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技術 任何沒類的發展離不開技術的支持,否則是空中樓閣。大寫意花鳥畫的發展是技術和藝術的共同發展和共同推動的結果。沒有技術的支持與實踐,其他的只是一個理想。大寫意花鳥畫的創作并非單純的梅蘭竹菊,也并非干濕濃淡。它是有目的有思想有道理的主觀呈現。從工筆和寫意的分化,到勾花點葉再到直接點寫,每一步都是幾代藝術家共同努力探索的結果,無不是體現了幾個或一個時代的審美習慣的演變。技近乎于道。
二、有法理 大寫意花鳥畫發展至今天,已經形成非常完整的審美體系,筆墨問題已是老生常談。南齊謝赫六法的出現,成了印證一畫的優劣標準。中國大寫意花鳥畫成熟于明代的陳淳徐渭,但在之前便有了萌芽,大寫意花鳥畫的成熟代表了一種繪畫情趣審美的成熟。這是一種偉大的發展,之前,除了南宋梁楷的《潑墨仙人》和同時代的法常所作《老松八哥圖》有此雛形。陳淳徐渭的出現使中國大寫意花鳥畫的直接性,抒情性,得到了展示。大寫意花鳥畫重視意趣的抒發,一反之前工筆病院體畫的艷麗和嚴謹,此時“逸筆草草”才得以在大寫意花鳥畫的展示出來。從“皇家富貴徐家野逸”大寫意花鳥畫的成熟,也是一種思想的解放,一種審美的解放。古代文人畫的出現也體現了藝術的階級性。一直到明朝唐伯虎等,做了很多探索,陳淳徐渭的出現,把中國大寫意花鳥畫演化至成熟從而推向頂峰。在山水,人物,花鳥三門具有完備體系的藝術題材中,花鳥畫成熟最晚。而大寫意花鳥畫的出現,直接影響了后面的八大山人,揚州八怪,再到海派齊哌,以至于像現在。今天當我們進行大寫意花鳥畫創作的同時,不外乎筆墨,情感,點,線,面格調,趣味等……。文人畫家和歷代大寫意花鳥畫的畫家的存在推動了大寫意花鳥畫的形成和發展,自從寫意畫的出現,時代就對藝術家從事大寫意花鳥畫創作提高了要求,而書法的地位也在創作中提高到很高位置。“書畫同源”的理念得以很好的延續。可以說,書法也是大寫意花鳥畫一幅完整作品的必須部分,“詩書畫印”絕對的成了一幅大寫意花鳥畫的標配。蘇東坡云“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三、有文化修養。大寫意花鳥畫的出現,使文人畫家畫得更自由,更抒情,更直接。同時也對藝術家提高了要求,文人不一定是畫家,但要求一個出色的大寫意花鳥畫家應該有文人的修養。也極度的貶低了炫技的畫匠。使藝術家和畫匠有了區別。按常理來說,文化修養高,人品好,則畫品高,故取法更高。如《易經》云“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取法乎中僅得其下”。《孫子兵法》云:“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求其下,必敗。”“法”是什么?它是一種理念,一種審美特點,一種民族文化的體現方式,“法”更是一種思維,一種精神情懷。清.魏源云“技可進乎道,藝可通乎神”。以上哲學觀點具有辯證性。
四、有時代精神 如石濤《大滌子題畫詩跋.跋畫》筆墨當隨時代,“筆墨”,其實就是指傳統,但任何事物都是變化發展的,不能一層不變,每個時代的審美特點都具有強烈的時代性,如旗袍之于牛仔,在中國傳統的大寫意花鳥畫審美中,精神不變,靈魂不變,它的根不變。如徐渭的水墨到吳昌碩齊白石的紅花綠葉,如毛筆的使用到指畫的出現,如八大山人的呆鳥,齊白石的蝦……。時代在變,審美隨之而變,如宋畫的氣勢,原畫的韻味,明清的復古思想再到近現代中西融合。每一個從事大寫意花鳥畫的畫者都當肩負時代的重任,從往事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誠然任何創新都不是無根之水,總可以追朔其源流,古代畫鷹如宋畫里的鷹到林良呂紀到八大山人再到齊白石,技術和表現方法雖有差異,但精神一脈相承。
五、有個人面貌 中國大寫意花鳥畫的需求決定了藝術家應該在藝術上有自己的獨特面貌和個人風格。拒絕千篇一律,食他人殘羹。但風格非一日之功,它是藝術家的藝術才華和文化修養的綜合體現,也是藝術家個人藝術主張的主觀呈現。風格是經過長期實踐而呈現出來的,不能刻意,不能做作。否則它就變成了虛假而嘩眾取寵的花樣。如徐渭的蕭索,八大的孤寂,吳昌碩的風骨,齊白石的天真爛漫。千年以降,藝術的變化是審美的變化,并非單純的題材物象。藝術家必須保持自己的自然天性,而非人為的現實改變。發自內心的純粹的自然美更能打動人。在現實實踐中,人為的自然總是過于雕琢,如老子《道德經》云“大象無形,大音希聲”的“大巧不工”的天然境界。作為一個大寫意畫家,除了形式上的自我還必須得有繪畫語言的自我。這種自我是大寫意花鳥畫的獨特性,新穎性。但藝術風格并不是單純的排他性,它具有傳承的要素,只是畫者用新的語言去描述相同或者不同的東西,去概括,去呈現。所以,大寫意花鳥畫的發展可以說是繪畫語言的發展和審美需求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