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間文學是中華民族的母體文化,而田野調查是民間文化研究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在民間文學研究中占據著重要地位。本文就田野調查對民間文學研究的重要性進行簡要論證。
【關鍵詞】:田野調查;民間文學;重要性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人們越來越意識到自身民族文化,尤其是口頭和非物質文化的可貴。中國民間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的母體文化,有著廣闊的研究空間和現實意義。回顧百年研究歷程,昔日輝煌已遠去,今日挑戰與機遇并存,作為新一代社會的我們務必要帶著這份榮耀,肩負著振興民間文學的這份殊榮,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傳承獻出一點綿薄之力。
一、民間文學概述
在現實生活中,所有的民間文學活動都是在自然、自由的狀態下進行的。民間文學不僅是藝術的、情感的、鑒賞的和審美的,更是歷史的、社會的、民族的和傳統的。
如果簡單地理解“民間”這一詞匯,“民間”代表著普遍社會大眾的整體,即通常所說的“老百姓”;但是如果以社會領導階層的角度視之,“民間”則是相對于權威力量的廣大弱勢群眾。
民間文學作為一種具有審美效應的日常生活形態,往往與其他的生活形態融為一體。民間文學區別于作家文學的本質在于其具有“情境性”或者說是在特定的生活場合中表現出來的。民間文學的演述始終與某一生活情境聯系在一起。民間文學與生活情境之間的聯結最為牢固,同時也具有多向度的社會意義。只有在民間文學演述的各種因素的關聯情境中以及從頭至尾的過程之中把握民間文學的生活形態,民間文學才得以被全面理解。
任何民間文學活動都不是個體的,而是集體的,具有強烈的展示性。過去,民間文學表演和民間文學力量的釋放主要集中在神廟、祭祀、競技等公共場所。人們常常在這些公共場所表演、祭祀、聚集、歌舞、慶賀等等,舉行場面宏大的公共儀式。所有的人都是儀式的參加者,也是民間文學的表演者,沒有專門的觀眾。此時,所有的能量在瞬間聚集、釋放,人們在剎那間融為一體。這種高度的集體性使得民間文學的傳統力量得到極大的發揮,似乎威力也更為強大。
于是,在集體性威力如此之高的情形下,民間文學作品應運而生。
在過去的社會里,勞動人民創作民間文學作品,是為了滿足集體進行自我教育、自我娛樂的需要。民間文學作品只是能夠用于人物形象、思想意義、文化內涵、象征符號、表現手法以及母題(主題)、類型、異文、原型、流變和結構形態方面的分析。茅盾的《神話研究》,聞一多的《神話與詩》以及鄭振鐸的《湯禱篇》奠定了之后民間文學研究的學術基調。萬建中先生在《民間文學引論》中提到“現有民間文學的學科體系主要是依據記錄文本建立起來的,沒有民間文學的記錄文本,就不可能建構民間文學的學科體系,也不可能將民間文學進行比較明確的分類。神話學、史詩學、故事學、歌謠學、傳說學等也無從產生。”
由此可見,民間文學作品是廣大勞動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沒有所謂的功利性,目的性。
二、田野調查概述
田野作業,又稱野外作業,或田野調查,它作為一種可操作的科學調查研究方法,是與案頭作業相對應到被調查對象所在地搜集實際資料的方法,是一種直接進入自然生態環境或社會文化環境進行觀察、了解、記錄、調查的方法。
民間文學作為一種日常生活,是可以給予解釋和進行描述的,因為這又是一種傳統的文化現象。在民間文學生活中,表現出一種恒常狀況以及慣有的情緒和情感。
民間文學生活并非我們觀察到的那么簡單,分析起來,其中存在各種錯綜復雜的關系。當一個村落或社區進行傳統民間文學活動時,是從當地人親身經歷和感受的日常出發,伴隨著自己對傳統眷戀的情感和相關的知識積累,演述可以讓在場者完全達到共鳴的境界。
盡管所演述的并非高雅的文學精品,甚至可能有些俗氣,但由于演述的形式和內容都關涉在場者們自身,人們便情不自禁地投身其中,相互感染,溝通心靈,抒發情感。這種反復出現的文學體驗和經歷將延伸至演述場域之外的生活空間,進而改善個體之間和家庭之間的相互關系。
因此,演述者、演述對象、演述方式在田野調查中的作用異常重要。
三、田野調查對民間文學研究的重要性
1、田野調查與民間文學關系
民間文學是以口頭表達為主,保存在人們記憶中的文學,所以是動態的、活態的、很難用文字記錄的文化形式。理解好認識民間文學的先決條件便是觀察、調查、了解、記錄、描述,即走向田野,深入實際地向民間文學的講述者或演唱者面對面地進行搜集采錄,此即民間文學的田野作業。
民間文學是活在人們口頭、直接參與人民生活的一種特殊的文學,它不僅是一種文學現象,而且是與整個人民生活密切相關的文化現象。因此,對民間文學的學習和研究必須深入到實地進行調查研究。通過到實地觀察、了解和采錄現在仍存活的與現實日常生活直接相關的、極為豐富多彩的各種民間文學作品,甚至是深入到最下層的民眾之中,與之共同生活,從生活方式的參與,進而到文化心理、民族意識的全面整體參與,從而發現、記錄和整理現存的民間文學作品,獲得真實可靠的第一手民間文學資料,使民間文學的學習和研究建立在一個堅實可靠的基礎上。
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把科學的實踐觀點和辯證觀點引入認識論,掀起了認識論的一次革命,揭示了認識的能動反映性、社會歷史性、辯證發展的特征。而田野調查的一個重要條件就是實踐,深入實地進行參與式觀察、深入訪談等調查研究。由于 “實踐”在中國深入人心,深入的田野調查不僅是人類學的傳統,也是中國社會科學研究的傳統。
因此,田野調查對于民間文學的研究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及其意義。
2、田野調查在民間文學研究中的作用及意義
民間文學的田野調查,可以使參與者感受到鮮活的民間文學形態,見到民間故事講述家、歌手和各種表演能手,了解相關的各種社會背景、風土人情、山川風物,看到形形色色蘊涵著民間精神和意義的文化物品,可以激發起對民族歷史、民眾文化歷史,以及民眾日常生活更濃厚的興趣,進一步認識民族歷史文化的淵源和變遷、民眾倫理觀念的繼承和發展、民眾思維方式的因襲和變化,進一步提高對民間文學的審美鑒賞力。
民間文學的田野調查,可以使參與者采錄到優秀的民間文學作品,搶救某些瀕臨失傳的寶貴的民間文學遺產;可以保護優良的勞動人民的口頭創作,豐富中華民族文化的寶庫;還可以為當代社會主義文藝創作提供新的素材和藝術鑒賞,繁榮社會主義文化事業。
民間文學的田野作業,可以進一步深化或擴展在課堂上所獲得的民間文學知識,增強對民間文學的實際感受力,掌握采錄和寫定民間文學的基本技能,為今后從事民間文學工作奠定較好基礎。
四、結束語
在田野調查過程中,研究者往往要到各個地區去,發現在文本研究中發現不了的原汁原味的地域文化或事象,這是對我們優秀的民間文化遺產的搶救和保護來說,是很有效的方法。沒有了這些珍貴的資料,我們的研究大概也就會步履維艱了。很多無名的山間野地都隱藏著我們在文獻中無法發現的文化資料,民間的文化遠比文本中的豐富。另外,在研究過程中,隨著時代的發展,學者所引入的先進的科學方法更是保存和記錄這些珍貴財富的重要手段,如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影視拍攝技術、錄音錄像技術。
田野調查是人類學學科研究假設——檢驗——新的假設這樣一個復雜的周期過程中的關鍵環節,對于理論研究和發展有著重要的價值。它的作用不僅在于檢驗、否定、糾正已有的假設,完善整個理論體系,還在于能使研究者在實地調查中通過實踐和理論的相互作用對所研究的問題提出新的假設和新的視角,使得研究更深入更豐富地發展下去。
參考文獻:
[1]陳金文.田野調查對于民間文學課堂教學的意義[J].社會科學,2014,(9).[2]余園.田野調查對人類學研究的價值與意義[J].大連民族學院學報,2005,(7).
[3]周大鳴.人類學田野調查的意義與教學實踐[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2011,(28).
[4]孟亮,何帆,康祝婷.田野調查對民族教育研究的意義[J].文化與探索,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