時刻表明自己是讀書人,甚至被別人戲弄,還自命不凡、孤芳自賞。“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著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臉上又添上新傷疤了!’”這說明孔乙己經常被人毆打。然而,孔乙己并不理睬,而是以“排出九文大錢”接著酒客們加強攻勢,故意的高聲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東西了!”“你怎么這樣憑空污人清白……”孔乙己不說冤枉好人,而說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親眼看見你偷了何家的書,吊著打。”死要面子的孔乙己“竊書不能算偷……竊書!……讀書人的事,能算偷么?”孔乙己這是在強詞奪理,自我嘲諷。
三、人物的語言個性要與特定的語境相符合
語境,即言語環境。上下文、時間、空間、情景、對象、話語前提等與語詞使用有關的都是語境因素。它包括語境產生于交際雙方使用語言的過程中,人物做出的語言選擇要與其心理活動相適應,選擇不同的表達方式來達到溝通交流的目的。《威尼斯商人》中將夏洛克語言的描寫將他貪婪、狡猾、狠毒的心理體現出來。夏洛克和法官之間的對話。“啊,尊嚴的法官!好一位優秀的青年!”“很好!啊,聰明正直的法官!想不到你瞧上去這么年輕,見識卻這么老練!”人在特定情境中也會打破常規的說話模式,以此來表達說話者當時的心境,人物的心情對話語風格的影響頗為明顯。人在生氣的時候言辭或嚴厲、粗俗、刻薄;然而人在高興的時候遣詞、用句、語氣都會大不相同。
總之, 通過人物個性化語言的描寫可以體會到人物性格特征;使人物的語言特性符合人物的角色、身份、性格和具體的語境。語言活動也是一種藝術,我們必須通過語言來剖析人物形象,來把握文學作品的神韻和美感。
參考文獻:
[1]陳宏薇.從小說美學角度看《孔乙己》英譯文的藝術成就 [J].外國語,2000,(2).
[2]李松巖,陳衛平. 情境語境與話語意義解釋.[M] 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3)
[3]楊建民. 談小說中的人物語言. [J]. 南京師范大學學報,19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