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 彝族在我國有長的歷史。 彝族這個名字的確立是在新中國成立后定名的,彝族這個民族他有自己的語言文字、生活習慣、歷法等。個性鮮明的彝族人民常在歌唱時伴隨著舞蹈,因此具有豐富多彩的文化特色,如彝族人喝酒的習俗,人們都是席地而坐,圍成一圈大家依次按照順序飲用。彝族人民都是比較好客的,勸酒都是做到真誠相待,歌舞相伴。酒是彝族人在交際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每一個來到彝族地區的人都會感受到彝族地區沒有”泡茶敬客之禮 只有倒酒敬客之俗”.就是在這樣的生活環境里,彝族人民才創作了《敬酒歌》把彝族人民的熱情和幸福一直延續下去。
一、《敬酒歌》的創作背景
彝族人民愛酒 熱情好客等,在彝族人民的歷史長河中都有展現 ,正因為彝族人民的愛酒 好酒 。同時在彝族人民的日常生活 、婚喪、 節慶里都用到酒。《敬酒歌》就是在彝族人民的這些日常生活中慢慢演變出來,都是彝族人民即興創作的,彝族人民通過口頭傳唱 ,把生活、節慶、對客人的熱情都包含在酒里和歌聲里,經過音樂工作者的改編就出現了《敬酒歌》。因此《敬酒歌》就成為彝族人民傳遍整個彝族區的代表之一。
《敬酒歌》 里有這樣一句詞是 :彝語“你木呷節勒 紙節波果達”漢語“彝家有傳統 待客先用酒”從這幾句詞中就能看粗彝族人民的豪爽,在彝族部落里酒是彝族人民認為的最好待客之道。通過彝族歌手阿果的淳樸演唱而被廣為流傳。
二、彝族民歌《敬酒歌》的演唱形式與發聲技巧
彝族民歌作為一種“原生態”歌曲類型,他的傳統演唱與練唱的方法與專業音樂學院的練唱方法有著很大的不同,彝族民歌沒有專門的練聲曲目,演唱的時候不需要先開嗓子,她是通過日常生活中的民歌直接練習演唱來開嗓。
(一)彝族民歌《敬酒歌》演唱形式
齊唱和對唱是《敬酒歌》演唱主要形式,,然而齊唱和對唱是彝族民歌初級演唱的一種形式,選擇的難度不是很大,會唱的人多,這樣的演唱方式大家都喜歡,也都愿意唱,更具有吸引力。彝族民歌的對唱和齊唱的形式都相同,對唱顯得更有情趣,也更體現生活中的樂趣,也利于個體演唱者的技巧和獨特魅力的發揮,然而情歌對唱的場合,演唱的人就要唱的更加委婉深情,在勞動對唱時跟應該鏗鏘有力,悲愴的時候演唱的應該低沉,每到節假日的時候就應該歡快活躍。
(二)《敬酒歌》的發聲技巧
彝族人民對大量的民族歌曲進行演唱,提高了自己的演唱水平,彝族人民運用齊唱對唱等方式來對自己的民歌進行改編調整,使得歌曲的難度加大,同時也使得歌曲更具有活力,彝族民歌在演唱時講求的是自然發聲,《敬酒歌》就是通過男女對唱,用自己不經過雕琢的音色來演繹,在歌唱發聲的過程中彝族人民更容易的找到發聲、共鳴、呼氣、胸部、腰部等自然狀態下的變化,這樣的狀態將歌聲的音準、節拍、節奏都表現到位,在加上彝族民歌大多是在野外練唱比較隨意,大部分都是有感而發,因此彝族民眾對音樂的音高位置是有很好的敏感度,由此可見彝族民歌《敬酒歌》在演唱時能做到層層疊進,層次分明,演唱的人所發出的聲音高亢美麗。
彝族民歌還同樣注重咬字吐字,歌詞發音要求準確,歌唱的腔體與語言聲調要相互吻合,才能出現圓潤動聽的歌聲,在《敬酒歌》的咬字上面,有三絕:字清為一絕、腔春為二絕、板正為三絕,在《敬酒歌》中清晰的咬字吐字在演唱中是放在首要位置,他具有直接表達的功能,還需要歌手即興編排,要有著優美生動的語言,把音樂和語言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同時咬字與吐字是演唱《敬酒歌》的重要環節,因此彝族民歌的演唱技巧在民歌史中算是一個獨特的存在。
(三)發聲練習中的語言特點
彝族歌曲在演唱和發聲的時候都是演唱自己本民族的語言,在對彝族民歌《敬酒歌》進行漢語演唱時發現“z”“s”等音節出現比其他的要多,同時這些音對整首歌曲都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在彝族民歌語言中“d、t、n、l”等音節在五音當中屬于舌尖音,他的發音都在硬腭前面,“b”是雙唇音,發音點在嘴唇,“zh 、sh”屬于齒音,發音在硬腭與齒背之間,這些在彝族民歌里面都是很常見的,在這里經過幾個出略的音節分析,通過對彝族歌曲里的一些簡單的音節進行探究發現,在練習發聲時語言練習也是很重要的。例如彝語漢語雙語演唱的歌曲《敬酒歌》例:
(四)深情并茂的演唱技巧
彝族民歌在演唱中更應該做到深情并茂,在平時的演唱中,都是需要以情帶聲,通過氣息的推動和審貸的拉緊,就能流暢的表達歌曲,在歌曲的表達中如果聲帶拉緊沒有得到重視,就會出現在唱歌的過程中出現漏氣等現象。就會破環歌曲的完整與流暢性,在彝族民歌的演唱中我們更應該注意到這些現象。
(五)找換氣點的演唱技巧
在演唱歌曲時候,找到準確的換氣點也是十分重要的,這一點在彝族民歌的演唱過程中是更加突出。當演唱這在演唱一句自由樂句較長的句子時,要注意句子中偷氣換氣點,同時要不被別人發現,來保證歌曲的流暢和完整的進行,如果在演唱中換氣點沒有找對則會影響整首歌的效果。
三、結論
本文通過對彝族民歌的歷史文化和彝族《敬酒歌》的創作背景,發聲技巧等方面來闡釋探究彝族民歌在當今社會的地位,使其成為傳統彝族文化重要組成之一,通過對彝族民歌的的創作背景與演唱發聲技巧更深層次的了解彝族民歌,彝族這個民族,對繁榮整個民族音樂文化,弘揚民族精神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從彝族民歌的咬字 、發聲技巧、歌詞內涵、腔調運用、歌曲的分類都有了深入了解,通過該篇文章的探索和研究。我認為:要想了解清楚的認識到彝族音樂,就要完美的掌握彝族民歌的演唱技巧和歌曲的創作過程背景等,只是靠書本上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只有深入實踐,親身感受才能更好的演藝彝族歌曲,只有自己真正體會了才能感受到學習到其中的真諦。
參考文獻:
[1]和慶國,寸翊.論彝族民歌的發聲演唱技巧[J].民族藝術研究.2006(04).
[2]靳麗芬.彝族音樂文化[J].民族音樂.2006(02).
[3]高樹林.黔西北彝族民間音樂文化的保護與開發研究[J].貴州大學學報(藝術版). 2009(01).
[4]沈乾芳,萬永林.明代至清初黔西地區彝族習俗對其他民族的影響[J].貴州民族研究. 2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