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湖南花鼓戲近來受到了“冷遇”,雖然貴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但仍然不能擺脫時代和音樂多元化的腳步帶給花鼓戲的沖擊,這種沖擊也可以理解為傳統與現代音樂的對話,但沒有好壞之分,只有呈現的內容之別,同時花鼓戲幾百種的曲目不光呈現了豐富的社會百態同時也呈現了音樂的語言,從這個角度上說,如何繼承,如何發揚光大,這都需要年青人去對接,而高校音樂教學是一個很好的平臺,把地方曲藝通過高校的平臺傳播,這是所有人都希望看到的。
【關鍵詞】:地方曲藝;高校音樂教學;湖南花鼓戲
湖南花鼓戲源于清朝中葉,興于清末民初,是一種頗具地方特色的湘中名曲。湖南花鼓戲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其傳承的問題一直圍繞著所有關注花鼓戲的人們,筆者提出地方曲藝文化傳承與高校音樂教學對接是基于這樣的思考。
一、高校音樂教學的大同小異,方向感缺失
高校音樂教學目前來說主要是呈現出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第一,過度追求名人明星效應,以學校出了幾個選秀選手為榮,這嚴重的背離了音樂教學的另外一項功能就是普及和傳承自己的音樂形式和內容;第二,高校的培養的音樂人才大多數人都不會再專門從事音樂工作而是更多的把它當做了一種愛好,從這個角度來說,那就是一種音樂的普及了。第三,音樂教學以西洋樂為主,冷遇了中國自己的音樂,而像地方曲藝更是沒有什么地位了?,F在高校的音樂教學基本上是以西洋樂的教學為主,培養的是現代的音樂人,學生也樂衷于去吸收和學習更多的西洋音樂,這就導致地方曲藝的生存空間更為狹小,這是非常遺憾的事,除了出身名門的民歌望族,像湖南花鼓戲這種地方曲藝很難進入大學的音樂課中,那么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曲藝應該有地方的高校去完成部分的傳承功能,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正好迎合了目前高校的教學內容的大同小異,同時也可以把地方曲藝這種戲曲的音樂形式和表現力得到更好的發展,從而進一步的奠定了地方高校對于地方曲藝的方向性和參與性,使高校的音樂特色教育呈現出更多的可能性。
二、湖南花鼓戲急需另攀高枝,花成與高校的對接
高校是培養人才的地方,而湖南花鼓作為湖南地區重要的地方曲藝表現形式,面臨著一些困難,第一是人才的饋乏,從事花鼓戲表演的人從過去的幾萬到現在的幾百,而都是中老年者居多;第二是曲目的失傳,從目前花鼓戲的內容來看,花鼓戲的失傳還表現為失真,就是花鼓戲的舞臺表現有失傳統的精彩,被學藝不精者表現的不倫不類。第三是花鼓戲與任何其它的曲藝一樣都需要發展都需要好的土壤,這就是前面說到的,去高校這塊土壤是最為合適的了,只有在高校才有時間和空間去做傳承的事情,避免過度商業化。
而同時高校也需要像花鼓戲這樣的地方曲藝來填補內心的空白,現代音樂的發展,特別是現代人對于音樂的喜好開始出現了更多的分化,音樂越來越追求小眾的表現,那么在這樣一種狀況下我們如何能夠更好的去把握小眾音樂的價值和特色呢?這就需要我們的高校吸收和引入更多的地方曲藝等有代表性的音樂形式來補充到現代音樂中,補充到音樂教學中去,只要更多的音樂形式的呈現學生才能在不同的音樂之間吸收到有價值的音樂元素從而為自己的音樂創作鋪平道路。
三、高校音樂教學與地方曲藝可以在哪些方面對接呢
從高校音樂教學與地方曲藝對接來看,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對接:第一是音樂編曲教學,讓學生把花鼓戲的音樂中融入現代音樂,讓他們去嘗試這種不同;第二是音樂的表現,通過不同的或者多種的西洋樂器來為花鼓戲伴湊從而提供更多的可能性。第三高校需要復合性的人才,這種復合性的人才也是國家戰略的一部分,我們在提出民族的傳統的時候,我們需要有更多的年青人去發揚這樣的傳統和民族的,特別是像湖南花鼓戲這種曲藝是代表了中國封建文化向半殖民地文化再自由民主的新中國,它經歷了跨越,經歷了歷史的風雨,它更需要我們去挖掘它、發現它,從而更好的善待它。第四,高校的音樂教學發展需要地方曲藝的營養,這一點可以從二點來說,首先地方曲藝的學術研究的音樂價值和史學價值;二是曲藝的未來在哪里,這不能靠民間藝人去實現,這個使命就在高校。所以基于以上的對接,我們基本上可以明確一點,地方曲藝與高校的對接是必然的。
四、高校音樂教學與地方曲藝對接的策略
高校音樂教學與地方曲藝對接的策略主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第一,成立試驗班,讓更多具有音樂基礎的大二學生進入到試驗班進行學習;第二,成立高校地方曲藝的研究中心,通過學習實踐和理論的研究更進一步的加深對于這個專業的認識;第三在條件成熟的情況下,成立地方曲藝專業,讓更多的年青人從事地方曲藝的傳承工作并且對于這部分學生要給予一定的獎勵和支持,讓他在更多的舞臺上去表現地方曲藝的魅力和價值。而最為重要的一點就是高校要建立地方曲藝的人才庫,讓更多的人具備地方曲藝的傳承能力,并提供像西方音樂一樣的考級制度為地方曲藝服務。
結束語:高校是培養現代音樂人才的地方,這是毫無疑問的但高校不是培養地方曲藝人才的地方,這也是大家都知道的,而這就是我國高校音樂教學的方向感缺失,音樂不能靠音樂家的采風和發現,而是要依靠高校的傳播和傳承,這是必然,所有西方的音樂高等學府,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做著挖掘和傳承并非是創新,而我們為了創新而創新,走在了一條不歸路,這是非常遺憾的事,所以我們需要從地方曲藝上找突破口,把地方曲藝完整的引進來,成為高校音樂教學的一部分,同時作為地方高校有義務去傳承地方的曲藝并為之培養適合的人才,所以地方高校與地方曲藝在這塊土壤上對接很有意義。
參考文獻:
[1]趙輝.湘楚文化背景研究[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
[2]譚立琴.湖南地花鼓的文化價值分析[J].婁底師專學報,20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