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術考古屬于考古學的分支或者是交叉學科,美術考古資料也是美術史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復原歷史的原始材料。它與我所學的國畫人物的發展也有著密切關系,對于中國畫的研究也是極其重要的,由于有了考古資料的支撐,我們可以詳盡的看到中國人物畫的發展脈絡,它的起源,它的興盛。其中中國原始人物畫乃是整個中國人物畫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也是源遠流長的中國人物畫史的一個開端。美術考古學對中國原始人物畫的研究不但要分析它的藝術發展水平、時代風格特點,而且還要以此為基礎,探討出現這種水平的社會條件,分析形成這種風格特點的社會原因,研究當時社會所賦予這種美術的內在意義,考察這種造型藝術對社會產生的各種影響。考古與藝術創作是密不可分的。
【關鍵詞】:美術考古;人物畫;原始人物畫;帛畫;敦煌壁畫
正文:
考古學屬于人文科學的領域,在中國歷史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世界其他國家多從屬于人類學,也有劃歸藝術史的。考古學研究的對象是實物。主要是物質的遺存,或者說是遺物與遺跡。而這些遺存應該是古代人類的活動遺留下來的。考古學的研究集中在對過去的研究上,包括過去文化所遺留下來的各種資料。所以它的研究對象是屬于一定時間以前的古代。
考古學和古代美術史,往往有共同的資料。古代美術史的許多研究對象,從舊石器時代的洞穴壁畫、巖畫到各個時代的繪畫、雕刻、造像、各種工藝品及神殿、寺廟和石窟寺等等,都屬遺跡和遺物。考古學按照研究對象的不同,美術考古學又成為一門獨立學科,同時也是一門交叉學科,與考古學、美術學、歷史學和美學等學科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但又與這些學科有著較為嚴格的區別。
中國原始人物畫乃是整個中國人物畫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也是源遠流長的中國人物畫史的一個開端。美術考古學對中國原始人物畫的研究不同與美術史。美術史研究古代文物藝術,追求的是了解他們的藝術發展水平,而美術學考古研究古代文物藝術不但要分析它的藝術發展水平、時代風格特點,而且還要以此為基礎,探討出現這種水平的社會條件,分析形成這種風格特點的社會原因,研究當時社會所賦予這種美術的內在意義,考察這種造型藝術對社會產生的各種影響。考古發現所提供的的原始人物畫材料及其開端的確定這是考察人物畫的基礎工作。因為只有充分的掌握了由考古發現所提供的有關原始人物畫的基本材料,才能對其它問題如原始人物畫的存在方式、創作動機、文化觀念等特點,進一步展開深入研究。
據目前所能了解和掌握到的的考古資料來看,原始人物畫分布在我國東南西北中各個地區,其中以巖畫人物的數量最為豐富。其中有一大部分巖畫顯然屬于原始社會的產物,縱跨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兩個時期,距今有40000~4000年之久。
原始陶器上也有一些人物圖像資料。據考古發現,原始陶器主要集中在黃河流域和長江中下游流域兩大地區。從陶器的文化形態來看,有仰韶文化陶器、馬家窯文化陶器、大汶口文化陶器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出土于青海大通上孫家寨的舞蹈紋盆。陶盆用細泥紅陶制成上面繪有舞蹈圖,舞蹈圖每組均為五人,舞者手拉著手,面均朝向右前方,步調一致,似踩著節拍在翩翩起舞。每一組中最外側兩人的外側手臂均畫出兩根線條,好像是為了表現臂膀在不斷頻繁地擺動的樣子。舞蹈者形象以單色平涂手法繪成,造型簡練明快。
自原始社會結束,中國進入了文明時代,中國人物畫也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從夏王朝到兩漢時期為止,文藝事業得到了空前的發展,人物畫也毫不遜色,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人物畫確立的一個重要標志,就是戰國和兩漢時期帛畫作品的產生。在確定了媒介與形式之后,以毛筆為表現手段,以線為主要造型語言,構成了人物畫審美創造的基本范式。長沙戰國楚墓中出土過兩件著名的帛畫,同時也是重要的美術考古資料。其中《龍鳳人物圖》描繪一女子站立于星月形物體上身著長袍,兩掌想和,拂袖而上。另一幅出土于長沙子彈庫1號戰國墓中的《人物御龍圖》,平涂設色,該畫中一男子御龍而行,龍呈其舟,其下有魚,尾端有鶴,該男子高冠長袍,手扶佩劍,頂有傘蓋。畫面中線條運用較前幅已有很大進步,技法成熟,行筆流暢,線條富有彈性。以濃淡和粗細相結合,線條剛柔曲折,基本上都已滿足工筆人物畫的要求,對工具性能的掌握與運用,也都達到相當水平。這一時期的中國繪畫已不同于西方繪畫藝術,或者說中國繪畫藝術與西方繪畫藝術在審美形態上的差異和分野,正是在這一時期人物畫的逐步確立過程中顯現出來,并進一步擴展開來的。
魏晉南北朝出現的壁畫人物,線刻人物也對人物畫的發展起到了一個巨大的推動作用。美術考古所關注和研究的對象主要是田野考古中發掘的古代建筑遺跡中的壁畫,主要包括殿堂壁畫,寺觀壁畫和石窟壁畫。從參證意義上來講,墓室壁畫與石窟壁畫同樣重要,但從審美形態和藝術價值上講,石窟壁畫可能要高于墓室壁畫。這一時期的石窟壁畫乃是壁畫人物的經典樣式。石窟壁畫中最重要的有新疆克孜爾千佛洞石窟壁畫,敦煌莫高窟壁畫,甘肅麥積山壁畫以及炳靈寺石窟壁畫等。敦煌壁畫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共有石窟552個,有歷代壁畫五萬多平方米,是我國乃至世界壁畫最多的石窟群,內容非常豐富。其所繪的壁畫的自北朝、隋、唐至宋元。跨越了中國古代的繪畫發展的大部分歷史。壁畫多為白粉鋪底,以遒勁瀟灑的線描和明快的賦色進行繪制,感情強烈外露、動態明顯夸張的人物造型。敦煌壁畫中有神靈形象和俗人形象之分.這兩類形象都來源于現實生活但又各具不同性質。
結語:
美術考古必須借助美術知識,離不開美術史的支持,美術考古學為美術史提供證據支持,證實美術史資料的價值性。美術考古資料是美術史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復原歷史的原始材料。為美術史構建了框架體系。對于中國畫的研究也是極其重要的,由于有了考古資料的支撐,我們可以詳盡的看到中國人物畫的發展脈絡,它的起源,它的興盛。在當下的人物畫創作中,可以通過考古學溯其根源,從傳統的人物畫中去尋找靈感與方法。所以說考古與藝術創作是密不可分的。
參考文獻:
[1]《美術考古100問》——四川美術出版社出版
[2]《美術考古與美術史》——朱亮亮 王韌 著,上海大學出版社出版
[3]《中國畫藝術專史人物卷》——樊波 著,江西美術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