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城鎮化,尤其是小城鎮的發展是解決農村地區發展問題的關鍵,小城鎮是連接農村地區和城市地區的關節點。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更趨深入,西江鎮在2016年被認定為中國第一批特色小城鎮。貴州黔東南州西江鎮的千戶苗寨是我國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寨內較為完整地保持著傳統的苗族文化,具有發展旅游的優勢條件,千戶苗寨景區自建成以來,也極大帶動了當地的旅游業發展。西江特色小城鎮的建設和發展正是依托于傳統的民族文化,旅游業的發展也促進了西江鎮的城鎮化建設。
新型城鎮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鎮化,在新型城鎮化建設過程中,提高戶籍人口城鎮化比例、促進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關注人民生活質量和幸福感的獲得、注重教育和文化發展、重視生態和人文環境的維護和改善,因地制宜地推進改革、促進小城鎮的健康快速發展。
一、西江鎮概況
西江鎮位于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縣的東北部,四面群山環繞,梯田依山而現,東北部緊靠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雷公山,自然風光秀麗宜人。鎮內少數民族人口眾多,苗族人口占總人口的91.87%,是一個苗族文化的聚居地。西江鎮有世界最大的苗寨——西江千戶苗寨,以民族文化為依托發展當地旅游產業,自2008年召開的貴州旅游發展大會以后,西江千戶苗寨景區正式建設開發,游客數量逐年增長,發展態勢良好。
二、西江鎮旅游業發展與新型城鎮化建設
西江千戶苗寨作為西江鎮的核心景區、旅游業發展的名片,景區的發展很大程度上能夠影響和帶動西江鎮整體的城鎮化建設,旅游產業發展增加當地就業機會,引導外出打工人員返鄉創業,吸引外來人口入住和經商、加強市場活力,加強與外界的溝通和聯系,也給當地人民帶來更加豐厚的經濟收入,還可以帶動相關產業發展。旅游業的發展也促進城鎮基礎設施建設的完善,為滿足游客的基本需要和當地民眾的生活需求,伴隨著景區開發建設,鎮內會逐步完善相配的道路交通、停車場、車站、醫療教育、文化娛樂、水電網絡等各類基礎設施。在發展綠色城鎮和城鎮可持續發展方面,旅游產業作為第三產業給集鎮帶來的環境壓力是相對較小的,集中體現在旅游開發過程中的環境改造、意外火災對林地的損害、生活耗能、產生生活垃圾等方面,只要在開發建設中注重環境保護,在原生態基礎上有效利用現有資源優化改造,禁止過度開發,注重消防,提倡節能環保的旅行方式,興建必要的污水處理和垃圾處理中心,都可以有效對當地生態環境提供保護。
(一)旅游與經濟發展
第三屆貴州旅游產業發展大會召開以后,西江千戶苗寨景區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有了大幅度提高,同時與五十多家旅行社共同合作開發客源市場,客源地由2007年的九個省市及自治區擴展到現在的31個省市及自治區的范圍。2014年貴州省外游客數量占游客總人數的40%;2008年,進入景區的游客團隊僅有960個,2014年進入景區的旅游團隊累計有4429個,團隊人數累計65.57萬人,約占游客總數量的32.78%。2008年以來,伴隨著千戶苗寨的開發建設,西江鎮接待游客數量和旅游綜合收入逐年增長。據統計,2015年西江鎮接待游客數量達到了345.64萬人次,同比增長26.81%;旅游綜合收入達到26.62億元,同比增長26.63%。
旅游業的發展和旅游綜合收入的大幅度增加,帶動了西江鎮整體的經濟發展,2015年,西江鎮國民生產總值(GDP)為6.68億元,比2011年增長2.8倍,年平均增長25%以上,其中旅游業在GDP中的比重為27%;完成固定資產投資突破9億元,是2011年的三倍。2015年末,西江鎮農業生產總值2.28億元,比2011年增加9800萬元,年平均增長6.5%。西江鎮的經濟發展情況在雷山縣屬于中上水平,旅游業作為鎮主導產業和支柱產業增長速度最快。
2015年,西江鎮城鎮居民人均純收入為12000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為7200元。2015年農民人均純收入是2011年的兩倍多,收入中大約有三分之二以上來自村民直接或者間接參與旅游所得。
(二)旅游與社會發展
西江鎮目前的城鎮人口構成分為三個部分:一是鎮區范圍內的戶籍人口,二是通勤人口,三是由旅游產業帶動、在鎮區常年從事旅游服務的外來人口。2015年底,西江鎮鎮區人口12390人,城鎮化率為39.75%,超過同時期黔東南州城市化率39.57%,接近貴州全省城鎮化率40.01%,低于全國城鎮化率水平54.77%。總體來說,西江鎮目前的城鎮人口數量所占比例不高。
2015年西江鎮政府數據顯示,鎮區就業人口數量為3000人,其中來自周邊農村就業人口為800人。第三產業勞動力比重占總數的30%。
旅游業發展增加了西江鎮的城鎮人口,對西江鎮小城鎮建設提供很多機會和條件,但是根據實際情況而言,西江目前的城鎮化建設的多項內容還處在較低水平上,尤其是農村公共醫療和基礎教育方面有所欠缺,反映出社會保障狀況有待提升、城鎮文化服務職能的欠缺。
(三)旅游與空間發展質量
作為文明的物質載體,城鎮本身的建設規劃既是城鎮文明發展的重要標志,也是城鎮文明向更好發展的硬件基礎。截至2015年,西江鎮城鎮建設用地占城鎮總用地面積的14.85%,農林用地面積高達城鎮總面積的83.95%,城鎮各類用地比例明顯不均衡。在城鎮建設的公共設施用地中,教育機構用地面積為4.75公頃、文體科技用地面積2.74公頃、醫療保健用地0.08公頃、商業金融用地5.11公頃,考慮到西江的旅游業發展情況,目前的商業用地、文體科技和醫療保健規模較小,同時居住用地比例超過國家標準,城鎮建設對于當地的公共配套用地配置不足。公共綠地面積和廣場面積情況表明城鎮居民和游客休閑游覽和休憩的場地空間較小,城鎮在休閑景觀建設方面需要增加。此外,城鎮基礎設施上,尤其是防災、環衛用地和設施缺乏,基礎設施老舊滯后、城鎮的保障力度不夠,缺乏給水廠、污水處理廠、垃圾轉運站等設施。千戶苗寨景區現客運站位于景區的北入口停車場內,規模比較小,不能夠滿足客流量增加以后的游客和居民的共同需求;同時景區內缺乏供給當地居民使用的社會停車場,居民一般將汽車停靠在路邊,給生活造成不便、同時也影響景區內交通秩序。
三、西江鎮特色小城鎮建設中面臨的問題
西江鎮的城鎮化建設主要依托當地的旅游開發,城鎮化的各項內容建設明顯表現出不均衡的狀態:
(一)資源開發利用率不高
西江作為一個苗族聚居地,在千戶苗寨的周邊還有較多特色苗族村寨目前還未得到較好的旅游開發以及有效的線路組合和連接。
(二)民族文化保護的壓力
在現代文明不斷推進的趨勢中,一方面當地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改善和提升,生活條件更加便利;但是旅游開發帶來的外來人口的快速流動、轉換,也造成了外來文化對民族文化的巨大沖擊。
(三)基礎設施建設不夠完善
景區作為鎮核心區域,很多基礎設施的建設和管理都需要政府部門參與規劃建設和管理,一千多戶的苗寨涉及到的眾多人口不能依靠景區和旅游公司而生存。除了依靠旅游業而生存的一部分村民,政府還需關注相當一部分還在務農的村民的生活保障。
(四)區域發展不平衡
西江鎮域內所轄21個行政村,除了千戶苗寨因旅游帶來了明顯的經濟水平的提高,其他村寨尚還處于產業發展落后、經濟水平較低的情況下。這些村寨仍然以種植的傳統農業為主要生產方式,產業化水平和經濟產值都比較低。
參考文獻:
[1]《雷山縣西江鎮特色小城鎮建設經驗匯報(2017年5月)》.
[2]林挺進 宣超 主編《中國新型城鎮化發展報告(2015)》[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4.