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世紀70年代,隨著科技的發展以及攝影技術的進步,大量的攝影作品進入到了人民大眾的生活中,而通過高科技和攝影技術的發展,也極大的提高了攝影的數量和速度,在此期間西方世界第攝影體現出了前所未有的重視。
【關鍵詞】:攝影;傳統;手工印相
導論:
攝影術1938年問世,此后100多年時間里,攝影術的發展與人類文明的發展息息相關。1990年開始,數字化影像開始逐漸代替原有傳統攝影技術成為當下攝影的熱門,而數字影像和Photoshop已然成為媒體文化產業炙手可熱的工具之一。在這個時代背景下,依然有很多國內外知名的藝術家們不愿意放棄手工影像藝術,即使已經熟練地掌握數字影像,他們依舊更加迷戀這種古老繁復又極難掌控的技術。依據圖像顯示、影像銳度及色彩效果而言,數字影像技術所得到的照片品質已經遠遠超越傳統的銀鹽影像;又好比現今市場上的一般數碼單反相機都可以與傳統頂級120膠片相機相媲美。那么,傳統工藝還有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嗎?我在學習手工印相的過程中,找到了答案。
一、手工印相技術的興衰
手工印相技術可以說是攝影學的基礎,在歸屬關系上來做分析,它應該屬于傳統攝影后期技術的衍生門類,1938年攝影術問世,在過后的50年中,手工印相技術被熱門發現和掌握,并且走向鼎盛時期,在此期間,這種手工藝術在全歐洲盛行,而對于當時在全歐洲的繁榮程度可以從手工印相其中的一種技法得以體現——“蛋白法技藝”。“蛋白法技藝”中有過這樣歷史記載:1880年之間,在德國Dresden的一家公司,每年有超過600萬個雞蛋被用于蛋白法感光紙涂層的制作中,數據顯示蛋白印相法在它作為商業化生產50多年中的總生產量,只有彩色相紙超過了這個數量,而結合當時背景來看,這是驚人的,由此我們可以設想,當時對于手工印相所追捧的程度是何其大的。
當時間進入到20世紀,具有更好的穩定性的高度銀鹽工藝出現,伴隨著的就是傳統工藝印相技術逐漸被代替。
二、手工印相的特殊性
早期手工照片是作坊性質,具有很強的手工性和實驗性,制作照片的人也不固定,可能是某個化學工程師,或是材料學的教授,或是一名具有物理常識的工人,甚至有可能是一名牙科醫生,這種情況表明了一下兩點,第一,掌握手工印相工藝技術需要學習許多相關的學科,比如需要光學、化學、材料學知識,并與手工技術相結合;第二,制作這種工藝照片的人員,不僅僅是藝術家,而且可能是來自于各個領域的人,只要具備一定的專業條件都可以嘗試做出工藝手工的圖像。由于其工藝手段的多樣性和操作性,使這類的攝影作品完全實現了藝術品與手工藝品很好的結合在一起。
相對于早期的手工印相作品,今天的手工印相更具手工化。同時要說到,早期時候,工廠只生產原料提供給制作人作為原材料,而現在,已經沒有任何工廠會專門為某一個手工個印相工藝而生產某種特定的原材料,一切基本都是靠個人本身完成。比方說現在要制作一張印相照片,需要到化工廠去采購所需要的藥物及容器,通過自己的化學知識、特定配方去配制所需要的藥劑:感光劑、顯影液、定影液等等,不用放大機,底片與相紙接觸,進行曝光完成印制,這才算是完成了這張照片。按照配方與工藝顯影到定影,從底片制作到每道工序的溫度、濕度以及時間把控,都需要由嚴格步驟和豐富經驗完成,一絲疏忽都會前功盡棄,但與此同時,制作者又可以隨意調控改變其中環節,以尋找新的樣式,才可以得到一張近乎完美的作品,這或許唯一性的最直接體驗。
三、手工印相的門類衍生工藝
傳統的印相工藝包括很多種技法,形式不同,效果也有明顯差異,但其中的原理并不復雜,按照感光劑性質,可將其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感光劑有明顯的顏色屬性,即這一類的感光劑自身具有顯色性,通過感光后再顯影定影來固定影像,這一類代表如銀鹽工藝、鉑、鈀工藝等;第二類是重鉻酸鉀、銨類感光劑,此類感光劑原理是依靠固化有色的粘合劑來制造影像,代表有明膠法、奶酪法等等,這一類由于會用到其他的染色顏料,因此也是早期制作彩色照片的方法。在第二類感光劑的基礎上衍生出了另一種工藝技法,這種方法與第二種原理基本類似,都屬于重鉻酸鹽類,運用重鉻酸鹽和粘合劑硬化后形成有厚度的凹凸板,再進行印制照片,這種工藝與現在膠板印刷原理相似,代表為感光樹脂凹板工藝、銅凹板印相工藝等。
四、手工印相的發展
上面提到過在攝影術被發明后的50年里,手工印相逐漸盛行,而那些種類繁多的工藝類型,也是在這個時間段被當時的藝術創作者們廣泛使用。通過科學試驗,科學研究人員和藝術家們利用不同的化學、光學手法來制作他們“心儀”的作品。需要說明的是,有些成像的工藝方法是在20世紀后半葉進行改變和嘗試才得以完善的,如范·戴克工藝、碳轉印工藝、奶酪色素工藝等都有新的改良和發現。要知道這時期的手工印相已經是衰落時期,并沒有被很多藝術家們所關注。
五、學習手工印相所引出的其他因素
手工印相可以根據攝影師的要求自行選擇可變的因素,如紙張的種類或其他介質。紙張分為上漿紙和非上漿紙,從紙張的特質上又可以分為水彩紙、素描紙、報紙、宣紙等,有些工藝甚至可以印在布或者木板上,具體情況也是由工藝的本質屬性決定如顏色單一、且對比度較高的工藝,可用一些較薄較脆的細紋紙張。根據顯影配方與具體操作要求,會有特定的選擇方案,但其可操控性并不會由此減弱,因為照片的制作基準仍是由藝術家本人決定,為了得到某種特效,藝術家本人也會嘗試非常規的手段。
影響因素還有很多,膠片的厚度和密度、溫度控制以及室內潮濕程度和水的PH值,都會成為影響因素。制作手工印相作品也可以培養藝術家的記錄能力和分析能力,從而豐富自己的創作經驗。
六、如何看待手工印相工藝
據資料顯示,在西方國家傳統的古典手工印相工藝已經成熟,而早期的手工印相技術在攝影術還沒有萬川的傳入中國時,就被第一代攝影工業作品代替了,1970年代,手工印相再次盛行,美國很多高校將這些傳統的工藝作為藝術攝影課程之一,而此時國內正經歷文革,幾乎與西方世界斷絕了文化交流。
20世紀70年代,隨著科技的發展以及攝影技術的進步,大量的攝影作品進入到人民大眾的生活中,而通過高科技和攝影技術的發展,也極大的提高了攝影的數量和速度,在此期間西方世界第攝影體現出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其中也涌現出許多學者和研究人員以及藝術家如羅蘭·巴特、本雅明等等,這個龐大的群體開始重新思考攝影呈現方式,他們中有些人認為,高速的復制照片是一種缺乏思考的表現,對攝影缺乏思考,無疑是一種怠慢,他們主張表現手法與呈現出的照片要經得起推敲,這種推敲就是源于藝術家本人的思考和投入,藝術家們需要投入精力去審視自己的作品,從而提升作品本身的高度,而攝影作品的產生需要經過時間以及藝術家所追求的藝術理念共同塑造,因此在這種背景下,一批攝影藝術家重新的找回傳統的手工技法,制作這種嚴格、精準、細膩的手工照片,雖然這種技法難度系數很高,但會很好的表現出特殊的藝術效果。
結語:
雖然手工印相是復制照片時代的反叛者,但實現藝術中的特殊性與差異性或許正是現代藝術所需要的,極大的可變性和唯一性或許是對藝術審美的一個新標準,這種“原始”的魅力,正在被更多的人所熟知。
參考文獻:
[1]克里斯多佛·詹姆士《攝影圖片制作工藝教程》(上海人民出版社)
[2]于翔《濕版火棉膠》(中國攝影出版社)
[3]鐘建明、山姆·王(美)等《經典手工影像》(浙江攝影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