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現在的藝術領域當中,張力的運用十分普遍,在繪畫中構圖需要有張力,雕塑中有肌肉線條需要張力、建筑當中也需要張力,甚至在文學領域中張力依舊存在。這些事物顯現的張力都在沖擊著人們的視覺,通過欣賞者對于藝術作品的理解去感受其中的張力程度,在靜止中體會運動。張力理論是魯道夫·阿恩海姆在《藝術與視知覺》書中用了一個章節的部分來闡釋張力的含義和所表現的內容,從“運動”背景下討論“張力”。本文就在繪畫中,以阿恩海姆的觀點為基礎,,闡釋“張力”是如何給人帶來的具體運動的感受。
【關鍵詞】:阿恩海;張力;比例;傾斜
一、對于阿恩海姆的“張力”理論的理解
無論在生活中還是課本中,對于張力的含義理解有各種各樣的,首先,人們最熟悉張力的解釋是來自于物理意義上的,張力就是物體受到拉力作用時,存在于其內部而垂直于兩鄰部分接觸面上的相互牽引力。這里所談的與藝術相關的張力就是與物理力學中的張力和拉力是不同的。阿恩海姆所理解的“張力”是繪畫中的有一種促使靜止的畫面中給人帶來運動的視覺的一種力。阿恩海姆稱藝術中的這種“張力”為“不動之動”。這種不動之動是藝術品的重要性質。阿恩海姆認為運動感有兩種形式:一種是通常所指的某一物體的位置的移動。第二種,是從不存在物體運動的地方觀察到的運動,這也是張力。這種張力是美術形式中的一種極為重要的性質。阿恩海姆認為這種動感來自“具有傾向性的張力”的形式。
關于“張力”內容的解讀,阿恩海姆在《藝術與視知覺》中用一章的內容零散的解釋張力的產生和影響。具有傾向性的張力,是讓人在畫面中感受到運動的感覺,而怎樣才能伴有動覺感受呢,阿恩海姆認為張力是視知覺首先經驗到的,動覺不是張力知覺的不可缺少因素,而是一種輔助性的加強因素,或是一種共鳴因素,他不是在任何時候出現,而只是在某些特殊場合出現。究其本質,第一、這種張力的存在狀態類似于一種“伽瑪運動”。阿恩海姆解釋說,伽瑪運動“就是當一個物體突然出現和突然消失時我們所觀察到的一種運動。當我們在夜間觀看一盞突然閃亮的交通信號燈時,它的光芒看上去似乎是從中心向四面八方擴展著;而當它突然熄滅時,光線看上去又似乎是向中心部分收縮著。阿恩海姆通過類似的實驗證明,這樣一種運動往往會隨著物體本身的形狀和空間定向的變化而有所不同。它的運動方向基本上與物體本身的構造骨架的主軸方向相一致,用紐曼的話來說,他們是沿著力的作用路線運動的。這種運動大體上是從一個圖形的中心位置發出來的。”我們可以從中看出張力的存在形式,是從中心向四周發出的輻射線,一般是沿著幾何體的主軸方向朝外擴張。第二、在正圓形、正方形、正多邊形上,以中心為基點的主軸線向四周均勻擴散,由于互相對抗的力量均等,其張力被互相抵消而達到平衡狀態。所以,這種幾何形實際上處在一種靜止狀態。而在橢圓形或長方形中,這種互相作用的平衡狀態被打破,較長的主軸線上就會出現具有傾向性的張力。因此也可以這樣理解,張力產生的方向總是同較長的主軸線的趨向性一致。另外,在其它具有傾向性的多邊形如梯形、三角形中,張力總是指向較短、較尖的一邊;張力的方向同幾何形狀的趨向性聯系密切。第三、箭狀體的指向可以產生趨向性張力的運動。對于箭狀體形成張力的理解是寬泛的。例如,梯形可以看作是近似的箭狀體;如果物象沿著透視線向滅點集中,則可以產生指向滅點的張力;當一條斜線打破平衡之后也會形成一種趨向性,張力的方向就指向所傾斜的方向,哥特式建筑典型的尖頂直指青天,強化了高聳入云、引向天國的意境,這就是趨向性張力產生的魅力。
二、阿恩海姆“張力”理論在繪畫中中的運用
(一)比例與張力
在藝術作品當中,“運動性”首先取決于比例。比例的不同影響著圖像中的圖行的運用。沃爾夫林在《文藝復興風格與巴洛克風格》一書中說道,緩和性和運動性是巴洛克風格的兩個原則,因此,當藝術風格從文藝復興發展到巴洛克風格時,建筑藝術中所喜愛的形狀就從圓形變形為橢圓形,正方形變為長方形,改變了它們原有的比例,創造出具有運動性的張力。圓形和正方形,所有的力向四周均勻的發散,所以這些力相互抵消了,因此就變為靜止的、不運動的,然而橢圓和長方形就不同,他們有一條較長的軸線,已經有了某種傾向性的張力,使整個圖都有了方向性。阿恩海姆還引用16世紀拉瑪的評論,按照亞里士多德和其他哲學家們的看法,火焰的形狀是所有形狀中最活躍的形狀,因為火焰的形狀最有利于產生運動感,火焰的頂端是一個錐體,這個錐體看似要把空氣劈開,向上伸展到一個更加合適的地方。[1]這也就是通常所說的三角形的構圖,會使圖畫中的事物一直向上沖的運動感。
在拉斐爾的《基督顯靈》中就有運用三角形的構圖形式。在圖畫中,基督和另外兩個圣靈之間構成了一個三角形的樣式,基督位于中間,在三角形的頂端,有種上升的運動感;基督的雙手向上舉起,指向天空,手肘和他的頭部又構成了一個三角形加強了他中心的上升感,下部分的眾多人物中,在幾乎相對的位置有兩個人的胳膊抬起指向基督,這和基督也形成了一個三角形。畫面的整體有多個三角形組合而成的,而且都為以基督為頂尖的三角形,突出基督的中心地位外,圖像的強烈張力促使基督有一種穩定的上升的運動感在我們面前,給我們帶來視覺上的沖擊。諸如此類的畫作還有塞尚的《大浴女》、劉曉東的《燒荒》等等。
(二)傾斜與張力
要想使某種樣式包含著具有傾斜的張力的最有效和最基礎的手段就是使它的定向傾斜,這與之前提到的伽瑪運動中的張力產生的有所不同,在伽瑪運動中的幾何圖形中具有傾向性的張力都是張力在幾何線形圖形中存在的普遍性規律。而偏離正常位置的張力,就是由傾斜造成的構圖的動感。傾斜被人的眼睛自覺地知覺為從垂直和水平等基本空間定向上地偏離,這種偏離會在一種正常位置和一種偏離了基本空間定向地位置之間,造成一種緊張力。這使偏離正常位置上的事物看上去似乎想要回到原有的正常的靜止的位置狀態,它看上去或是被那個與基本空間定向一致的構架所吸引,或是被排斥,亦或是干脆脫離了它。在繪畫中對于掌握了繪制傾斜定向的技巧的人,就等于掌握了區別靜止和運動的技巧,就會運用到創作藝術作品中。要想使一個二度的藝術品和一個三度的藝術品有所區別,就必須使用傾斜。阿恩海姆在《藝術與視知覺》中說道,傾斜是否產生運動效果,最主要的是要看物體偏離那個較為穩定的空間定向的程度,他舉了荷蘭風景畫中的風車,如果他的手臂呈垂直定向的,看上去就像靜止的;如果是沿對角線相互對稱的姿勢,則使欣賞者僅僅能感受到的是輕微的動感;如果兩只手臂處于不對稱和非常不平衡的狀態時,就會產生偏離正常位置的張力,就會產生極為強烈的運動感。又討論了繪畫中的運動效果和實際運動姿勢是無關的,繪畫中馬的四蹄向外部伸展,就像席里柯所繪的《埃普松高原上的賽馬會》中所看到的那種奔馬姿態,這種媽的奔跑的姿勢在現實中是不對的,但是在繪畫中卻只有將馬腿分離到最大限度時,才能將激烈的物理運動轉成繪畫的運動力即具有傾向性運動的張力。簡而言之,就是傾斜偏離正常位置越大,動感就越強,張力就越大。
繪畫作品由于張力的凸現,會進一步增強作品藝術的視覺沖擊力和視覺感染力。阿恩海姆對張力理論的闡釋,再現了人們欣賞繪畫、雕塑等藝術作品時的心理體驗過程,使欣賞者能夠能完善的理解藝術作品 。
注釋:
[1]伊麗莎白·吉爾莫·霍爾特《文學作品中的藝術史片段》第261頁,1947年
參考文獻:
[1].(美)魯道夫·阿恩海姆 藝術與視知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1998.3
[2].王文:《試論繪畫的張力結構》,遼寧:遼寧師范大學,2007
[3].王秋睿:《談現代油畫中的藝術張力》,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