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魯迅的《阿Q正傳》在精神層面上具有深刻的社會影響。它針砭時弊,人物形象鮮明,語言幽默詼諧,飽含大量文化信息,是魯迅揭露國民性,啟蒙群眾的吶喊。本文從賴斯的語言外因素分析《阿Q正傳》的英譯本,探討文學翻譯過程中需要考慮的外部因素。
【關鍵詞】:《阿Q正傳》;文學翻譯;語言外因素
1. 引言
《阿Q正傳》是魯迅的代表作之一,塑造了阿Q這樣一個受舊社會壓迫而精神被扭曲變形的人物形象,向人們展現了辛亥革命前后一個畸形的中國社會和一群畸形的中國人的真面貌,在精神層面上具有深刻的社會影響。
本文選取威廉.萊爾(Lyell)的譯本片段,分析他的翻譯特色:具有典型的美國口語特色,完整地傳達了大量的文化信息。
2. 文學翻譯
文學翻譯是藝術,是再創造,它不只是再現原文內容,還應再現原作的文學價值和藝術魅力,體現深層文化蘊含。文學翻譯需要盡可能實現內容和形式的統一,還要表現出不同語言和文化的沖突、碰撞。因此譯者應起到橋梁作用,把作者和讀者聯系起來,使讀者能夠了解、欣賞原作品。
文學翻譯的存在有很大的意義。一方面,它呈現出了外國文學這片新天地,拓寬了民族文學的視域,有利于民族文學的再創造。例如文學翻譯對我們漢語的發展產生了很大影響,許多外來詞如潘多拉的盒子,阿基里斯的腳后根等,已成為漢語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它起到了積極的宣傳作用。如馬君武、蘇曼殊等人翻譯的歌德、拜倫和雪萊的詩歌在反清和民族民主革命中起了積極的作用。
3. 《阿Q正傳》英譯本分析
3.1 譯文受意識形態的影響
意識形態這一概念最早產生于18世紀末,它不僅包括政治的觀念形態而且對翻譯的操控力是強烈而持久的。勒菲維爾(2004)認為翻譯創作了原文、原作者、原文的文學及文化形象,并認為翻譯是一種文化改寫,也是一種文化操縱。“改寫”和“操縱”的觀點揭示了譯入語文化對于文學翻譯的制約和利用的文化性質。
在《阿Q正傳》中,魯迅對阿Q這個人物,寄予了豐富而又復雜的價值判斷,全文隱形地包含了大量的評價和態度,很多地方需要讀者自己去闡釋和補充,這給譯者留下了操縱和改寫的空間。
例1.“你怎么動手動腳… …”尼姑滿臉通紅的說,一面趕快走。
“What’s gotten into you? Get your filthy paws off me!” Her face flushing scarlet, the nun hurried onward.
當社會最底層的弱者小尼姑受到來自阿Q的調戲時,她那一句無助而又無奈的反問句“你怎么動手動腳”,在萊爾的筆下變成了聲色俱厲的祈使句“拿走你那骯臟的爪子”。“手、腳”被降格為爪子,同時添加filthy表明態度,一種擲地有聲的正氣躍然紙上。萊爾的變動使原文中軟弱無助的尼姑搖身一變成了譯文中大義凜然的形象,東方女性的隱忍被改寫成了具有獨立之意志、自由之精神的西方女性特質。這種人物形象的改寫是譯者對目的語文化意識形態的一種靠攏和迎合,體現出從東方意識形態到西方意識形態的跨越。
3.2 譯文受情感內涵的影響
德國學者凱瑟林娜·賴斯提出,在對譯文進行評判時,還必須考慮對譯本形成具有制約作用的語言外因素。語言外因素對翻譯批評起決定作用,包括情感內涵,接受者因素等。
人物的情感會影響到詞匯、風格等的選擇,當句子中涉及到幽默、嘲諷、諷刺等思想感情時往往會用到情感內涵這個因素,此時譯者要站在作品中人物的立場上,或是沉浸于作者描寫的內容中,把自己當成作者筆下的那個人,去感受其經歷和周遭環境,這樣才能更好地理解原作者想要表達的感情。
例2.“咳,好看。殺革命黨。唉,好看好看,……”阿Q搖搖頭,將唾沫飛在正對面的趙司晨的臉上。
“Wow! Is that ever something to see! Killing the revolutionaries—yup, that’s a real sight!” He shook his head with such appreciative enthusiasm that spittle flew from his mouth and landed on the face of Zhao Sichen,seated directly opposite him.
譯文中畫線部分是譯者做出的增譯,從局部看屬于正面評價,但由于全文字里行間的諷刺口吻,一旦放在全文的大背景下,卻演變成負面評價,正面和負面評價發生了戲劇化的突變。阿Q對殺人的場面的講述,譯文在原文的動作描寫“搖頭”后,添加的“appreciative enthusiasm”體現了阿Q對殺人場面“津津樂道”的快感,更反映出了對阿Q的劣根性的譏諷。
3.3 譯文受接受者因素的影響
賴斯的接受者因素要求譯者注意原文中可能出現的一些習慣表達、諺語、典故、隱喻等等,在碰到這些情況時,要考慮受眾群體對源語文化背景的認知,因為翻譯它不僅僅是語言之間的轉換,更重要的是文化之間的轉換。
例3.“這斷子絕孫的阿Q!”遠遠地聽見小尼姑的帶哭的聲音。
“May you never have a son, Ah Q!” He heard the sound of the nun's sobbing voice in the distance. (Lyell)
小尼姑因受到阿Q的調戲氣急敗壞地詛咒阿Q“斷子絕孫”,理解這一惡毒的詛咒,須對中國的孝文化有一定的理解。中國傳統上重視生兒子、傳承香火,以便日后老有所終,由此衍生出具有中國特色的倫理文化,故有“不孝有三無后為大”之說。對于這一概念,萊爾采用了直譯的方法,但是,對于不熟知中國文化的英語讀者而言,沒有兒子并非是一件恐怖可怕的事情。因此這里宜加入文化注釋,以便目的讀者理解此處的實際含義。
4. 結語
在翻譯《阿Q正傳》這部諷刺小說時,譯者需要還原原文豐富的情感,原文詼諧背后作者真實的意圖。因此,譯者需要考慮到影響譯文的多重外部原因,在原作讀者和原作再現者的雙重身份中保持高度敏感。
本文用賴斯在《翻譯批評》一書中提出的語言外因素分析《阿Q正傳》的英譯本,探討了文學翻譯過程中需要考慮的外在因素:意識形態、情感內涵、接受者因素。翻譯的最高境界是“真、善、美”,應做到無過無不及,因此,譯者需要兼具很深的翻譯功底與文化知識底蘊,協調好外在因素的影響,用譯作傳達原作的思想、感情和美。
參考文獻:
[1] Lu Xun. Diary of a Madman and Other Stories[M]. Lyell W A, Trans.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0.
[2] Reiss Katharina. Translation Criticism: the Potential and Limitation[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4.
[3] 陳福康. 中國譯學理論史稿[M],修訂版. 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0.
[4] 魯迅.《阿Q正傳》漢英對照[M],楊憲益,戴乃迭譯.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