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回顧日本的文化發展歷史上,存在不斷受外來文化沖擊的和影響,大量吸收國外文化,從模仿照搬,到結合自身文明傳統、社會結構進行了深化和貫通的模式,日本的設計也是基于這種模式發展起來。在今天日本設計中我們所見的“陰翳之美”完成了“現代性”的轉變,即迥然于日本傳統審美文化表達的美感,形成與我們現狀生活形態相呼應的形式。
【關鍵詞】:傳統審美文化;名族性;現代性;陰翳之美
一、前言
日本設計大師安藤忠雄指出:“傳承傳統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根據傳統的外在形式來繼承;另一種是根據傳統的精神來繼承。”日本設計從對西方設計理念的全盤接受,到回溯民族文化,文化和審美滲透到現代設計的形式之中,與時俱進,有了新的光輝,完成了對傳統精神的繼承與發揚。
二、陰翳之美的形成原因
作家谷崎潤一郎在隨筆《陰翳禮贊》中從日本居室、衣飾、器物乃至食物等方面談及陰翳美。并把陰翳美的本質概括為光和影、明與暗相互作用之下產生的和諧關系。指出在日本傳統文化審美觀中,有一種陰翳傾向,認為昏暗的、朦朧的、微暗的物體才是美的。學者普遍認為,陰翳美這一美學意識的形成與日本的自然氣候特征、日本風土的特殊性、以及與這些相關的歷史和文化形成的國民性有著密切的關系。
黑格爾在《歷史哲學》中所指出的“地方的自然類型和生長在這地上的人民的類型和性格有密切的關系。”葉渭渠在《日本人的基本性格和審美意識》中指出 “日本人充分吸收了自然環境 ”。
葉渭渠指出:“人類美意識的本源來自于自然美和色彩美以及對這種美的感受。也就是說自然是美意識的源泉。”、日本人正是充分吸收了這種自然環境和氣候中的養分形成了一種溫和的性格。在這樣環境下產生的相應審美標準,以事物最自然的狀態為美。同時“日本處于震帶,地質結構不穩定,地震、海嘯、火山噴發等自然災害頻發。產生了生死無常、福禍未卜的人生觀。”在閉塞、獨立、缺乏與外界交流的小島。獨特的自然風土環境造就了日本人最初的審美意識孕育了大和民族的審美情趣。人們欣賞美好,對消失、敗落的事物深感憐惜。
這樣一種環境和民族性格導致了陰翳美學的存在的合理性,日本人的祖先生活的在黑暗的居室里,因其安于環境,對陰翳不會感到不滿而是清醒地認識到其中的無奈、聽其自然,反過來沉潛其中努力去發現陰翳獨特的美。
三、“陰翳之美”從傳統到“現代性”
陰翳之美既是一種審美觀也是一種文化觀,是由上文談到的日本人獨特的民族性格決定的。在分析了陰翳之美是一種民族性的審美文化,可以明確的是這種傳統美學和日本人當時生活環境是契合。這樣一種美學的意識,必然隨著歷史而發展變化。
結合葉渭渠的《日本文化史》邱紫華在《東方美學史》對谷崎潤一郎提到的“陰翳美”進行了回溯與考察。在對日本文化的學術研究中,普遍認為能劇、《源氏物語》是日本幽玄之美的代表。作家谷崎潤一郎深受《源氏物語》影響,并于1941完成《源氏物語》從古日語到現代日語翻譯第一次翻譯。可以明確谷崎潤一郎筆下的“陰翳”其實質歸起源于日本平安宮廷貴族的審美情趣——幽玄。這種審美趣味作為一種傳統審美文化,滲透到日本物質文化中,形成了在日本傳統的藝術形式中追求余情、余韻的象征性表達。
這種美學觀點在日本現代的設計中也有著廣泛的體現。佐藤晃一的作品中緊密結合色彩、形體與光三者的關系,不遵守西方古典的光線照射法,用他特有的柔邊手法打造出影影綽綽的氛圍,正如谷崎潤一郎所描述的傳統的審美情感,折射的光線、模糊暗影的,陰翳之美盡顯其中。安藤忠雄認為,“現代建筑創造了一個過分透明的世界——個泛光的世界,排斥其它,消除黑暗。這種光暈般擴散的光的世界,就像絕對的黑暗一樣,意味著空間的死亡。”(圖2)其在建筑創造出區別于西方的氛圍,除了其結構、造型很大程度是因為運用光線的手法和初衷中有著“陰翳”的意識。
以上我們所見的設計都有“陰翳之美”的一種“現代性”轉變,即迥然于日本傳統審美文化表達的美感形成與我們現狀生活形態相呼應的形式。受現當代的科學、哲學、技術手段影響,傳統審美文化融入、轉化成了包涵民族性格和情感,富有現代審美情趣的“現代性”視覺語言。
以上我們所見的設計都有“陰翳之美”的一種“現代性”轉變,即迥然于日本傳統審美文化表達的美感形成與我們現狀生活形態相呼應的形式。受現當代的科學、哲學、技術手段影響,傳統審美文化融入、轉化成了包涵民族性格和情感,富有現代審美情趣的“現代性”視覺語言。
四、總結—傳統審美文化再生之道
從對外國盲目學到消化與反思,到以龜侖雄策為代表的第一代設計師提出的設計范本。在社會思潮的反思下,設計者更加意識到不能盲目“入歐”,日本的傳統文化還是要發揚,日本的民族之魂不能丟棄。自此日本設計界開始探討西方設計的方法與日本傳統審美文化的結合。出現了以田中一光、杉浦康平、永井一正、橫尾忠澤為代表的知名設計師。這批設計師廣泛與包豪斯為代表的西方設計進行交流,并將日本傳統文化提煉轉化為視覺符號。
在日本現代的設計之中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陰翳之美”這種傳統的審美。一如日本設計中所展現的“侘寂之美”、“幽玄之美”、“物哀之美”。其實際意義的溯源是少數學者的工作,但其代表的民族性審美已經被日本現代設計師思辨、提煉推上了國際的舞臺上。以留白、極簡、肌理、質感為表現手法,以理念突破了物質自身的重量,凝結了創作者的審美體驗和民族情感。現代日本設計者以“意象”“氛圍”帶著文化的質感,對傳統視覺語言與傳統哲學對應關系的思辨。
日本設計作品體現出來的民族性和現代性兼具的審美特點背后,是東西方文化百年交鋒后,擺脫了對西方設計的模仿的道路。是當代設計師在工作的時候,以自己的語境去提出解決的方案,思考本國設計如何對現代社會產生意義。這一條融合、創新、再生本國傳統審美文化的道路,對我國的設計發展有著重要啟示。
參考文獻:
[1]谷崎潤一郎著.葉渭渠主編.孟慶樞譯:陰翳禮贊. [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2] 歐新菊.郭麗:民族設計審美內涵的文化特征及表達. [J].包裝工程,2009(10).
[3]葉渭渠 .唐月梅著:物哀與幽玄——日本人的美意識. [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
[4] 張曼華.吳衛:田中一光的能劇海報藝術特征探析. [J].湖南工業大學報,2010-4(15).
[5]王受之著.世界平面設計史.[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