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二胡曲《江河水》是一首悲劇性的曲子,主要體現在文學與民俗題材的悲劇性。在具體的演奏中,通過對此手段的多重運用,在聯系其悲劇的情感基調與悲劇情景,更加凸顯《江河水》的悲劇魅力。為演奏好二胡曲《江河水》做好理論上、情感上、技巧上的分析。
【關鍵詞】:二胡;《江河水》;悲劇
上世紀60年代初,湖北藝術學院青年教師黃海懷將具有濃郁悲情特色的東北地方雙管獨奏曲《江河水》移植為二胡獨奏曲。70年代后期,青年二胡演奏家姜建華將此曲帶至美國,在世界著名指揮家小澤征爾的指揮下,配以波上頓交響樂團的協奏,成功地演奏了二胡協奏曲《江河水》,使此曲具有了一定的國際影響,而著名二胡演奏家閔慧芬演奏的(《江河水》,也曾使得小澤征爾聽后當場伏案痛哭,感慨《江河水》拉出了人間的悲哀與憤激之情具國際意義。在這里,筆者將從悲劇情感、悲劇情景與悲刷表現手段等方向來進行剖析探討,挖掘其悲劇魅力。
一、情感的悲劇性
《江河水))的情感具有強烈的悲劇性,這突出表現在題材的悲劇色彩、旋律運用的民俗場合與行腔的哭腔韻味上。
(一)題材的悲劇色彩
《江河水》樂曲具有某種敘事意味,其題材源于久遠而悲慘的民間傳說: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對新婚恩愛夫妻,沒有過上幾天幸福日子,丈夫就被官府抓去服勞役,遭受百般虐待后慘死在異鄉。妻子企盼苦等數年之后驚聞噩耗,于是來到送別丈夫的江邊,對著滔滔的江水傾訴自己的凄愴悲怨之情,追思往日的夫妻恩愛之意,抒發強烈的憤然不平之氣,號啕痛哭、呼天搶地、悲慟欲絕、血淚成河!最后痛極念絕而投水殉夫。
(二)旋律運用的悲劇民俗場合
《江河水》源于東北遼南鼓吹樂笙管曲同名曲牌,15世紀時已在民間廣為流傳。最初源于當地的《小寡婦上墳》,后稱《取江水兒》,是民間辦喪事、“出殯”時,死者子女到江邊灌滿水瓶用于入葬,在“取江水”時鼓樂吹奏的哀樂。其旋律哀怨凄側,撼人心弦。上世紀60年代,王石路等人將其改編成雙管獨奏曲后根據諧音及寓意改名為《江河水》。由此可見,《江河水》作為民間樂曲,本身就是運用于悲劇民俗場合,是頗具悲劇性的。
(三)行腔的哭腔韻味
“哭腔”原來是指戲曲演唱中表示哭泣的行腔,在《江河水》旋律中貫穿始終。從旋律上看,一是以較少音符舒緩回旋級進下行,形成不甘沉寂又無可奈何的矛盾情狀,二是高潮音符或大跳上行,或密集節奏漸強上行,或爆發性且富有棱角的大跳進行的處理。比如引子所具有的嘆息般的下降音調使人產生的哀傷、失望與無可奈何的情感體驗是十分明顯的;而((江河水》在全曲的最高潮使人所產生的心理體驗,則是強烈的不滿、悲憤抗爭之聲與凜然不屈之氣。
從音色上講,低沉、暗淡、虛空,弱處極弱、強處極強。比如第二段由第一段激越悲切的d角讕式(37弦)轉入暗淡傷感的d商調式(26弦),形成調件色彩的對比,若有所思、似夢如癡、茫然無奈、淡然追憶,突出了虛空、木然的感覺。仿佛風停了、云住了、江水也似乎流不動了,在江邊通祭丈夫亡魂的婦女的眼淚也好像流干了。
二、“意象”與“形象”的交融
《江河水》從旋律的走向來看,它是悲情性的;從題材上來講,它敘述了一個凄涼哀婉的故事;然而從本質上講,它又象征著人的悲劇命運如同滔滔的江水長流不絕。
《江河水》之水凝聚了有形、無盡、悲愁、難平的悲劇意象,江邊尋夫哭泣的婦女形象是通過音響色彩的暗示(如第二段旋律呼應對比式的淡淡起伏暗示女子情感的木然與呆滯)、音響運動狀態的象征(如引子旋律線的回旋式下行象征女子的無奈與失望),以及音響造型的比興(如三個段落明顯的層次感比興女子悲情的逐層遞進)而塑造出來的凄涼悲戚的藝術形象。而((江河水》的情感又總是徘徊于對過去的沉思同憶與現實的凄涼悲慘之間,并令人心生憤爭之情與不平之氣。“意象”、“形象”與“情感”的渾然交織,再依據標題的提示、悲劇性的民間傳說以及用于特定喪葬民俗活動的界定,故其悲愁深沉、痛苦哀怨、滔滔不盡、憂憤堆止;流水之聲如抑郁愁苦之歌,悲恨之恩似綢繆起伏之調的悲劇音樂情景便歷歷如在目前。
三、對比手段的運用
藝術作品往往運用對比手段突出事物的矛盾、揭示事物的本質、增強事物的反差,從而使藝術鑒賞者產生強烈的情感沖擊,得到某種啟迪與感悟。《(江河水))之所以曲調激昂悲憤、如泣如訴,凄愴哀怨、感染力極強,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善于運用強烈的對比。
(一)調式對比
調式是音樂的表現手段之一,不同的調式由于音程結構不同,會造成音響色彩的差異,從而營造出不同的情緒效果。《江河水》是單旋律三段體曲式結構,第三段是第一段的變化再現。第一、三段總體上激越悲切的d角調式(37弦)與第二段暗淡傷感的d商調式(26弦),形成調性色彩的鮮明對比,豐富加深了樂曲的悲劇魅力。
(二)音色對比
《江河水》有著明顯凄楚哀怨的悲愁音色,具有令人痛徹肺腑的凄美感染力。引子有無奈無望的嘆息音色;第二段旋律以相對較窄音區(10度)舒緩級進下行,音色是平直麻木暗淡的;而第一、三段音區相對較寬(13度),旋律如山巒起伏似的回旋下行,形成波浪形的昂揚沖擊力,在變奏雨現一段時大幅度加快了速度與力度,所以音色顯得更加激憤沉重張揚。加之兩次重復樂句具有明顯色彩差異的對比運弓與揉弦不揉弦的指法處理,以及旋律中多處民間壓弦和平直按音的交替行進,形成音色的鮮明對比,其無奈痛苦哭訴、麻水壓抑沉思、激憤抗爭市討的女子悲情有明顯的層次遞進,給聽眾所造成的心靈震顫也就異常強烈。
(三)運弓對比
主要表現在力度、速度方面。比如引子是較為自由的散板節奏,有強勁音頭爆發出現后突弱平穩延續、弱接漸強、強接漸弱、深呼吸后強起、強起滿弓平穩延續、漸弱漸遠至無聲等諸多變化,強弱對比非常強烈。
而運弓的大幅度力度與速度對比在第二段、第二段上十分突出。第二段表現的是茫然呆滯、虛空追憶的情感,因而耍用似斷非連的最弱音量來漏奏,速度舒繼而無力;但第三段從d商調式(26弦)轉到d角調式(37弦)變奏再現第一段時,曲調激越、惝緒高亢,故應竭盡全力大刀闊斧地較快運弓,與第一部分形成鮮明的對比,使音響產生爆發性效果;第三段晟后一個樂句為聽眾留下了如“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一樣悠長無盡的連綿意境,所以應意味深長地緩緩奏出漸慢、漸弱的幽長結束音。
結語
總而言之,二胡曲《江河水》的悲劇魅力主要在于情感的悲劇性,也就是題材的悲劇性,奠定了整個演奏曲風、聽眾感受的情感基調。其次,從文學故事的本體論思考,形象與意象的交融更加突出了二胡曲的演奏的悲劇意境。再次,對于二胡曲本身而言,在情感悲劇的基礎之上,再添加演奏技巧加以配合,對比手法的多重運用,更加凸顯了《江河水》的悲劇與悲情魅力。要演奏好這首樂曲,我有一個最好的體會,就是把音樂的形象化。這首樂曲不但有傳說故事,而且從每個段落看,都有比較具體的描寫,現實性強,不同于多數樂曲,比較抽象。由演奏者或聽者在很寬的范圍內去聯想,得出的感受差別很大。要像一個演員進入角色,努力使自己身臨環境之中,帶著感情,用琴聲來塑造特定的意境和藝術造型。除最基本的演奏技巧外,還要注意運用氣息,使樂曲既連綿不斷,又抑揚頓挫,還要配合形體動作,既有益于演奏,又有利于觀眾的理解。
參考文獻:
[1]閔惠芬:《名曲欣賞與癀奏》,解放軍文藝出版社1984年版。
[2]王次熠:《音樂美學》,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