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少數民族音樂文化以傳承和創新為核心推動力,在這條承前啟后、源遠流長的音樂文化之河中,沉積了少數民族歷史發展進程中的美好民族記憶,為了更好地傳播我國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增進各民族之間的音樂文化交流,要全方位、多角度地審視少數民族傳統音樂文化,并將其與現代音樂文化相銜接和融合,更好地實現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和創新。
【關鍵詞】: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傳承;創新
對于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保護與創新,一直以來是人們關注的熱點和焦點,為了充分挖掘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內涵和底蘊,要實現對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多方位審視,使之與現代音樂文化相銜接和融合,實現對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求真”、“求變”的傳承和創新。
一、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傳承與創新的“求真”與“求變”的統一
少數民族音樂文化是少數民族自身發展歷史進程中的文化積淀,內蘊極其豐厚的理性精神和意旨,它以其獨特的音樂文化符號使人們領悟到生活的價值和意義,使人們的精神到達了無差異的精神層面,逐漸形成少數民族豐富的精神家園和體系,成為少數民族不斷發展的內源性驅動力。對于少數民族傳統音樂文化的“求真”是源于對原生態藝術的堅守,表現出對傳統、對祖先的一種尊重。
同時,在多元文化相互滲透和融合的背景下,少數民族音樂文化也要以“求變”為發展趨勢和前提,要吸納不同類型的文化以補充自身的文化養料,與其他文化進行相互整合和優化,以更好地彰顯少數民族傳統音樂文化的活力,更好地形成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張力。如:譚盾就以影像的現實藝術表現手法再現了對“女書”的傳承,結合女書傳人吟唱的歌謠旋律,以先鋒的創作模式和西方現代作曲技法,創作出交響音詩《女書》,就充分展示出對少數民族傳統音樂文化的“求變”,采用西洋的樂器呈現出恢弘、如詩的中國文化故事意境,為少數民族傳統音樂文化的創新“求變”開創了新的思路。
二、少數民族傳統音樂文化傳承與創新的瓶頸分析
1、少數民族傳統音樂文化受眾、傳承人銳減
少數民族傳統音樂文化是少數民族歷史發展進程中的體悟和精神,對于少數民族的生活狀態有極為重大的影響。然而,在當前改革開放的時代背景下,許多少數民族青年為了獲得更為優質的生活質量,大多外出打出,逐漸疏遠了少時生長的土地,遠離了少數民族傳統音樂文化的氛圍和環境,這就使原本依靠口傳心授的少數民族傳統音樂文化逐漸喪失了傳承人,無法實現對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和創新。同時,在多元音樂文化滲透和碰撞的時代之下,年青一代大多熱衷于流行音樂,而對少數民族傳統音樂文化藝術喪失了興趣,使少數民族傳統音樂文化逐漸失去受眾,呈現出極其衰落的凋零景象。如:瑤族的傳統節日“趕鳥節”對歌音樂文化活動就顯現出受眾不斷減少、傳承人出現“斷層”的問題。瑤族的“隆中山歌”傳統音樂文化藝術也因民間藝人的逝去而消失于人們的視野之中,現代人們也難以看到少數民族鄉間即興而發的“斗歌”場景,感受不到那獨特的一唱三嘆的傳統少數民族歌謠韻味。
2、少數民族傳統音樂文化逐漸喪失傳承的載體
少數民族傳統音樂文化依賴于少數民族語言、少數民族文字等獨特的載體,然而在當前文化教育大融合的背景下,許多少數民族人民也學習普通話,而在年月的流逝之下逐漸喪失了本民族的語言和文字表達方式,這就使少數民族傳統音樂文化逐漸喪失了傳承的載體,在缺失少數民族語言和文字的前提下,使少數民族傳統音樂文化逐漸變得空洞而遙遠,不再為人們所熟悉和了解。例如:在四川茂縣的牟托羌寨之中,年青一代的羌族人大多無法聽懂羌族語言,也不會講羌族語言,這就使少數民族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陷于瓶頸。
3、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受到資金限制
在對少數民族音樂文化進行傳承和創新的過程中,還受到資金短缺的限制和約束,它成為了制約少數民族傳統音樂文化傳承發展的瓶頸,由于少數民族地處相對偏遠,與經濟發達區域的差距較大,受到經濟發展條件的限制,難以實現對少數民族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投入,也缺乏足夠的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管理經費和人員,難以聚集少數民族傳統音樂文化專家對其進行深入的搜集、整理和研究,致使古老的少數民族傳統音樂文化如煙消云散般消失得無影無蹤,成為被人們遺忘的久遠歷史。
三、積極探索少數民族傳統音樂文化傳承與創新的路徑
1、以文化關懷為理念,實現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求真”
在充分認識到當前少數民族傳統音樂文化陷入窘境的狀態前提下,要以文化關懷為理念,關懷、挖掘和重視少數民族長期生活形成的獨特文化音樂藝術形態,要將其作為少數民族文化的獨特象征和意象而加以保護和傳承,深入認識和解讀少數民族傳統音樂文化的內在價值和歷史文化底蘊,使之保存于少數民族的文化生態系統之內,實現對少數民族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充分體悟“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的音樂藝術文化理念,使少數民族傳統音樂文化體系與社會系統有機鏈接和整合,充分體現出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求真”特質,較好地保持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原生態性。
要成立少數民族傳統音樂文化傳承與保護的相關組織機構,深入到少數民族村寨,搜集、挖掘和整理少數民族傳統音樂文化藝術內容和表現形式,使之煥發出全新的生機和活力,共同鍛造少數民族傳統音樂文化的靈魂,彰顯少數民族傳統音樂文化的價值和意念。如:“云南源生坊民族文化發展中心”就立足于云南農村,開展優秀音樂文化藝術的搶救和傳承工作,以云南村寨為傳承場域,對外宣傳云南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并以舞臺展現的形式推廣少數民族民間音樂歌舞文化,如:結合數字影像和民間藝人現場舞臺演出的“云南鄉音”;融合鄉村生活勞動和民族音樂歌舞的“佤山古歌”;《尼蘇彝古歌》、《綠春彝古歌》、《大理巍山彝古歌》等系列,向社會呈現出多民族支系、集成式的原生態民族音樂文化。
2、實現傳統與現代音樂文化的融合與創新
在多元文化不斷融合和滲透的趨勢下,少數民族傳統音樂文化要以“求新”、“求變”為出路,要結合現代人生活節奏較快、壓力較大的特點,以少數民族傳統音樂文化獨特的原生態特質給城市吹送清新的風,以少數民族傳統音樂文化淳樸的風格帶給人們無盡的遐想,如:《青藏高原》等具有獨特民族風味的音樂文化使人們享受到原生態的民族唱法和表演,更好地開拓少數民族傳統音樂文化的空間。又如:譚盾創作的多媒體音樂作品《地圖》、《女書》,就采用拼貼和再創作的技術和手法,使少數民族傳統音樂文化綻放出新的光彩,他將深厚的民族文化情懷根植于心,使西洋音樂與中國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充分融合,深邃地闡釋出“東方與西方”的相遇。
3、加快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的推廣力度
要加快對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的推廣,可以通過開設專門培養少數民族傳統音樂文化專業、培育少數民族傳統音樂文化傳承人等方式,向外推介中國少數民族傳統音樂文化,較好地提升人們對少數民族傳統音樂文化的自覺性。
綜上所述,要在多元文化融合的新時代不斷發展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充分彰顯出少數民族傳統音樂文化的理性精神和音樂活力,實現對少數民族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和創新,開拓少數民族傳統音樂文化的空間。
參考文獻:
[1]搭建民族音樂新的信息平臺——民族音樂(表演)傳承與創新資源庫項目概況[J]. 單紅龍. 藝境(山西藝術職業學院學報). 2015(02)
[2]民族音樂的傳承與創新[J]. 編輯部. 藝境(山西藝術職業學院學報). 2015(02)
[3]淺析民族音樂中的文化價值[J]. 徐治. 黃河之聲. 2016(15)
[4]淺談民族音樂現代價值[J]. 謝丹. 教育現代化. 2017(21)
[5]裕固族民歌的藝術特點及傳承保護[J]. 趙靜. 天水師范學院學報. 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