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藝”字有著豐富的內(nèi)涵,藝術史的發(fā)展又有獨特的意義和價值。中國山水畫有著悠久的歷史,除了留下了許多珍貴的畫作之外,許多藝術家從繪畫實踐中總結(jié)出包括繪畫技巧、作品賞析、師承源流等內(nèi)容的山水畫藝術理論。這些理論從開始的只言片語發(fā)展演變成為文獻著作,它的發(fā)展脈絡和特點是藝術史發(fā)展的反映,是我們有效的學習和研究中國山水藝術史變遷的前提。
【關鍵詞】:藝;中國山水畫論
一.中國古代藝術變遷
藝術是上層建筑方面,包括音樂、美術、戲劇等方面,能使人心靈感到愉悅,有豐富的意義。
中國古代“藝”字最早見于“六藝”,即:禮、樂、射、御、書、數(shù)。“六藝”中的藝是指一種技巧,比如說射箭。駕車等,而不是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藝術。
經(jīng)過了一定歷史時期的演變,“藝”逐漸由技而道。比如西漢的楊雄:“言,心聲也;書,心畫也。”;西晉的陸機力推繪畫,講到:“丹青之興,比《雅》、《頌》之述作,美大業(yè)之馨香。”認為美術和《雅》、《頌》一樣重要。到了這個時期,藝逐漸擺脫特指技巧的禁錮,轉(zhuǎn)而成為了“道”的內(nèi)涵的一種表達方式。
到了近代,“美術”這個詞匯通過留日學生傳入中國。王國維是“美術”用語引進的開拓者,劉師培是“美術”用語的定位者,魯迅是“美術”用語的全面推行者,尤其是魯迅在1913年《擬播布美術意見書》中所陳述的美術一詞基本與現(xiàn)在的美術同義。
二.中國山水畫藝術理論發(fā)展
中國山水畫歷史悠久,并且有豐富的精神內(nèi)涵。我國人物發(fā)展最早,因為人物畫社會功能顯著,但山水卻是在道家思想的浸潤下才發(fā)展壯大的。
我國的山水畫興于魏晉南北朝,這一時期的山水畫論開始發(fā)展。東晉的顧愷之就著有《畫云臺山記》,南朝劉宋時期的宗炳和王微開辟了表現(xiàn)自然美的山水畫理論的新領域。宗炳的《畫山水序》是一部重要的山水畫理論,它其中提出的:“澄懷味像”、“以形媚道”、“暢神”的山水畫功能論都有很大影響,
到了唐代,美術理論開始有分門別類和系統(tǒng)的分化,這一時期的美術理論比之前更加細致,最著名的有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朱景玄的《唐朝名畫錄》、山水方面有(傳)王維的《山水訣》與《山水論》。在山水方面,尤其是水墨方面,張璪講:“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山水畫自魏晉發(fā)跡以來,到唐代開始迅速發(fā)展,尤其是張璪的一句話,巧妙的指出了畫家應如何處理主觀情感與客觀事物之間的關系,畫家既要從客觀世界中汲取素材,又要在創(chuàng)作中融入自己的想法、情感,合理安排素材,做到“中得心源”。
五代著名的山水理論出自荊浩的《筆法記》,荊浩是唐朝末,五代初人,但我們多把他作為五代人來介紹。筆法記可以說詳細的歸納了山水畫的繪畫技巧。他在這本書中提出了:“六要”、“四勢”、“二病”。《筆法記》可以說是一部專業(yè)的山水畫書籍,“六要”是荊浩自己總結(jié)出來的六條標準,來衡量山水畫的創(chuàng)作,雖和謝赫的“六法”不同,但它顯然是借鑒了“六法”,只是謝赫把它運用到了山水畫理論上,進行了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展。
到了宋代,青綠山水已不再盛行,“水墨”山水取得大家青睞,形成了北方山水畫派和南方山水畫派。北方畫派雄壯渾厚,以“荊浩、關宏、李成、范寬”為代表,南方畫派溫潤,以“董源、居然”為代表。而“米家山水”可以說是“董巨”山水的分支。郭若虛《圖畫見聞志》中,專門設立了一個章節(jié)來評述《論三家山水》。除了郭若虛,郭熙的《林泉高致》是“繼宗炳、王微、荊浩之后論山水畫非常有價值的著作”。其中“三遠法”、觀察自然的方法是十分有創(chuàng)新價值的。郭熙提出高遠、深遠、平遠,使畫家能夠自由的控制廣闊的空間,并且把人觀察自然時的幾種基本角度都概括了進去,具有民族特色。他還提出“真山水之川谷,遠望之以取其勢,近看之以取其質(zhì)。”建議要遠近結(jié)合的觀察自然,獲得山水的“勢”和“質(zhì)”。同時郭熙總結(jié)出“四時之景不同”生動的描述了不同時節(jié)物象的變化,寄情于景。
到了元代,文人畫盛行,人物畫的地位逐漸衰落,描繪自然美的山水畫和花鳥畫興盛起來。宋代已有文人畫及其理論出現(xiàn),元代繼承并發(fā)展了宋代文人畫理念,但元代并沒有系統(tǒng)的山水畫史的出現(xiàn),只有一些關于文人山水畫的“只言片語”,但這些句子影響很大。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趙孟頫的作畫貴有“古意”與書畫用筆同法論、錢選的“士氣”說、倪瓚的“逸筆”與“逸氣”說。
明代時期文人畫與非文人畫的矛盾變得愈加明顯,在明初,由于恢復了宮廷畫院,南宋的繪畫又成為了學習的對象,戴進、吳偉等畫家名噪一時,稱為“浙派”。明代的繪畫理論承襲了元代繪畫的發(fā)展道路,雖也有眾多畫論出現(xiàn),但是有獨特見解的不多,影響較大的有:論師造化與師古人的《華山圖序》。畫論中全文的核心是“吾師心,心師目,目師華山。”他意識到生活是藝術的源泉,并且在師造化的前提下,他辯證的批判了古法,根據(jù)自身的需要靈活地運用古法;李開先的《畫品》則主要是為“浙派”辯護,他推置戴進、吳偉,不欣賞文人畫;董其昌的《畫禪室隨筆》提出了“南北宗論”以禪宗分南北宗的方法,把山水畫也分為南北兩派,他認為王維是南宗之祖(文人畫),李思訓是北宗之祖(非文人畫);黃公望的《寫山水訣》提出“作畫大要,去邪、甜、俗、賴四個字。”
清代的山水畫大致有三股力量:移民派、自我派、仿古派,這三派也是根據(jù)畫家自身的面貌和主張而分的。清代畫論有代表性的是:王原祁為代表的“擬古”思想;惲格的“攝情”說;石濤和金農(nóng)、鄭板橋等重創(chuàng)造的藝術觀,其中石濤、鄭板橋的理論直至今日還是真知灼見,不失其生命力。石濤的《苦瓜和尚畫語錄》以“立一畫之法”作為貫穿全書十八章的中心思想,自成體系,書中充滿了革新創(chuàng)造的精神。
三.山水畫藝術史的意義
中國山水畫論體現(xiàn)了古人對山水畫的研究,并致力于把研究成果以畫論的形式記載流傳,體現(xiàn)出了古人的探究精神。這些畫論不僅很好的記載了山水畫的發(fā)展史,讓我們能夠更加清晰和深入的了解山水畫的發(fā)展,而且畫論中關于山水畫技法的部分更是我們學習的內(nèi)容,通過前人的總結(jié),我們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更能有深刻的體會。
理論與實踐同等重要,有時在學習繪畫的過程中我們會把精力更多的運用到手上,但是到了一定階段之后我們會發(fā)現(xiàn),如果有理論作為指導,進步會很大。所以我們今后一定要重視理論的學習,“以史為鑒”使自己得到全面的提升。
參考文獻:
[1]李澤厚.美的歷程[M].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4年.
[2]陳傳席.中國山水畫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